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
摘要:繪畫與攝影雖然屬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兩者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理性分析兩者的相似之處與各自優勢,才能更好進行藝術創作。本文通過分析比較繪畫與攝影的時間性、透明性、表現性以及靈光,進而認識到兩者的異同,創作出更優秀的藝術作品。
關鍵詞:繪畫? ?攝影? ?比較
中圖分類號:J206?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3-0059-02
攝影技術起源于1839年,由達蓋爾發明創造出來的,距今已經發展了180多年。在這近二百年的歷史變遷中,攝影技術迅猛發展,關于繪畫與攝影兩者之間的研究、對比、分析一直眾說紛紜,本文就兩者之間的關系展開分析、對比、討論。
一、與攝影概述
從技術層面來講,繪畫指的是將表面當作支撐面,在表面上添加色彩的藝術手段,表面材質一般來講,多為布、紙張、墻面等,作圖工具一般來說,是畫筆、刷子、布條、海綿等,將顏料涂染在表面上。
傳統上講,攝影就是光線照射到物體上,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的光線,通過鏡頭反射到鏡頭后暗箱中的感光材料,讓感光材料感受到光線分布,進而通過暗房的顯影、定影以及印放等技術手段得到影像。隨著科技的發展,攝影技術進入到數字時代,傳統攝影技術得到長足發展,數字影像科技時代已經來臨。
繪畫、攝影都是人們以此種技術手段來獲取物、人的視覺影像。不管是攝影還是繪畫,都是人們在追求永恒的時候,發明創造的藝術手段。繪畫與攝影各有優勢,各有不足,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借鑒,共同發展,滿足各類人群的藝術需求。
攝影技術在發展初期,并不被人們認同,發展困難重重。攝影技術為能早日進入藝術殿堂,竭力靠攏繪畫藝術,盡力契合繪畫藝術,希望能被藝術殿堂所接受、容納。攝影在發展初期,被廣大畫家排斥,甚至于一些畫家還聯名上書禁止攝影技術,然而攝影能夠最大程度再現物體影像的能力,還是吸引了部分畫家。即使一些畫家聯名上書禁止攝影發展,但是私下還是會將照片當作繪畫的素材。法國著名畫家德拉克羅瓦在看待攝影問題上,則保持積極的態度,甚至認為攝影技術過晚被發明出來,自己繪畫技藝提升并未享受其帶來的便利。
二、時間性
無論東方繪畫還是西方繪畫,都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才能描繪出畫作。由于作畫時間比較長,風景或者物體保持固定姿態還較容易,人物則難以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不僅影響畫作的質量,還對被畫對象要求過高。尤其西方繪畫講究架上繪畫,畫家在作畫的過程中,只能從畫架旁邊來觀察事物或者人物,角度受限。然而,攝影相較于繪畫,只需要短短瞬間就能采集人物、風景的影像,且可選角度較多。攝影只需要觀察好風景、人物,就能夠在短時間內捕捉到物體的影像,以便人們仔細觀察事物,對事物有深入的了解。
繪畫需要畫家經過長時間的創作,才能完成。繪畫作品上的每個線條都需要畫家經過細致觀察,深思熟慮才能呈現出來,換言之,呈現在畫布上的作品,都是畫家觀察、思考的結果,每個部分都凝結著畫家智慧的光芒。攝影則與繪畫不同,攝影作品并不需要過長的時間,僅是留下事物在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瞬間,呈現出該時刻該事物的外表形象。時間是不斷流動的,不斷向前的,繪畫凝結了較長時間事物表象,攝影則凝結了短短一瞬間事物表象,兩者同為時間的凝結,只是凝結方式與長短略有差異。
三、透明性
當人們觀看桂林山水畫作的時候,通常會說:“這是某位大師的所畫的作品,線條、色彩運用的如此細膩!”然而在觀看桂林山水的照片時,則會談到:“快看,這是桂林山水哦!”兩種語言的表達,能夠看出照片更能真實的反映出事物的真實表象。通過觀看者的言語,能夠品味其中細微的差異,人們在觀賞畫作的時候,因其物理特性,清晰的感知到這只是一個繪畫作品,畫面呈現的景象與現實中的景象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攝影作品呈現出的景象,則與現實景象基本一致,在攝影師的操作下,攝像機能捕捉到事物的細節表象。攝影作品能夠在無形中拉近觀察者與現實景物的距離。攝影作品的真實感是繪畫作品難以啟及的,攝影作品呈現的畫面極為真實,觀看者仿佛看到了實際景物。由此來看,攝影相較于繪畫透明度更高,真實感更強。
通常情況下,作品的透明性與其清晰度、細膩度關系緊密。如若畫面呈現物體邊緣更為清晰,更為細膩,則真實感愈強。當繪畫作品筆觸痕跡過于明顯,事物邊緣過于粗糙,那么觀看者則會感覺畫作不夠真實。在繪畫的時候,模糊背景,清晰前景的手法,往往用于營造三維立體的視覺感受。一些人覺得攝影作品清晰度越高,真實性越強,然而這種理論被一些藝術鑒賞家否定。按照正常的邏輯推論,越是清晰的照片,應當真實度越高,然而一些清晰度極高的作品,卻給人一種陌生感。例如,知名攝影師韋斯頓的攝影作品,其拍攝的靜態物體(西紅柿、黃瓜、白菜、青椒等),看上去清晰度極高,然而觀賞者在觀看這些照片的時候,卻找不到熟悉的感覺。由此可見,清晰度極高的照片并未讓人感覺到真實感、熟悉感,相反拉大了觀察者與所畫物體的距離,這是由于清晰度極高的照片展現的視覺效果,與人們日常觀察的事物大相徑庭,人們并未對日常事物進行過如此清晰的觀察,因此在看到這么清晰照片的時候,并未找到熟悉感。然而并不是越模糊的照片,越讓人感到親親切、熟悉。因此,攝影師必須掌握適當的模糊度,通過經驗的積累,調整攝影作品的清晰程度,因所拍攝事物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一些適當模糊的作品能夠拉近觀看者與所攝物體的距離,例如,著名攝影師羅伯特·卡帕的攝影作品《諾曼底登陸》,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模糊的影像,能夠恰當的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與緊急,以及士兵們心里的緊張與不安。
四、表現性
繪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其記錄了人類的變遷,亦是視覺記錄的主要方式。西方繪畫一直追求準確的再現所繪對象,讓繪畫更具真實性,拉近與觀看者的距離,是西方畫家的努力方向。西方畫家通過長期的實踐,運用透視法,通過畫筆將三維立體效果呈現在二維畫面上,使得觀看者在觀看畫作的時候,如同見到真實物體一般,這種繪畫方法也成為了西方繪畫的精髓。運用這種繪畫方法,能夠最大程度的還原事物的真實度,使得畫作更加逼真。然而,從畫作形式來看,實物與畫出的作品之間聯系微妙,總是缺點感覺。當攝影技術出現的時候,這一疑惑得到解答,攝影技術能夠將事物準確逼真地反映出來,最大程度的再現所攝對象。由此可知,攝影相較于繪畫在準確再現事物方面,優勢突出。攝影師利用攝影技術能夠得到極為逼真、準確的影像。攝影技術相比繪畫技術再現出的事物,更為精準、客觀、真實,這正是攝影技術雖然被發明創造出來只有不足200年的歷史,卻迅猛發展的原因之一。近年來,攝影技術得到快速發展,數字攝影的出現,使得沒有任何攝影功底的人,也能夠拍攝出攝影作品,手機自帶攝影功能,越來越多的人利用強大的攝影工具就能進行攝影,對肖像畫市場造成巨大沖擊,以至于諸多肖像畫家改變創作方向。攝影技術的沖擊,嚴重影響著繪畫創作的方向,近代的繪畫創作趨向于表達畫家情感與思維,變得極為抽象,表現性已經成為繪畫的源動力,代表性畫家為梵高、莫奈等。
五、可復制性
本雅明在其著作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里面提到:“藝術作品在復制過程中失去了那一抹靈光”。靈光是繪畫作品區別于攝影作品,優于攝影作品之處,有靈光的作品,作品更有生命力。除此以外,靈光其珍貴之處,在于能夠讓作品有了靈魂,緩解事物與作品之間的距離沖突,讓事物與作品顯得更加獨特,更具物質感受。攝影技術僅是通過復制,來還原事物的本身,在復制過程中事物的靈光被消解,喪失其藝術價值,讓作品變得廉價,照相出來的照片不存在靈光一說。
總而言之,繪畫和攝影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相互借鑒,都是人們在追求永恒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形式,只有理性分析兩者的不同之處與相近之處,才能夠更好的進行藝術創作。了解到兩者的異同,并合理運用,方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各自的作用。繪畫與攝影雖然分屬于不同的藝術體系,各自的特征決定其發展之路的不同,然而兩者都是通過平面來反映現實事物,存在共通之處。現代社會,兩種藝術形式難以真正區別開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兩種藝術形式必然殊途同歸,合二為一。
參考文獻:
[1]謝宏聲.攝影作為繪畫與繪畫作為攝影[J].文藝生活,2016,(02).
[2]張翼池.攝影藝術與寫實繪畫的關系[J].美術界,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