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紅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改革逐漸被教育部門所重視,學校與教師隊伍也逐漸將素質教育提上日常教學日程。小學因為是學生思想啟蒙的最有效時期,素質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素質教育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性格品德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就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討論,分析素質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刻含義以及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素質教育 實施策略
一、引言
由于社會科學水平的不斷提升,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各層次對教學的需求以及人才需要都逐漸增加。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推行素質教育是培育國民基礎素養的重中之重,在語文課堂上結合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素質最好的辦法,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良性誘導,從素質教育的實質出發,讓小學生能夠接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是語文課堂需要做到的。
二、素質教育的概述和內涵
1、素質教育的基本概述
素質教育就是指全方位的提升受教育者的基本素養,并將其設為教育的基本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素質教育不僅僅包含了對學生知識文化的培養,還主要針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培養,和學生個人能力、個性以及身心健康教育的各個方面,讓學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全方位的提升,國民根本素養,這是國家進行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增強國民的標準。
2、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對比
應試教育模式在我國早已根深蒂固,素質教育就是與應試教育相對應的教學模式,這兩種教學模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在教學的目的上,應試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成績;而素質教育則主要是為了提升國民整體素養。在教學的目標上,應試教育由于注重成績,講教育的重點更放在了少數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上,主要培養新型人才;而素質教育將教學目標放在了全體學生身上,無論學生學習成績優異與否,都會鼓勵學生并培養學生的品格道德,致力于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社會的優秀公民,能為社會做出自身貢獻。從教育的本質上來看,應試教育認為成績就代表學生的一切,很容易造成學生之間的相互競爭;而素質教育則鼓勵學生用陽光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將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相比較下來,素質教育具有應試教育不具有的教學優點,能夠讓學生更全方面的得到能力與性格上的發展。
三、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應試教育模式依然占主導位置
由于我國始終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注意力還是會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這種思想觀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這導致了學生自身也將成績擺在首要位置,過分注重學習成績造成了與他人的競爭心理。小學生的性格以及思想還沒有完備的發展,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是很清楚,很容易影響學生的思想狀態,導致心理上的扭曲。
2、教師的教學地位過重
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地位過重,讓學生只是單純的作為一個傾聽者,單方向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包括對學生素質教育的提升學生也只是被動的接受,并沒有真正從內心理解他們的意義,這種教育是無效的,對學生的思想提升并沒有很大的作用。因此需要轉換課堂教學地位,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真正參與進課堂,體會到素質教育對學生自身思想思維的提升。
四、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方式與策略
1、增強小學語文人文素質的培養
想要在小學語文中有效的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基本要求。因為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結合小學語文教學任務,人文素養融入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幫助學生了解和接受更多的人文知識。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中《黃繼光》一文的學習中,通過對抗日將士英勇獻身,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的解讀,讓學生了解抗日時期的時代背景,刺激學生的愛國熱情并提升學生愛國品格,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有效的促進素質教育。
2、注重對學生語文道德素養的培養
素質教育的基礎就是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小學生的道德素養,將中華傳統美德的教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學生時刻牢記這些優秀品德,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樹立起良好的道德模范,并推進國學經典閱讀,從中汲取正能量。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讓學生有高尚的品德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更多人文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社會責任感,從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全面的提升自身素養。
參考文獻
[1] 丁蘇靈.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J].動動畫世界·教育技術研究,2012,(6).
[2] 劉小霞.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2).
[3] 王申有.小學語文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青春歲月,2013,(19).
[4] 馬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