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禮俊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培養中職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培養中職生問題意識的途徑和方法兩個方面的內容。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設立發問的空間,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問題意識;質疑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亞里士多德)“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陸九淵)“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李四光)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學生在質疑中不斷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激活內在的學習動力,進而成為學習的主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了“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的課程教學目標,這也就告訴我們,中等職業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而這種自學的能力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獲得。
試想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沒有疑問、沒有思考,這堂課何等枯燥、乏味。因此,要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充分地發揮中職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一、中職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問題意識是人們在認知活動中對實際問題或現有理論產生的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人們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人類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教學實踐證明,但凡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無疑都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好問”“樂問”“會問”。
(一)培養中職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調動其學習主動性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上,要讓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和探究,首先要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并獲得知識經驗。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敢于質疑的精神,是啟發中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重要途徑,真正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的學習,不再是一個被動灌輸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充分發揮了中職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培養中職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轉變其學習方式
長期以來,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教師的教,忽略學生的學。一貫采用的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課堂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導致不少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而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新課程改革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更需要培養中職生的問題意識,使之勇于提出學習中的困惑和問題,進而相互討論、共同釋疑。
(三)培養中職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其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這樣一句名言: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強化問題意識,提高質疑能力,是造就創新型人才的關鍵。著名科學家楊振寧認為,質疑是中國科大少年班的第一條成功法則。可見,創新的起點就是發現問題,而發現問題源泉則是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因此,問題意識是創造性的前提,問題意識在思維過程和科學創新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問題是一切思維的開端,貫徹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對創新能力來說,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切入點。
二、培養中職生問題意識的途徑和方法
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常見的現象有: 課堂氣氛壓抑,老師一言堂,老師一問到底,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沉默寡言,不敢問不愿問。 這種教學模式,嚴重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導致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疲軟、乏力的狀態,成為目前制約中職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瓶頸。
因此,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質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創設良好的質疑情境,引導學生“想問”
在中職語文課堂上,學生想不想提問、愿不愿意提問,關鍵是有沒有創設一個讓學生“想問”的情境。教師引導學生在這一情境下思考,進而產生問題,再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興趣是起點,帶領我們進入一扇門。教師的職責也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有責任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思維等學情特點的基礎上,采用中職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設生動活潑、輕松愉悅、趣味濃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進而引導學生提問。例如,在教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一篇課文時,當曾皙說出自己的志向后, 孔子立即表示“吾與點也”,這時教師營造一種讓學生“想問”的情境,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孔子對弟子的評價當中發問。從課堂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在這一環節提出:曾皙的理想好像并不是如何去治理國家,看上去好像很消極,只知道玩樂,孔子為什么對曾皙的理想卻大加贊賞?在這種良好的質疑情境下,學生自然就“想問”了,也問出了高質量的問題。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敢問”
大多中職生存在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目標不明確、基礎較差等問題,因此,課堂上教師必須放下架子,態度和藹、平易近人,充分尊重每位學生,與學生拉近距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學生只有在緊密、融洽的師生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能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自由平等的氛圍,讓學生敢于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和疑慮。中職語文課堂上,教師應放棄權威式的教育,在鼓勵、肯定、贊許的氛圍中不斷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中。
(三)掌握質疑的方法,培養學生“會問”
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曾說過:“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給了方法,就是給了學生‘點石成金的指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掌握質疑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1.從文章的題目處發問
俗話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課堂上,學生如果能夠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那么就能把握課文內容的大概了。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目的關鍵詞,提出問題并加以思考。如教學《離太陽最近的樹》一課,引導學生對文章題目進行發問: 離太陽最近的樹是什么樹?這個題目有什么深層次的含義?離太陽最近的樹就是高原上的紅柳,題目可不可以改成“紅柳贊”?這些問題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從文章的重難點處發問
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發問,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也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深入進行。如教學老舍《我的母親》這一課時,學生在理解母親這一形象的時候產生疑問:“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對此怎么理解?對“生命的教育”豐富內涵的理解,是把握母親偉大形象的關鍵。
3.從文章的主題思想處發問
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指作者通過文章所講述的道理或表達的情感,主題思想是文章的靈魂,起著統帥和支配全文的作用。 要理解一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就要求我們去關注這篇文章中的抒情議論句,尤其是中心句或者“文眼”。如教《故都的秋》一課,學生提出: 文章寫道“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說秋天的清和靜可以接受,說悲涼怎么理解? 這個問題就涉及文章的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4.給足學生思考、發問的時間
中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一個“牽”字,老師精心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環節,牽著學生的鼻子往前趕,老師在課堂上問個不停,學生疲于應付,根本沒有自己思考的時間和機會。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提高課堂效率,老師必須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細細地品味課文、靜靜地思考,從而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要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思路,應該把質疑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自行發問,自行解難。在授課時,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提出質疑,進而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總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其自我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思維,造就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梁立敏.小疑則小進? 大疑則大進——小學語文教學中質疑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下),2014(3).
[2]姚本先.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5(10).
[3]李亞奇.構建語文教學的和諧之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26).
[4]何銀花.對創新教育課堂教學的認識和嘗試[J].甘肅科技,2005(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