文娟
摘 要:對精度課文的學習,可以有效的提高當代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本文詳細闡述了精讀課文的內涵及需要把握的三大基本原則,結合對葉圣陶思想影響下的新課改精讀課文特點的探討,分析了精讀課文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精讀課文 特點 教學策略
一、引言
精讀課文是現代語文教材的主體部分,從而受到教育人員的高度重視。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精讀課文的選取和編排也不斷完善,更加符合教學的需要。但是目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和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知識的教學模式的限制,并不能實現真正的精讀,即對文章的內部結構進行深入的、藝術性的探索。因此,有效的精讀課文教學策略的實施就顯得至關重要。
二、精讀課文的內涵和原則
精讀課文強調一個“精”字,它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體會文章的遣詞造句和情感表達,任何有價值有韻味的細微之處都在精讀的范圍之內。精讀還強調一個“深”字,它要求學生從字里行間品味文章背后的深韻,通過深入的思考解決文章“為什么好”、“ 好在哪里”的問題。課文的精讀要重點掌握三大原則,第一,整體把握原則。雖然課文的精讀是從大致的了解詞語、句子、標點符號等開始的,但是并不能局限于此,要從宏觀的角度把握課文的整體結構和創作思路,才能全面的領悟作者的思想意趣。第二,深入文本原則。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教師應該進一步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更加深入的鉆研,品味文章的妙處。第三,循序漸進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究先整體,后局部的精讀方法,方便優勢互補,最終提高精讀課文的實際效果。
三、葉圣陶思想影響下的新課改精讀課文的特點
(一)編排體例
葉圣陶對精讀課文的編排體例有著多年的實踐和反復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觀點。比如,他比較贊成精讀課文中文言與白話、漢語與文學兩種不同的題材分開編制且分開教學;他還認為語文教材只是教學的工具,是協助教師指導學生精讀能力提高的一種手段。為適應語文教學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精讀教材的編排呈現出系統化、多樣化的特點,既有文集型也有單元型,其中文集型就是將文章集合成冊,并配有相應的作者介紹、注釋及練習等內容,常用于文言文及課外閱讀材料的學習。課文的編排同時還要遵循一定的順序,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
(二)選文標準
葉圣陶在長期的教材編寫實踐中始終保持著嚴格的選文標準,提出“須在內容跟形式兩方面找出些條件來作取舍”的要求。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我國精讀課文的選擇首先要符合文質兼美的特點,而不是去追求具體反映某個問題的文章,也不過分追求名人效應和時代流行。其次就是要適合教學,為了符合精讀的目標,將長篇和短篇相結合,精讀課文的選取還包含多種類型的文體,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最后就是文體兼顧,不偏向某一題材的文本,更加注重教材的實用性,并盡可能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引發學生的共鳴。
(三)讀物來源
目前,精讀課文主要來源于專門創作或現成的文章。其中,教材編寫人員專門創作的兒童讀物是精讀課文最理想的來源。但是這種方式往往需要長期的投入,耗費大量的精力,此時就可以選取現成的文章。但是為了符合精度的要求,還是需要適當的修改和加工。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明確修改的標準,強調認真的態度并且尊重作者的意愿。
四、精讀課文的教學策略
(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在精讀課文時,為了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內容 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重:首先,要引導學生先從宏觀的角度來把握文章的脈絡,對文章的整體感情有一個大概的把握,不斷提升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其次,要帶領學生體會出文章的精髓所在,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語言功力,通過反復的鑒賞、揣摩及吸收精彩語句,不斷提升分析及對真善美的判斷能力。再者,要培養學生養成自讀自悟的學習方法以指導以后的學習。此外,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掌握新課標對課程教學的要求,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識字寫字都應當作為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二)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在進行一篇課文的學習時,僅僅從宏觀上對文章進行把握是遠遠不夠的,并不能達到教學目的,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通過一系列分層訓練,才能逐漸具備較好的閱讀能力,達到新課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通過對《語文課程標準》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不難發現該標準對低年級學生、中年級學生以及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從“了解課文詞句意思”到“初步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表達思想感情”,再到“體會作者表達感情,領悟表達方法”,隨著要求的提高,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也應當實現從語句到語段到篇章的轉變。精讀課文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借鑒作者的寫作方法,并通過模仿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升寫作能力以及運用能力。
(三)指導略讀活動的落實
在精讀文章的過程中,還應當關注文章作者對于詞藻的運用以及文章脈絡的分布。通過對一篇文章進行精讀學習,其中的一些經驗可以指導學生略讀課文,通過對比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歐治華. 葉圣陶語文精讀思想及對新課改的啟示[J]. 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2):8-13.
[2] 陳孝德,田甲佩,程備華. “精讀·探討”式教學法的實踐與反思[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31(10):52-54+58.
[3] 余婉珍,朱華賢. “正房”乎?“偏房”乎?——關于確定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依據的思考[J].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3(11):46-48.
[4] 張永華. 小學精讀課文導讀策略[J]. 文理導航(下旬),2016(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