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 周麗
【摘要】努力給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將課內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活動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讓閱讀伴隨每個孩子的一生,是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和使命。
【關鍵詞】課內外閱讀;教學活動;同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我們多次走進農村小學的語文課堂,經常看到在教室的某一角落或某一邊,坐著幾個孩子,上課時常常被老師忽略,回答問題沒有他們,讀課文沒有他們,即便在課堂玩耍,老師的眼里也沒有他們。問及老師才知,這些孩子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困生”。“學困生”是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客觀存在。這些學生多數是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害怕學習;有的是紀律差,上課好動,思想不能集中;有的是思維能力弱,記憶水平低;還有的是學習習慣不良,缺乏自信,不思進取。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發展好每一個學生。對于這些孩子,我們不應放棄,要用我們的愛心、責任心、耐心和關心,甚至是特殊的偏心去引導他們。
一、立足課堂,搞好語文閱讀教學
(一)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位教師在教學李白的詩《贈汪倫》時是這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的:
同學們,唐代大詩人李白,很有名氣。當年安徽涇縣有個農民,叫汪倫,想請李白到他家做客,又怕請不來他,于是就寫了封信給他。信里說他們那個窮山村有“十里桃花”,其實,什么“十里桃花”呀,只是有一個方圓十里的桃花潭;又說這里有“萬家酒店”,其實只有一家,不過老板姓萬,是萬家開的酒店。后來李白來了。當他知道汪倫同他開了個玩笑以后,他生沒生氣呢?我們來讀一讀李白為汪倫寫的這首詩——《贈汪倫》就知道了……
這位老師很善于發掘與教材有關的趣味素材,并編成故事,把它作為教學的鋪墊,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帶著濃厚的興趣閱讀課文。筆者曾在一所示范小學聽課,老師叫一位身體先天性有問題的學生朗讀課文,很顯然,這個學生與健全的學生存在差距。但老師和班上同學,對該生沒有絲毫歧視,這個學生雖然讀得不是很好,可他自己卻很有信心。課后,老師向筆者講起對待這樣學生閱讀的評價,她采取非常尊重的態度,從不挑剔、斥責,努力營造寬松的閱讀氛圍,多的是鼓勵,以學生的成功鼓舞學生。
(二)努力教會學生的閱讀方法
下面是我市小學語文教師參加蘇教版大賽執教四年級《桂花雨》一課的教學實錄片段:
師:知道琦君怎么纏母親的?早晨——中午,桂花落了一地,味兒差多了(讀)——晚上云腳長毛(讀)——(教師創設情境引讀)。
師:終于盼到了搖桂花。生:這下我可樂了,幫著使勁搖桂花。
師:哪個詞?生:使勁。
師:能讀得使勁嗎?(生讀)師:我搖桂花時,會想些什么?生:桂花搖落以后就可以做糕餅了。
師:小饞貓,讀!生:(讀句子)師:桂花落得我滿頭滿身,喊起來,誰來喊?再來喊——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師:三個感嘆號,再讀!
生:感覺快樂!
師:(視頻,講述)你看到桂花了嗎?
生:桂花落得我滿頭滿身。
師:桂花落到脖子里,什么感覺?
生:溫柔、溫暖、快樂。
師:有過這樣的感覺嗎?情不自禁地喊起來——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板書:搖花樂)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抓住幾個動詞,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桂花落得“我”滿頭滿身,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女生開心快樂地讀,男生欣喜若狂地讀;全體起立,又蹦又跳去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老師重視朗讀指導訓練,引領得法,讀中體驗,讀中感悟,從文字到情感,由情感再回到文字,教會學生揣摩文字的表達方法。
(三)精妙設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那些“學困生”普遍基礎較差,閱讀能力可想而知。為此,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尋找對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寓言《狐假虎威》教學中,老師在“讀”的環節設計上做文章: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叫——生齊:《狐假虎威》。
師:課文中用一句話就把這個故事的內容概括出來了,你們能找到嗎?
生:“原來,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
師:(出示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這句話概括成一個成語就是——生:狐假虎威。
師:誰來給我們讀讀課題?(板書課題)這四個字都是我們上節課的生字,請同學們用手指書空和老師一起寫。注意“狐”的第一筆是撇,要注意反犬旁和提手旁的區別。“虎”的第三筆是橫鉤,“威”字里邊這個短橫也不能丟。
……
師:我們在讀書或讀詞語的時候要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想象一下大老虎的威風。誰再來讀讀?
師:真不愧是森林之王。同學們,每一個寓言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我們這節課的任務就是一邊學習課文,一邊學著說故事。
師:誰來給我們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生讀第一自然段 )
師:聽了你的朗讀,老師的腦海仿佛就看到了這樣的畫面,真棒!誰來說一說這是一只怎樣的老虎?
……
師:(板書:兇猛)老虎被稱為“森林之王”,誰能用朗讀讓我們想象出一只兇猛、威武的大老虎?
在這一環節里,教師張開了“讀”的網絡,使教學內容既豐富又集中。這則寓言學習內容很多,既有字詞訓練,又有句子學習,既要把握寓言基本內容,又要從中挖掘道理,使思考深化。如果不抓住這些進行多維引發,就容易致使教無重點,學無思路。為此,教師從“讀”開始,串起多項知識點,使學生閱讀能力得到綜合訓練。比如文中的生字詞,就是從學生讀課題引出,教師指導學生鞏固學習。通過讀課題、讀詞語,教師引發學生想象,有目的地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對“角色”的思考上來。在這里,既讀到了“點”,又讀到了“面”,點面結合。在這一環節里,正是教師“讀”的設計精妙,由“讀”引發思考,只有思考“讀”的實效體現出來,整個寓言教學才能像登山一樣步步提高,像挖井一樣層層深入。
二、用心構建,積極推進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擴充和延續。小學生除了學好教材以外,再閱讀一些其他書籍和報紙,既豐富了詞匯量,又比較廣泛地學習了語言表達方法,對提高讀寫能力有好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還可以開闊視野,學到很多課內學不到的知識。
(一)用好教材,向課外延伸
現行教材里,編者獨具匠心,精思妙想,將一篇篇經過心靈運籌、思維碰撞的美文呈現給師生,它們都是語言的典范。說實話,只要一個輪回教下來,教師們都深深地愛上了它。教師的這種情結必將影響著學生,讓學生也愛上教科書,喜歡讀教科書,這就為閱讀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教學中,老師們會充分利用教科書,從精讀到略讀,由引到放;從閱讀方法到閱讀技巧,由教到行;從課內到課外,由查到做,師生同讀同悟,常被一些故事打動,常被人物的精神激勵,常為作者的遣詞造句嘆服。如蘇教版五年級《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就是一篇很好的勵志文章。司馬遷忍辱負重,耗盡畢生心血完成巨著。教學中,教師入情入境,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緊扣“發憤”二字,讓學生感悟很深,同時情感也受到了熏陶。歷史上像司馬遷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臥薪嘗膽》《破釜沉舟》《李時珍》等故事,并都記下讀書筆記。諸如此類,發散開去,可由名篇引導,可由名人引導,可由同題材引導。以教材為依托,即便是“學困生”,也會逐漸向語文學習深處漫游。
(二)教會方法,做到堅持
平時的課堂教學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奠定了基礎,他們的閱讀能力初步形成,可以依照課內所學的方法自學。為了不讓學生盲目閱讀,并且有所收獲,教師則適時地進行指導。首先,要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選擇課外讀物,要根據思想健康、文字精美、適合學生閱讀水平的標準,內容范圍要廣,體裁、風格要多樣。其次,指導學生閱讀要有計劃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要想通過課外閱讀取得成效,絕不是靠一朝一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種零星式的閱讀,必須要有長期堅持的計劃性學習安排。教師平日里要指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并盡可能地幫助學生一步步、一天天去實施。尤其是那些學困生,老師更是要多倍指導、更多地付出,引導學生認真投入,讓學生明白,只有堅持在長期閱讀中充分地調動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會將閱讀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
(三)開展活動,鞏固成果
著名詩人林茶居說:“好的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有足夠的激情與辦法讓好文字和孩子相互照亮、相互敞開、相互召喚。它促成這樣一種令人向往的教育情境:孩子在好的文字中認出‘我、發現‘我、感受‘我、教育‘我。”一方面,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如何指導學生讀出書中味,讀出個性體驗,并在閱讀中有所發現,另一方面,教師要經常給學生提供運用的實踐機會。譬如學生一定讀過一些故事性強的作品,我們就舉行故事會,讓學生盡情展示閱讀成果;結合學生讀的一些語言優美的詩詞、美文,我們就開展詩歌美文? ?朗誦會,讓學生在盡情表達中進一步鞏固閱讀積累;學生閱讀名著,我們可以召開人物評論會、作品評講會,給學生充分交流閱讀思考、閱讀體會的機會;還可以邀請作家與學生面對面溝通、交流、座談等。
朱永新教授說:“真正的閱讀要從兒童開始。”我們努力給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將課內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活動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讓閱讀伴隨每個孩子的一生,是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和使命。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