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要: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鎮公共服務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通過對鄉鎮公共服務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現階段鄉鎮公共服務供給現狀、以鄉鎮公共服務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三個方面來討論以公共服務促鄉村振興。這對于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以及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鄉村振興的各個分目標、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公共服務 鄉村振興 鄉鎮政府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2-0222-02
一、鄉鎮公共服務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
(一)如血液般滲透
鄉鎮公共服務如“血液”般充滿并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這個大“身體”。鄉村振興戰略包括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等諸多方面。這諸多方面無一不與鄉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息息相關,良好的鄉鎮公共服務可以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各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鎮化的加快,使得我國城鄉差距拉大,其中最明顯、影響深遠且廣泛的還是公共服務差距。鄉鎮政府公共服務的缺失會直接導致農村社會養老、社保以及最基本的科教文衛的缺失,使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進程滯后,進而影響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二)如鏡子般反映
鄉鎮公共服務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如“鏡子”般的反射作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程度與效果如何,直接就在鄉鎮公共服務的質量與效果中體現出來?!多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指出,“要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雹龠@體現了加強鄉鎮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對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參考價值。
(三)如脊梁般支撐
公共服務強調的目標之一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權益。鄉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僅僅局限于通過最基本的科學、教育、體育、文化以及衛生等方面來保障最廣大人民的基本權益,現階段還包括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以及各個分目標的實現,都有賴于鄉鎮公共服務的有效提供,鄉鎮公共服務作為“脊梁”是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的重要支撐。鄉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廣大的農村居民可以擁有更多的致富可能性,這對于發展農村落后的經濟,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意。
二、現階段鄉鎮公共服務供給現狀
(一)鄉鎮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
公共服務不僅要提供公共基礎設施,還包括科教文衛等方面的服務與產品。雖然我國已連續多年加大對農村地區公共資源的投入,鄉鎮公共服務也取得一定改善,農村居民獲得感有所上升,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還是無法滿足農村廣大居民的實際公共服務需求。究其原因:
其一,隨著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的表決通過,全面二胎政策定于2016年元旦之日起正式實施。農村地區的“多子多?!庇^念濃厚,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農村很多經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趕上“潮流”,生下二胎,這使得農村地區的人口增加,隨之而來的無疑是鄉鎮政府在孩子教育、農村經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
其二,“產業興旺”作為十九大報告總要求的第一條,被看成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重點。近年來,農村地區特色鄉村產業發展雖小有成就,但這也是針對極少數農村居民來說。廣大農村居民為了養活自己的家庭,大量涌入城市地區打工,城市地區人口增加,政府不得不使公共資源更多地偏向城市地區,而留在農村的居民卻還是不能享受到足夠的公共服務。
(二)鄉鎮公共服務供給結構失衡
鄉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與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存在著明顯的結構性失衡與供需矛盾。農村居民最迫切需要的醫療保障、水利設施以及教育服務等公共服務嚴重缺失,而需求相對較少的公共服務如健身路徑設施、農貿市場等公共服務又相對過剩。
一方面,由于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是一個見效慢、投入大的工程,一些鄉鎮政府在接到上級文件后,傾向于開展一些“立竿見影”公共服務展示績效與成果,殊不知那些見效慢、投入大的公共服務才是農村居民真正需要的服務。
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鄉鎮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是根據上級的命令、指派,而不是深入群眾、了解農村居民的真正需求,因此出現了公共服務在某些方面供給過剩、又在某些方面供給不足的情況。
(三)鄉鎮政府公職人員與農村居民“隔閡”大
一方面,鄉鎮政府的公職人員很大部分是通過公務員考試后錄用的,這些公職人員絕大部分又是非農村地區的人,他們對于農村地區的居民、風俗習慣、設施條件等缺乏具體的了解,又很少主動下基層去了解農村居民的真實境況與需求,這就使得鄉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難以達到農村居民的期望。
另一方面,農村居民對于涉及自身的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低。究其原因:其一,留在農村地區的多為老人和兒童,處于中間年齡段的青壯年已外出打工。老人的思想較為閉塞,民主意識薄弱,“怕官”意識濃厚,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底。其二,一條有效表達需求的渠道的缺失也是導致農村居民參與度低的原因之一。渠道的缺失導致農村居民的意愿與訴求無處表達,農民的意見建議難以對公共事務產生影響,鄉鎮政府公職人員也接收不到群眾反饋,導致農村居民參與度底。
三、以鄉鎮公共服務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一)創新鄉鎮公共服務的財政保障機制
“有錢好辦事”這句話用在鄉鎮政府提供公共服務上也有同樣的效用,鄉鎮政府只有擁有了一定的財權與事權,有良好的物質基礎,才有可能在公共服務的供給總量上做到充足。鄉鎮政府是上級政策貫徹落實的“最后一公里”,但往往也是財政壓力最大的一級政府。要使鄉鎮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總量增加,有以下措施:
其一,保證鄉鎮政府擁有與提供的公共服務相適應的事權與財權,將財政壓力逐步往縣上一級政府轉移,使鄉鎮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時沒有財政擔憂。
其二,鄉鎮政府要積極完善各項經濟制度,使鄉村產業的發展擁有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增加自主創收。其三,積極引導社會經濟向公共服務轉移,努力創造一個“自力更生”的社會公共服務供給環境。
(二)優化鄉鎮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
鄉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在各方面應該“有屈有伸”,而不是“一刀切”或者“胡子眉毛一把抓”。在脫貧戰上,國家強調“精”與“準”;在公共服務上,也應該同樣強調“精”與“準”,提供精準的公共服務。在優化鄉鎮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方面,有以下措施:
其一,找準貧弱項,增加對貧弱項的公共服務投入。現階段,我國農村公共服務明顯投入不足的板塊有農村社會保障、農村教育事業、農村公共衛生項目等方面。鄉鎮政府可以通過制訂并實施農村地區全員參保計劃,實施參保登記與社會保障卡工程,提高社??ǖ霓r村覆蓋率,以支持農村社會保障;通過合理布局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學校,加大對學校教師的培訓力度,同時引進大學師范畢業生,提高教育的信息化與現代化水平,支持農村的教育事業;根據國家標準來建設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村衛生室,加大對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貫徹實施力度,支持農村公共衛生項目。
其二,適當減少鄉鎮政府在公共服務提供過剩的項目上的投入?,F階段在我國農村地區,鄉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過剩的項目包括健身路徑設施、農貿市場等。在這些公共服務提供過剩的項目上的投入減少,不僅有利于節約有限的公共資源,還可將節約下來的資源轉向公共服務緊張的項目上。
(三)轉變公職人員的工作理念,提高農村居民的主體意識
鄉鎮政府公職人員與農村居民之間的“隔閡”狀態應從轉變公職人員的工作理念以及提高農村居民的主體意識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對于公職人員,首先,要樹立服務理念。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政府的職能就是服務。增強服務意識是鄉鎮政府公職人員提高自身素質與服務質量的第一步,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服務理念樹立好,適合農村居民使用的需求表達與反饋渠道建設好,有利于公職人員真心實意為農村居民提供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務,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拉近公職人員與農村居民的心理距離。其次,要樹立合作理念。合作理念可以使鄉鎮公共資源在合理范圍內流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遵循帕累托最優原則。鄉鎮政府公職人員在提供公共服務時,通過與社會組織以及農村居民在智力以及物力資源等方面的“合作”來為廣大農村居民服務,有利于拉近公職人員與農村居民的空間距離。
另一方面,農村居民要樹立自己在社會公共事務中的主體意識,認識到自己在鄉鎮政府公共服務提供中的主體地位。農村居民要將自己的意愿充分向公職人員表達,切實發揮自己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將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出來,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而拉近與公職人員的心理、空間距離,為鄉村振興一起出力。
注釋:
①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J].國務院公報,2018(29).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張振楠,張秀榮.以農村公共服務為抓手推動鄉村振興研究[J].農業經濟,2018(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