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王方 胡正發 趙韋人 符志剛
[摘 要]新工科的創新人才實踐教育體系建設是本科教育培養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良好的實踐教育對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手段建設、教學質量提高等有較大促進作用。文章針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創新人才實踐教育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在該專業本科生培養過程中,競賽促進企業與學生相互了解,實習促進學生技能提高、縮短學生專業素質與企業需求的距離,以及就業促進學生發展的全方位創新人才實踐教育培養模式,實現了學生、學校和企業“三贏”,提升了實踐教學效果和探索了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新工科;就業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3-0140-03
當前,國家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對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與發展[1]。高校本科實踐教育是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實際應用相結合,對加強本科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及獨立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2-3]。實踐教學基地是目前我國高校工科專業亟待加強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依托高科技企業建立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形成校企間長期穩定合作關系,深化學校和企業多方位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實現大學組織模式的創新, 構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們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和模式進行改革,在“3+1”校企聯合培養基礎上提出了認知、實習實踐和就業“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從實踐學生選拔、企業實踐以及增加實踐企業就業人數出發,探索一條能夠提高企業承擔實踐教育積極性和拓寬學生就業渠道的新模式。
一、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育模式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實踐教育基地不足,實踐教育效果差
高等教育的擴招導致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社會的發展決定了市場對人才要求的提高,實踐教學的安排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實踐教學環節的問題日益凸顯,實習質量無法保證效果、難以達到培養目標要求已成為實踐教育的普遍問題[4]。電子產品生產技術含量高或人員密集型工作強度較大,接待學生實習存在既耽誤工作、妨礙生產又影響經濟效益的情況,而且企業害怕技術和管理方法被泄露,以及生產實習會給企業管理帶來不便,因此企業不愿接待學生實習。另外,由于學生缺少實踐經驗不能從事技術活,而且不愿意從基礎工作做起,這就影響到企業生產安排和運營管理,因此愿意接收學生開展實踐教育的企業數量有限,造成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困難,從而導致實踐教學基地缺乏。
實踐教育的實施過程目前主要在企業完成,開展實踐教育期間因有較多學生面臨著考研、公務員考試和找工作等相當多的事情而無法安心在企業接受實踐教育,嚴重影響了實踐教育的質量。企業實習采用企業指導教師指導為主、學校指導教師指導為輔的運作模式,但往往是校內指導教師參考企業指導教師的評分來給定實習成績,導致企業指導教師因管理學生困難而影響了生產實習的效果[5-6]。
(二)由于時間與精力投入不足,學生畢業論文質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
高等教育隨著大規模擴招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部分學生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來找工作或參加單位面試,客觀上削減了學生對畢業論文的投入力度。考研和參加復試的學生,以及提前就業的學生等認為畢業論文已失去了應有的重要性,因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足,這就對畢業論文質量造成一定影響[7]。
企業指導教師和學生交流少、指導力度不夠而且也缺乏企業或學校相關制度的保障和監督, 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致使畢業論文的撰寫過程管理流于形式,這勢必影響到畢業論文質量[8]。
(三)實習生實際入職實踐教學基地的人數不多,就業率偏低
近幾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已得到全社會的關注,許多學生辛辛苦苦四年卻面臨著大學畢業即失業的危險。即使在實踐教學基地實習,由于地域薪酬理念不同,實習生實際留在基地企業的比例不高。現在各類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全面,除了要求其有專業素質、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創新精神外,甚至有的企業還要求員工有一定的文體特長,也就是說良好的綜合能力、適應能力和健康的體魄是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要求,但學生的綜合素質往往有所欠缺[9-10]。
從學校走向企業的實踐教育崗位,大學生需要轉換角色來適應新的環境。企業和學校通過全面合作安排實習工作計劃,加強與各類學生的溝通,提高學生和企業的積極性。在實踐教學這一環節上,企業、高校、學生之間需要構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及相應關系,共同探討加強實踐教育效果的途徑和方法[11-13]。
二、有效解決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育存在問題的辦法
我們結合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和模式,在針對“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 “3+1”校企聯合培養基礎上進行了實踐教育模式的探索。目前,我院與近20家企業在認知實習、課程實踐教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職業培訓等實踐教學環節展開了相應的合作。已有多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參與了基地實踐。實踐教育基地企業按照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對實習實踐的要求,將學生分別安排到產品設計研發等技術部門。學生在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通過參加各類產品設計以及質量管理的實際工作,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技術工作相結合,進一步深化所學知識,鍛煉基本的設計能力,了解企業的設計運作過程,使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最后簽訂好“三方協議”后留在企業工作。
其一,學校實踐教學基地企業聯合舉辦 “電子設計大賽”,為實踐教學基地選拔優秀實習學生:邀請基地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工程師向學生宣講企業和進行題目設計的答疑。啟動競賽報名,經過層層篩選,決賽評委根據作品展示及答辯情況確定獲獎名單。我們與廣州視源股份(CVTE)、深圳廣晟德科技、深圳先進半導體公司(ASM)和創科集團(TTI)等企業聯合舉辦了競賽活動。比如2016年與2017年,我院與廣州視源股份舉辦了2屆“CVTE”杯電子設計大賽,參與競賽人數分別是164、220人,參加的學生覆蓋全校5個學院,為學生提供了培養動手能力、鍛煉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參加比賽,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極大提高了其創新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加深了對企業的認識,加強了與企業技術人員的溝通和聯系,為后續實踐實習生選拔提供了優質生源。
其二,為給學生提供進一步了解企業的機會,我們組織了學生走訪企業的活動。我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特別是卓越工程師班的學生,以及“CVTE杯”電子設計大賽獲獎的學生走訪了廣州視源股份第二產業園區的新產品推介區、空中花園、電源設計中心、硬件設計中心,同時對公司的健康醫療體檢中心、員工餐廳、小咖啡廳、健身房、游泳池等員工福利配套設施等進行了參觀;前往明緯(廣州)電子有限公司花都生產基地,聆聽公司總經理的遠程視頻介紹,參觀企業生產車間;前往廣東東莞創機電業制品有限公司參加競賽的初賽,參觀了企業電動工具的生產流程,聆聽技術工程師的產品研發介紹,通過競賽與企業技術人員和人力資源人員進行了全方位的交流;ASM競賽獲獎的學生接受先進半導體材料(深圳)有限公司的邀請出境到香港公司參觀學習。通過近距離接觸企業及其員工,學生了解了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其規劃個人發展方向與加強知識的儲備。
其三,經過本科生培養計劃中的實踐教學以及卓越工程師班的培養,再通過企業網絡現場校招以及我院卓越工程師班的專場宣講會,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特別是卓越工程師班學生通過企業層層選拔,獲得暑期實習生的資格,進入實踐教育的“試婚”階段,參與企業建設暑期實習項目,主要完成基礎素質、專業技能的培訓。學生通過校招形式選定自己心儀的企業去實踐,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學生普遍感到收獲很大。一個月的實習 “試婚”結束后,企業對實習實踐學生進行全面評價,選拔學生參與“3+1”校企聯合培養。實現實習生的畢業設計向企業研發需求靠近,將畢業設計與企業的項目需求聯系起來,使論文題目因更貼近社會需求而具有實用性。重點推進的是與企業簽訂“三方協議”就業以及卓越工程師班的實習生的畢業設計。在接受入職教育、技術培訓、參與產品設計研發以及論文答辯、實習一對一的指導這個過程中,學生受益匪淺,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技術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
其四,經過在企業的實習實踐,學生的能力得到了企業的認可,企業也為這些學生提供了未來發展機會,部分企業入職學生人均月收入超萬元,最高的達到1.3萬元,遠遠超過了廣東地區本科生就業的平均薪酬。同時結合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的培養要求,鼓勵參加實踐教育的學生參與優秀本科生的碩士研究生推免以及報考工作。學校與企業共同完成學生的培養工作,既有助于解決企業的人才需求問題,也有助于解決高等院校學生的就業問題,特別是企業實踐教學投入換來人才獲得的產出,大大提高了企業承擔實踐教學和學生前往企業實習的積極性。
其五,學生選擇實習企業就業,在企業努力發展的同時,又為以后學生的實習提供了榜樣,甚至作為企業技術人員擔任競賽的評審專家、實習企業的導師和招聘的技術面試官面對學生,提供務實性的指導,既解決了企業指導老師缺乏問題,又因校友身份便于溝通和耐心指導,從而提高了實習實踐的質量以及企業接納學生實習的積極性。
學生能夠在企業同步完成實習實踐、畢業論文和留在企業就業,實現了企業、學校和學生個人“三贏”,促進了基地實踐教學活動的持續開展,提高了實習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
三、結語
本文分析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完成生產實習、畢業論文以及就業的現狀,討論了該專業辦學過程中出現的實習企業不愿接收學生實習、畢業論文的質量難以控制和學生就業難等存在的問題。在該專業“3+1”校企聯合培養過程中建立和完善“三位一體”培養模式上,積極倡導與踐行生產實習、畢業論文和就業同時在企業完成,積極調動畢業生實習的主觀能動性,切實保證本科生培養質量,有效調動了企業接收畢業生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實踐證明,我們開展的“三位一體”培養模式改革,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解決就業問題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實現了學生、學校和企業“三贏”,保證了學校教學和就業工作的質量,為企業培養了合格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等.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 朱蓓薇,李冬梅,董秀萍,等.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研究,2008(6):80-81.
[3]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43.
[4] 王立國,張莉.電類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08(5):48-51.
[5] 李晨霞,康娟,楊凱,等.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4):21-22.
[6] 于微波,盧秀和,劉俊萍.高等工科院校生產實習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1(S1):68-70.
[7] 李九生,管愛娟.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下滑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09(2):109-110.
[8] 何穎.加強畢業論文管理是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保證[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9] 郭嬌,王伯慶.中國工程類大學畢業生2015年度就業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23-33.
[10] 陳光.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分析及調控機制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1):113-114.
[11] 李欣.大學生就業分析與有效策略[J]. 教育現代化,2016(12):165-166.
[12] 張禮華,王琪,方喜峰,等.以“卓越工程師”培養為目標的專業生產實習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16-18.
[13] 謝云, 新形勢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改革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09(6):134-135.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