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菊 林美華
【摘要】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閱讀習慣也將成為小學入學前后第一重要的習慣。隨著對語文學科的全方位認識和對閱讀教學現狀的深刻反思,課外閱讀的價值被發現,語文老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評價機制,尤其是城鄉結合部,流動兒童受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課外閱讀常流于形式成效不佳,課外閱讀的教學目標很難落于實處。為此,建立并實施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閱讀的激勵和導向功能,引導學生一步步養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是推進學生課外閱讀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關鍵詞】課外閱讀;習慣;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課外閱讀評價的原則
(一)階段性和導向性
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能力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依據課標各學段的閱讀要求對評價目標進行細化、分級,采用階段性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逐級達成閱讀目標,有利于幫助學生實現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閱讀行為的轉變。如針對高年級閱讀方法的評價來說,從“學會默讀,把握大意”到“學會瀏覽,提煉信息”,從“有粗淺的感受和想法”到“敢于提出自己的閱讀見解”,學生見證自己閱讀成長的每一小步,閱讀的熱情不斷被點燃。
(二)模糊性和差異性
課外閱讀具有開放性和廣泛性,學生又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必然出現閱讀的差異及層次的不同。雖然制定了閱讀的評價標準,卻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模糊評價的方式,從大處著眼,重視學生閱讀個性的挖掘,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會和理解,給予呵護和包容性的評價,充分發揮閱讀評價機制的激勵功能,促進學生愛讀書、多讀書、會讀書!
(三)過程性和終結性
課外閱讀在進行終結性評價的同時要更關注形成性評價,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掌握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因此,要重視學生的閱讀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關注學生閱讀習慣的發展形成情況,收集家長的反饋,以及來自同伴的評價……只有關注過程,才能及時了解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有效的指導,也只有關注過程,才能看到學生的進步和做出的努力,充分利用閱讀的積極效應幫助學生形成情感體驗價值觀,從而促進終結性目標的實現,推動閱讀的持續發展。
二、課外閱讀評價的內容
(一)閱讀態度和閱讀量
新課程標準規定,整個小學階段,學生要完成150萬字的閱讀任務,幫助孩子養成每天閱讀課外讀物的好習慣很重要。調查發現,多數孩子閱讀種類單一,閱讀時間不足。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閱讀的數量,還要關注學生閱讀的種類,引導學生涉獵百科。教師要當好閱讀引路人的角色,利用課內教學推薦閱讀,延伸閱讀。為了保證學生完成閱讀任務,要求學生根據推薦書目每天必須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校內半小時,校外半小時。學校要計劃性地安排午間閱讀半小時時間,放學后由孩子自行控制閱讀時間,做好記錄,并由家長督促簽字。在學生逐漸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后,家長可進一步對學生的閱讀態度進行星級指數的評價。如此校內校外雙管齊下,學生的閱讀行為自然規范化,教師也能客觀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數量和閱讀態度。
(二)閱讀方法和閱讀效果
閱讀方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讀完書本之后有沒有收獲、有多少收獲。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并通過評價促進閱讀能力的形成。如低年級能在閱讀中積累好詞好句;中年級要學會默讀,運用精讀,能邊讀邊批注,主動做好讀書筆記;高年級要能運用略讀、瀏覽等方法開展閱讀活動,做讀書筆記,并收集對自己學習有幫助的信息資料。閱讀是提高自我文化修養的途徑之一,要恰當地將學與用結為一體,達到“學以致用”。因此,學生能否通過閱讀表達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的觀點,能否有意識地將課外書中的東西化為己有,運用到平時的語文學習中,是評價學生閱讀效果的關鍵!
三、課外閱讀評價的方法
(一)查閱資料,讓閱讀持之以恒
學生的閱讀貴在持之以恒。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采用閱讀登記卡的形式督促學生閱讀,閱讀登記卡上包括閱讀時間、閱讀書目及閱讀字數。學生每讀完一本書,要及時做好記錄,在此過程中需要家長的觀察和參與。家長要對學生近一時段的閱讀表現進行評價并確認簽字,教師通過每月閱讀登記卡可以及時了解學生閱讀的種類和數量。讀書筆錄及練筆本、古詩背誦卡為評價的另一依據。每學期要求學生背完課標規定的相應年級的古詩,要求學生每個星期完成較高質量的讀書筆錄至少一篇,讀書筆錄要符合不同年齡的特點。如低年級可以親子共讀,采用剪貼的形式;中高年級需摘抄好詞佳句,抒寫閱讀感受,學生可根據興趣在記錄本上開辟新欄目“名言警句”“故事新說”和“歌詞欣賞”等。在完成閱讀筆錄的同時,要求學生完成小練筆一周一篇,鼓勵學生將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運用在習作中。教師每周組成四人小組進行互查以上材料,做好情況登記,每學期抽查4次,普查兩次,肯定進步,推動學生自覺形成約束力,堅持閱讀,積極地將課外閱讀所得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運用到平時的語文學習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開展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除了日常的閱讀書面積累外,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激發學生對課外讀物的興趣,使學生把課外閱讀當成一種渴求性的自覺行為。教師可以安排課前三分鐘預熱,具體形式是“新聞播報”“詩詞吟誦”等,讓學生將課外閱讀中所見的奇聞逸事、民情風俗、歷史傳記、生活常識等說出來;每學期不定期進行一兩次讀書交流活動,如優美片斷摘記匯展、讀書體會分享等。其次,引進競爭機制,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競賽,如演講比賽、聽寫大賽以及課外知識競賽,比比誰的感悟多,誰積累的詞語更豐富……這些活動競賽能大大激發全體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使讀書漸漸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他們在樂中讀,在讀中樂,在讀(寫)中學,在講中練,不知不覺中加大了閱讀量,增加了知識積累,還鍛煉了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三)成果展示,享受閱讀快樂
享受成功,進而才能產生不竭的動力,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有展示自己閱讀成果,獨立發現的需要。語文教師應積極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利用班級學習園地、圖書角、黑板報、宣傳欄展示學生的讀書小報、讀后感、格言謄抄書法作品,積極向學校廣播站推送精彩習作以及班級的小書蟲故事等。通過家校網絡,鼓勵學生在自己的QQ空間發表說說,可以分享好書,也可以推送自己的閱讀感悟。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成果人人可見。校園里,班級中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讀書熱潮。作品展示提供了開放式的評價空間,不僅彰顯了學生閱讀的個性,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
(四)線上線下測試,提升閱讀質量
為了考查學生的閱讀效果,閱讀的測試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教師可以采用UDU悠讀平臺開展線上閱讀活動,學校以年級為單位每月指定課外閱讀的相關書目。悠讀平臺會根據書目發布監測任務,孩子們通過手機網絡便可完成相應的閱讀檢測題,閱讀測試由易到難,學生可根據自己閱讀的水平多次進行測試,最終將自己滿意的成績作為每月測試的總成績。線上線下的評價方式使閱讀測試日常化,幫助教師了解學生閱讀存在的差異和不足,進而調整閱讀指導策略,使學生的閱讀更加高效!
(五)“悅讀”成長記錄,產生閱讀的不竭動力
學生的閱讀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反思、總結、提高。“悅讀成長積累袋”,是系統評價學生閱讀情況的途徑之一。記錄袋里除了存放學生的閱讀登記卡、讀書筆記還有讀書小報、讀后感等作品外,還應該有學生的階段閱讀小結、家長對孩子閱讀情況的反饋以及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的榮譽證明材料。記錄袋動態地展示了學生閱讀的痕跡,學生可以感知同伴的肯定、家長們殷切的話語……為了促進成長記錄袋的完善,教師可組織開展成長記錄袋展示交流會,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錄袋的分享,當然也可以邀請家長參加班級成長記錄袋展覽,讓家長觀看學生的成長記錄袋。悅讀成長記錄為學生搭建了寬松、愉悅的平臺,使學生在相互學習中認識自我,發現他人的長處。根據學生記錄袋完善情況,教師要以欣賞的態度努力發掘學生在閱讀中的進步及潛能,客觀地描述不足,提出改進的意見,盡力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閱讀中樹立信心,不斷前行!
四、課外閱讀評價成果的運用
課外閱讀評價的目的在于實現學生閱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讓學校、家庭形成合力,使學生、家長共同看到閱讀的進步!每學期運用評價表進行終結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讓學生及同伴和家長依照標準對學生平日的閱讀表現一一作出等級評價。教師除了等級評價外,還要結合書面評語進行星級的評定。書面評語是對學生一學期閱讀情況的小結,重在肯定優點,指出方向,星級評定結果可記入《學生素質發展報告冊》,評價“五星級”結果可作為“六一”表彰“書香學生”或“閱讀之星”的依據。將評價結果和日常的語文學習相結合,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激勵學生為實現自己的閱讀目標而努力,也喚起家長的閱讀意識,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孩子的閱讀成長。
理想的教育“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引領孩子開闊視野,從課堂走向課外絕非一句口號,應該有具體的措施。有效的評價給力課外閱讀,是閱讀的加油站和助推器。它能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感知進步,享受成功。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閱讀評價帶來的深遠意義,積極探索和構建科學、多元的評價體系,并運用于日常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享受閱讀,讓校園處處彌漫書香,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呈現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陳再平.語文課外閱讀評價體系的構建探索[J].語文教學之友,2011(6).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