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良資產問題是我國金融業、銀行業發展的重大隱患,為了化解部分不良資產難題,通過證券化的方式將其處理,以此收回成本,或擺脫不良資產對銀行造成的不利影響。本篇文章基于此,首先簡要介紹我國銀行資產證券化的特點,然后分析證券化操作法律問題,最后提出解決對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讀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不良資產 證券化 金融業 銀行業
前言:資產證券化的操作手段,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通過其結構性的安排,將銀行或金融機構的缺乏流動性,但是具有穩定預期現金流的資產,通過證券化的方式,讓銀行以及投資者等主體受益的一種融資方式。基于此含義,只要是能夠產生穩定收益的資產,通過證券化設計以此幫助資產持有者收益,最初證券化的資產主要是住房抵押貸款,隨著這項手段的普及,逐漸擴展到其他資產。
一、我國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概述
我國的資產證券化與上文所述大致相同,將產生預期收入的資產進行證券化處理,將資產出售給特殊的機構,然后此機構進行證券化運作,最終在市場以發行證券的方式,為投資者提供產品。相比起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證券化又擴充了其內涵,基于各級信用體系,要求證券化的過程必須保持較高的透明度,有助于投資者科學、合理地選取投資產品。為了防范金融風險,加強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監管,構建標準化運作流程,防止證券化漏洞被有關人員利用。
不良資產證券化,具有直接、間接融資的優點,通過細化的分工,極大程度提高了融資效率。具體分工表現為銀行負責發放貸款,承銷機構將貸款出售給證券化業務機構,然后由擔保機構對設計的證券化產品進行擔保,保險公司為其產品上保險,評級機構進行證券評級,最后推入證券市場。這樣的專業分工,保證了產品設計、擔保、信用評級各環節的安全。通過此手段,提高了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信息透明度,有利于降低銀行風險,促進金融創新。
二、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法律問題分析
首先是不良資產轉移,將此資產轉移給受托人只是證券化的第一步,同時資產的特殊性屬于債權轉讓行為,要求資產轉移操作遵循信貸資產法規,同時還要考慮相關民事法律。但是涉及的法律法規過多,產生法規之間針對不良資產認定的摩擦,如債權轉移牽涉到權利義務分擔,以及資產轉讓的“真實出售”問題。
其次是信用增級、評級的問題,為了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者,消除他們的投資疑慮,同時也是為了改善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環境,重組產品的風險結構,彌補可預見的損失,降低發行產品的風險。信用增級,以銀行出具擔保函或信用證,保險公司簽發保單,以超值抵押發行等方式,以此實現證券產品特性設計。基于《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的相關規定,由第三人(政府和企業)提供擔保。信用評級主要是證券化產品的風險程度、收益等內容進行評估分析,由此提高投資者對證券產品的信心,降低證券發行成本和風險。
最后是證券發行和流通問題,需要解決資產證券的法律歸屬問題,根據《證券法》相關規定,主要分為股票、公司債券以及國務院認定的其他證券三種,它們存在發行主體、證券收益的差異。部分發行的證券,尚未確定受益權憑證的有價證券性質,部分公司按照《信托法》、《合同法》向投資者轉讓,但這種轉讓行為流通性弱于常規證券轉讓。不良資產證券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流動,第一種是將證券納入證券流通市場,第二種是直接在柜臺上交易。傳統信托產品,只能通過柜臺或投資者互相轉讓的方式,完成交易。但是這樣的操作,有透明度低的缺陷,對于投資者而言這樣的交易方式有太大的風險。
三、促進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建設的對策
(一)制定資產證券化法
參考世界各國的資產證券化法,考慮采用何種立法模式,一種是英美法系國家為代表,這些國家對于資產證券化的操作,沒有專門設立法律,而是依靠國內既存的成文法和法院判例造法功能,完善和調整資產證券化的執法權限。在這種模式下,方便主管機構更加靈活地管控證券市場,對資產證券化堅持積極、寬松的管理原則。另一種是大陸法系國家為代表,針對資產證券化的交易行為制定專門的法律,以此來規范交易行為,同時也是突破既存法律的障礙。基于以上兩種考慮,我國應根據國情選取適宜的立法模式。由于我國更接近大陸法系,不承認法院判例的法律效力,法官的“造法”功能也無法實現。此外,我國針對資產證券化的法律條文還存有一定的空白和障礙,因此建議采用大陸法系,針對資產證券化專門制定法律,以此強化對不良資產證券化行為的監管。
為了避免資產證券化法與現行法律的沖突,需要考慮其立法層次,要保證較高的立法層次,才能突破既存法律對資產證券化法的障礙,基于“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的原則。為了確保實施效果,通過試點后再修改和調整立法,先以部門規章的形式頒布試點,然后觀察試點的運行效果、針對性和適用性。
最后是制度設計,要求立法明確資產支持證券的法律屬性,以及信息披露等操作的義務和實現方式,清晰界定違法違規操作的范圍,相關責任和后果。同時要明確抵押財產的轉移方式,規定發起人在原始債務人行使抗辯權時的回購義務,以及在特定情況下賦予投資者回購知情權,促進市場多樣化、會計明細化、稅收法律化。
(二)構建配套制度
金融行業的分業經營、監管是我國不良證券化的主要制度障礙,銀行、證券、保險等機構都是金融市場的有機部分,彼此存在天然聯系,業務方面存在交叉的部分。采取分業經營的方式,不利于資本在這些機構之間流通,不利于資源配置合理,以及構建統一的金融市場。基于此,營造有利于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法律,在保證監管到位的前提下,突破各金融機構分業經營的障礙,轉變為混業經營的發展模式。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也進行這種改革,如美國的商業銀行就采用了混業經營的模式,而我國對于銀行進入證券市場的限制,也有了一定的松動,《證券法》在修改中取消了“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市”的規定,允許銀行承銷資產支持證券。
不良資產證券化在運作過程有較大的風險,為了保證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同時也是規范證券市場,健全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確保證券化產品在信用增級、評級、資產轉移、證券發行等環節,為投資者帶來足夠強的信用保障。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宏觀上有利于提高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微觀上有助于降低證券化的風險和交易成本。
由于缺乏較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我國信用缺失現象非常嚴重,此問題導致的直接、間接經濟損失,約占GDP的10%~15%。鑒于此,需要加快征信法律出臺,規范信息采集、披露制度,從而形成標準化的運作流程,方便監管部門進行監管,同時在執法過程有法可依。基于法律的基礎,倡導守法守信的社會道德,形成行業自律和道德評判機制。強化對不良資產證券化行為的監督力度,加大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最后完善產權制度,針對證券化行為清晰界定產權、權責,以此促進市場主體自覺守信。
(三)投資市場建設
為促進我國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發展,需要建設開放、管理制度健全的投資市場,如此才能提高投資需求,培育更成熟、理性的機構投資者。同時也是借助健康的投資市場,刺激制度創新,將證券化市場引向規范化的發展道路。
因此建設的投資市場,應盡可能吸納金融機構、基金以及其他類型的投資者,促進投資市場的多元化,使市場主體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同時要適當放寬投資方向和資金額度,針對不影響經濟秩序穩定的投資范圍,允許國外資金的投入,形成國內外穩定的市場需求力量。此外,放寬個人投資者的準入門檻,可以借鑒美國證券法,將個人投資者歸為兩種,第一是“成熟投資者”,即能夠正確理解和評價投資風險的群體;第二是“經認定投資者”,即投資者獲得證券認購信息,或有一定的渠道獲得認購信息。
為了應對未來更大的交易規模,還需要完善中介市場建設,充分利用中介機的作用,以此促進各金融機構的交流和溝通。基于此,建立中介機構的市場準入制度,割斷與政府機構的利益聯系,從而打破行業壟斷、地區封鎖。建立中介執業規則,以此規范和引導中介機構的執業行為,明確違法違規操作的懲處。
結論:綜合上述,我國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當前主要面臨著缺乏資產證券化法的法律支持。因此,需要加強資產證券化法的建立,以此為基礎建立配套制度,建設投資市場,整體上完善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運作環境,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營造良好的資產證券化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王茜萌,譚帥.我國重啟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進展、問題與對策建議[J].現代管理科學,2018(11):6-8.
[2]宋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控制研究——以16家上市商業銀行為例[J].福建金融,2018(09):52-57.
[3]劉金凡.流動性管理的利器——資產證券化的改革實踐[J].經貿實踐,2018(17):5-6.
[4]李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問題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8(06):34-40.
作者簡介:任贊勇,1991年10月,男,福建泉州人,本科,資產證券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