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耀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躍式發展,我國傳媒行業步入了媒體融合的嶄新時期。新興媒體憑借著高效、便攜、互動等優勢迅速普及,傳統媒體紛紛合作新媒體,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全新的輿論生態已經形成。在融媒體時代激烈的傳媒競爭環境中,主流媒體記者轉型為新媒體記者,他們迫切需要提升編輯能力,以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提高輿論引導的力量,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
關鍵詞:融媒體 新媒體 記者 編輯能力
新媒體借助互聯網技術生產并傳播信息,相比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便攜、高效、互動性強等突出優勢,在受眾群體中備受青睞、迅速普及。政策指引下,廣播、電視、紙媒等主流媒體紛紛合作新媒體,媒介融合已經成為新聞媒體轉型與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背景下,新媒體記者應運而生,新媒體記者編輯能力的培養和再造被視為主流媒體轉型工作的重心。
媒介融合不可避免地對記者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要做好新媒體記者,除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采、攝、編”等技能外,還需要掌握音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種要素綜合報道的能力,需要具備全媒體傳播的思維,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取舍、判斷。筆者將新媒體記者編輯能力的提升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 網絡語言駕馭能力
新媒體記者應當充分融入受眾的話語體系,改變以往嚴謹規范的語言表達形式,合理地將網絡流行語、表情包等元素運用到編輯工作中,讓節目更具輕松、愉快的特質,吸引受眾更多的關注。例如“神舟十一號”發射后中國軍網推出的報道《中國航天,讓月亮姐姐不再“藍瘦”“香菇”》,“藍瘦”、“香菇”等網絡熱詞的運用一改政治軍事類報道晦澀難懂的陳舊面貌,讓受眾眼前一亮,既聽得懂,又記得住。
對網絡流行語言的駕馭和對網絡文風技巧的合理應用,不僅不會有損主流新聞媒體的權威形象,相反還會起到增強新聞影響力和感染力的效果。文字使用上的“去規范化”實現了對真實新聞事件的通俗、生動地展現,此外,熱詞標簽、漫畫、表情包等多種手段的結合應用能夠幫助主流媒體形成更具時代性的媒體風格,優化傳播效果。
二 構建復合知識結構的能力
復合知識結構一方面指新媒體記者編輯工作應當打破行業與地域的限制,面向更多元、更分散的受眾群體進行宣傳;另一方面指新媒體記者編輯應當具備跨文化傳播知識與信息的理念,讓宣傳內容具有更廣泛的國際文化包容性。
互聯網和新媒體使新聞信息的傳播環境、傳播范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編輯記者不再依據專業和地域進行劃分,為了迎合更加廣泛的國內外受眾,新媒體記者編輯工作必須做出調整,通過豐富知識積累提高信息的普適性,避免文化背景造成的曲解和誤會。這不僅需要新媒體記者加深對他國常用語言、文化、歷史習俗、價值觀念的理解,更要培養自身兼容并重的情懷。
三 不同媒介資源的整合能力
新媒體時代為主流媒體新聞記者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想象力,提升不同媒介資源的整合能力,能夠輔助記者編輯工作獲得大幅提升。首先,新媒體為記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源和不同的信息采集渠道,在新聞線索收集整理過程中,記者可以按策劃好的主題利用互聯網進行篩選和判斷,使新聞稿件更加立體充實。其次,新媒體記者可以運用現代技術對新聞內容進行處理加工,不僅適應手機端、PC端等不同媒介的展現需求,還可以適應當代受眾求新、求異的審美需要,在新聞呈現中將視頻、動漫、全景畫等元素融合在內,賦予新聞個性、新穎的傳播效果。
例如央視關于紀念抗戰70周年的主題報道中,針對不同媒介的傳播優勢和形式需求,記者編輯分類歸納了各種渠道來源的自由稿件,融合呈現出網評、動漫、沙畫、視頻等風格多樣、形式多彩、內容多元的媒介產品,獲得受眾的一致認可。
四 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
當代傳媒格局中,新媒體技術本身就代表著強大的傳播力,新媒體記者應當鉆研新媒體業務,為自己“充電”。例如,新媒體記者可以將全媒體直播車、衛星電視轉播車、海事衛星等高科技裝備應用在現場報道、現場調查中,利用非線編和出鏡報道等復合技能,全天候采集與追蹤新聞訊息,提升編輯發布的時效性和現場感。再如,新媒體記者應當熟練運用各類網絡媒體社交軟件,充分掌握“兩微一端”的傳播規律,更好地滿足不同媒介的編輯需求。
《Carry on 繼續前進》是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所推出的靜止畫MAD短片,新媒體技術在視聽產品中的應用深化了對愛國情感的表達,深度貼合了青年受眾的感官體驗,突破了以往的傳播效果。
五 數據挖掘與處理能力
大數據技術是提高信息整合能力的有力工具,在媒體競爭激烈的新媒體時代,誰能夠將數據挖掘與新聞實踐相結合,誰就能在鋪天蓋地的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因而新媒體記者應當努力提高數據處理能力,依據數據特點和價值對新聞內容進行恰當包裝、定向投放,靈活運用新聞角度和形式出奇制勝。比如《一張圖讀十九大報告》的編輯記者整合了大量數據信息,針對廣大受眾最為關注的問題提煉出圖表結合的新聞信息,提升了受眾的閱讀體驗。
此外,可查詢的交互圖、信息圖和動態圖表等數據處理和運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強新聞的可視化,是未來新媒體記者探索和完善的方向。
六 開展互動與營銷的能力
新媒體記者應當著力打造受眾互動參與的信息傳播模式,通過發起活動、溝通交流等形式,以“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實現傳播內容在受眾群中的持久熱度。新媒體記者對新聞內容的營銷,以及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可以為傳媒主題積累更多人氣,新聞策劃、線上互動、廣告投放等都是實現媒介產品廣泛營銷的有效途徑。
微信公眾號“局座召忠”是以軍事時政類內容為主的新媒體平臺,它一改過去軍事政治類傳媒嚴肅的形象,重視維護與受眾的雙向互動,積極開展評論區交流、受眾提問解答、線下活動,使受眾在參與中獲得了良好的體驗,樹立了屬于自己的新媒體品牌,同時還取得了相當不錯的經濟效益,這種思維應當受到更多新媒體記者的借鑒與學習。
參考文獻
[1] 吳玉蓉.都市報官方微信公眾賬號的探索與實踐[J].傳媒,2014(01).
[2] 彭蘭.碎片化社會背景下的碎片化傳播及其價值實現[J].今傳媒,2017(07).
[3] 曲新平.互聯網時代提升新媒體編輯素養的有效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8(08).
[4] 匡慧明.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聞編輯記者素質的要求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