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要:高校是大學生主體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場所,高校具有強烈的責任義務使命來推動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價值取向、發揚中國精神、成長為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可從強化價值認知、增進價值認同、體現價值實踐三方面出發,推動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2-0168-02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人在其生命存在以及過程當中,總會受到一定價值觀的引導與支配從而完成心理由幼稚至成熟的思維方式的轉變,爭取成為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處理生活問題追求心靈滿足的精神向導,高校需將它滲透入大學生知、信、行各方位里,融入大學生自我教育、管理、實踐、發展全過程中,促使其轉為情感心靈認同,育為處世行為習慣。
一、踐行意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中,離不開大學生主體發揮的建設性作用,而這種作用的效果與大學生群體所展現的價值作用大小密切相關。在高校的學習期間,大學生會獲得更多元化的階層社會關系來源,擁有與之前學習生活環境相比更復雜的群眾關系,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心理意識會逐漸趨于穩定,政治覺悟與認知能力也會不斷增強。高校在大學生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程度與其領悟程度成正比,推動踐行越深,領悟能力便越深,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的主體實踐價值程度也越深,對理想信念的堅定、中國精神的弘揚影響程度也就越深。
(一)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引領價值取向
高校學習時期是大學生發揮人生價值、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每個人都迫切需要通過參與各種實踐活動來獲得社會各個階層對他們價值的肯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的堅定程度是獲得社會各個階級所給予肯定的主觀要素,高校為大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價值觀學習平臺,成為引領價值方向的有利支撐。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對其自身價值觀的認定過程存在著復雜性、多元性等特點,每個學生在價值觀的樹立過程中都會遇到內在外在壓力,拜金主義、利己思緒等負面社會思潮,時時刻刻都在洗滌沖刷大學生的思想,使其對理想信念的構建更趨復雜與多樣。
理想信念承載著大學生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蘊含大學生內心深處對最高價值的信念與期許。理想信念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其價值觀的引導與踐行下,有層次的漸進的發展醞釀過程,高校應在大學生確立理想信念的發展目標、內容體系、方法運用的過程中,堅定地推動其漸進地、系統地、自主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信念堅定過程,呈現出理想與現實、科學與價值、理論與實踐對應統一的特點。大學生在這樣堅定理想信念的體驗下也有助于更好地明確其價值觀的樹立方向,優化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方法,開拓思維、提升眼界,從而樹立值得尊崇的正確價值取向,助力大學生實現符合時代潮流的遠大理想。
(二)有利于弘揚中國精神,孕育時代新人
高校是當代大學生弘揚中國精神的陣地,為發掘大學生主體的中國精神提供了客觀需要;同時高校也是培育大學生立志成為時代新人的重要平臺,對其放飛青春夢想的時代訴求具有導范和引領作用,是使其成長為擔當重任的時代新人的基本遵循。
高校有責任將大學生培育成優秀的新時代主力建設者,從而發揮好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高校在培育過程中要立足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針對性地將價值核心相應觀念轉化為每個學習主體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鼓勵大學生從現實與夢想中脫穎而出,明白自身是誰這樣一個道理,在文化交流中、在初心奉獻中、在素質能力培養中深化推進大學生對中國精神的認識,進而提升其成為可擔當重任的時代新人。
高校培養大學生成為主體的時代新人,其中,最主要的一點便是需要大學生對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及新時代精神的理解完美地結合起來,吸收運用到當代大學生主體的“當代中國精神”的價值理解中。高校需鼓勵大學生在貫徹實踐中促進中國精神的養成,在實際行動中努力成為可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推動方法
(一)在強化價值認知中踐行推動
每個主體價值觀形成過程往往都是由價值認知內斂為價值認同,外化為價值實踐的循環往復漸進過程。高校推動價值觀建設中,需為大學生提供統一價值取向的遵循參考,高校一開始便要提高每個主體的價值認知,從而內化為所有大學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外化為所有大學生為人處世、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普遍價值標準。
(1)轉變思政教育模式強化價值認知。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的方式之一便是灌輸教育,但在灌輸教育的同時我們也要注重灌輸模式必須在以往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教育內容和形式要采取大學生生活、學習實際、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新模式。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學生價值認知不僅要體現在學校的第一課堂形式中,還應在家庭、社會的第二課堂中展現出來,從而增加自我學習的熱情。同時在教育時也要堅持思想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要根據中國國情把教育活動延伸到大學生團學組織中,延伸到課堂實踐、社會實習當中。注重說服力教育,要善于區分層次、突出重點,重視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模范教育,體現其引導示范作用。
(2)建設新媒體平臺強化價值認知。現如今,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周期不斷縮短,“互聯網+”時代已然到來,新聞媒體成為推廣主流價值觀念的重要渠道,在引導社會輿論、價值踐行中具有重大作用。首先,我們不能忽略加強鞏固傳統媒體的引導,要堅定不移地鞏固其作用,大力推廣校報在大學生中的傳閱度,重視校園廣播、電視臺的使用度。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作為常規載體,長久以來已經占據我們生活的絕大多數休閑時間,對于大學生來說,在傳統媒體中滲透正能量的價值觀念是比較直觀的方式,所以高校絕不能輕視校報等傳統媒體作用。其次,要堅定不移地拓展新興媒體引導渠道。互聯網絡作為“第四媒體”正以其傳播的廣泛、資源信息的豐富,改變著大學生的閱讀方式。高校應積極開拓校園網絡建設新型渠道,運用好高校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平臺并在其平臺維護中鑲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增強價值認知的實效性。
(二)在增進價值認同中踐行推動
大學生對價值的認同在其價值心理中具有規范行動、追求理想、統一實踐等作用,是大學生價值觀念轉化為價值行為最終踐行價值觀的關鍵環節。
(1)在積極滲透高校文化過程中增進價值認同。首先,需要確立好高校的主流文化層次內容特點,在大力發展主流文化中明確其建設價值意蘊,在核心內涵中加強價值認同。其次,要注重大學生校園文化的主流表現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大學生的校園文化建設承擔著對大學生教化導范功能,高校可定時開展有關社會主義價值觀大討論的學術講座論壇,組織大學生進行集體學習,為正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鋪墊。最后,高校要密切關注大學生人文精神認同狀態,把重視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修養作為踐行推動的中心任務。
(2)在社會主義事業與高校調研教育統一發展中增進價值認同。首先高校要調研了解大學生價值現狀,以大學生對未來生活殷切向往作為基本出發點,運用網上心理普查、價值心理測評、價值理念沙龍探究、輔導員對話教育等有效途徑歸結分析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認同度。在調研大學生價值現狀的過程中,需以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作為現實價值目標,以促進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價值理想目標,將社會主義事業與調研教育統一起來,推動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在體現價值實踐中踐行推動
實踐是踐行價值觀的直觀方式,高校是大學生價值實踐的重要平臺,大學生脫離高校的生活支撐,忽視具體的學習實踐,大學生主體的價值發揮就會受到影響。
(1)在創新高校文化活動中體現價值實踐。大學生的思想灌輸和精神養成需要廣泛的校園文化為基礎,高校需為大學生提供展現自身風采的絢爛舞臺,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可以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開展團日活動,鼓勵大學生在團學活動中融進價值觀元素,做到知行合一;也可通過豐富社團活動的種類,開展英語演講比賽、價值觀知識宣講競賽等方式吸引大學生參與實踐,從而將正確優質的價值觀沉淀深化在踐行中。
(2)在規定高校行為規范中體現價值實踐。每個行業都有特定行業規范,其作用各不相同,高校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素融入校規、學生守則等一系列行為規范條例中,在日常中宣傳和發揮師生模范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獎懲機制,進行先進大學生榜樣事件的評比,擴大榜樣示范法在大學生踐行各價值觀念實踐中的效果。大學生先進榜樣是大學生踐行正確價值觀的典型人格化主體,源于廣大大學生中,存于校園現實中,其思想行為及模范事例帶動大學生主流價值的體現,甚至學習。榜樣的力量極具說服力,易使同學們耳聞目睹、情緒共通、深獲啟迪、情感共鳴,在內心世界潛移默化地自覺尊敬,并最終體現在價值實踐活動中。
三、結語
高校推動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展現出帶領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的本職使命及精神風貌,在推動踐行中將價值認知、價值認同、價值實踐三者緊密結合起來,融會貫通,鼓勵其發揚中國精神,堅定信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主體身心之間,踐行外化至主體實踐當中,培育其成長為可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成利平.高校培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策略[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6(1):43-45.
[3]劉崢.大學生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D].中南大學,2012.
[4]薛利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5]袁久紅,甘文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精神”的新生[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5-1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