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能力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初中階段是學生習慣養成的重要時
期,這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在當前社會中,人的個性發展非常重要,這就需要教師把握這一特性,展開合理教學,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能力的提升對初中學生語文學習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首先,需要營造高質量的閱讀氛圍,充分利用好課堂閱讀時間。其次,在開展多樣化閱讀教學方式的同時,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激發學生思維擴展,提升課外閱讀的效果。
一、營造閱讀氛圍
對于廣大初中學生來說,高品質的閱讀活動需要在相應的氛圍下進行。閱讀能夠讓我們獲得知識、愉悅身心,因此閱讀也應當處于和諧、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能夠身處良好的環境中,進行探究式學習,通過自主閱讀獲得更多知識。如果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活動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識,就能夠產生巨大的成就感,幫助學生樹立語文學習中的信心,在此過程中能夠激發出學生深層潛力,獲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要想在語文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氛圍,就需要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與理解,對學生的意見進行耐心傾聽,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勇于發言,將自己的想法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逐漸明白閱讀的重要性,只有掌握相關知識,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通過大量閱讀,才能夠讓自己具有更好的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在班級范圍內舉辦辯論賽,將辯論題目下發給學生,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完成辯論賽的準備工作。這就為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以比賽來促進學生的閱讀,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于閱讀中,調動學生興趣。在內力的作用下,學生的閱讀活動會更加有效,真正實現初中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重視多樣化閱讀的開展
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都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的講解與傳授上,在分析語文教材文章時,大多較為刻板。絕大多數教學活動都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文章閱讀,通過提問與講解完成文章分析,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無法進行有效閱讀。這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糾正這種教師為主的教學活動,為學生留出充分的自主閱讀時間,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大腦來思考、分析文章。教師在教學中剝奪學生自主閱讀空間,就使得學生無法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無法提升自身閱讀能力,進而導致語文學習效果受到影響。
這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能夠對短短的課堂時間進行合理利用,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閱讀機會,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或者細細品讀課文,讓閱讀成為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將其作為語文教學的常態。只有教師重視語文教學中閱讀的開展,才能夠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三個角度入手,保證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具有閱讀的主動權,通過多樣化的閱讀方式提升自身閱讀能力。
第一,對早讀課進行充分利用,讓讀書聲響徹班級。俗語有云:“一日之計在于晨。”對于初中生來說,早讀的時間非常寶貴,教師需要對早讀時間進行充分利用,讓學生瑯瑯的讀書聲在校園上空回蕩。要想達到這一效果,就需要教師嚴格遵守早讀時間不講題、不講課的規則,將早讀時間全部留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課文的朗讀。在具體朗讀內容上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既可以朗讀所學的文章,也可以朗讀散文等,還可以背誦古詩詞、文言文等,學生的閱讀可以將整篇文章作為選擇,也可以節選文章的精彩段落。在課文的閱讀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改變過去學生閱讀文章、教師批改作業的現象。教師在教師內進行巡視,能夠讓自覺性較差的學生受到約束,保證文章閱讀的有效性。此外,教師還需要對班級秩序進行維護,保證每名學生的閱讀都不會受到他人影響。早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早讀時間進行有效利用,鼓勵學生對文章進行有聲朗讀,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閱讀。通過長期練習,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重視課堂教學中學生閱讀形式的多樣性。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需要閱讀作為作為基礎,通過閱讀能夠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充分了解,并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不同形式的閱讀活動,包括分角色朗讀、分組閱讀以及學生默讀。對于重點段落,教師還可以采用范讀形式帶領學生進行閱讀,為學生創造更多空間,讓學生完成文章閱讀。在進行文章閱讀時,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文章內容,對重點詞、句、段落等進行著重理解,讓學生能夠對文章大意進行把握,提升文章理解能力。
第三,在自習課上,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在閱讀過程中,默讀也是非常有效的閱讀方式之一。在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中,大多數材料的閱讀需要進行默讀。作為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對自習課進行利用,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文章默讀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用最快的速度默讀文章,并完成相關練習題目。學生在完成閱讀題目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表達出對文章的理解,并分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題目解答思路。教師在分析完學生的答題情況之后,有針對性地展開題目講解,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閱讀中存在的誤區,糾正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通過學習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學生在對文章進行默讀時,需要對文章進行細細品味,對詞語、段落進行咀嚼,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保證閱讀答題時不會出現偏題現象。
三、重視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開
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他們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在日常閱讀中學生也具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學生展開具有個性化的閱讀活動。個性化閱讀的開展有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長期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具有更強的閱讀能力。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通過閱讀感悟人生哲理。作為教師,需要正視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對學生的喜好進行發掘,讓學生個人能力得到激發,避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千篇一律的感想。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需要從學生的現有水平出發,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閱讀內容,通常學生對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會更樂于研究,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感受到閱讀中的樂趣。
通常來說,個性化閱讀應當在課堂教學外完成,避免由于閱讀影響正常教學的展開。教師在課堂上需要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向學生介紹不同體裁的文章,包括散文、詩歌、小說等,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體裁用于課外閱讀。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也需要對文章進行深入思考,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對文章內容進行提煉,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品味。長期個性化閱讀的展開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提煉出文章中心,對文章的把握更加準確,進而提升自身閱讀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初中語文教師來說,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并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合理引導,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為學生創造更多閱讀空間。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經過數量的累積,是無法做到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師要重視教學活動中的持之以恒,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增強能夠對語文學習產生積極作用,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龍躍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新視角[J].語文學刊,2010(10).
[2]姚靜怡.立足于語言的構建與運用——語文閱讀教學的新視角[J].江蘇教育研究,2017(25).
作者簡介:張曉東,女,1976年生,中教一級,現任教于遵義市播州區團溪鎮中學,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