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
摘 要:“互聯網+”時代到來,為社會經濟、文化、社會體制的發展,提供了更可靠的創新技術保障,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溝通速率的提高,更是拓展了社會文化、服務體系的實踐視角。由此,以社會文化載體圖書館的創新開發為探究視角,對文化傳播與服務體系的探究,將為人類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方向引導。
關鍵詞:“互聯網+圖書館”思維;圖書館;服務平臺;“群文閱讀”
1 “互聯網+圖書館”思維理念的特征
1.1 創新性特征
“互聯網+圖書館”服務平臺的建立,是新時期文化傳播的主要趨勢,它在傳統圖書館管理基礎上,融合了新的圖書館的服務管理手段,如,讀者既可以閱讀紙質圖書,也可以享受無紙化閱讀;或,圖書之間信息可以交叉查詢,圖書館服務平臺可以查詢、搜索、評價等,服務范圍的擴大,都是“互聯網+圖書館”創新性特征的體現。
1.2 多元性特征
“互聯網+圖書館”是基于社會信息需求形式多樣化的趨勢發展而來,它的出現迎合了現代大眾快速、高效、便捷的消費需求。
首先,“互聯網+圖書館”的打造,將單項圖書資源管理與服務,轉變為雙向資金圖書應用形態。如,圖書館建立服務微信平臺,每月月初為大眾提供活動信息表,而大眾也可以通過微信溝通渠道,對圖書館資源進行補充。
其次,圖書館服務平臺,從階段化向著社會化轉變。如,傳統的圖書館內圖書資源,主要面向讀書愛好者服務,圖書館文化知識的傳播范圍有限。如今,互聯網的引入,可以通過視頻、音頻等,將圖書館中“沉睡”的文化資源,轉變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傳播形式增多,受眾范圍自然也會擴大。
1.3 服務性特征
“互聯網+圖書館”思維具有服務性特征,是指當前的圖書館服務形式的構建、服務渠道的形成過程,均適當的融合了商業化理念,將圖書館服務功能工作的開展,看作是“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文化交易。“商家”為了迎合“買家”的需求,自然會不斷的提升自身服務水平迎合大眾的消費需求,才能夠確保該循環體系長期循環。
2 “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的構建
為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發展優勢,筆者將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的構建要點歸納為:
2.1 更新圖書館服務理念
“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的構建,是社會文化、技術等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性產物,它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的建立,必然帶有“信息化”、“服務化”等會特征,為此,對圖書館服務平臺的認知,應始終堅持著創新、服務的理念,在圖書館中尋求開發視角。例如:“互聯網+圖書館”實踐過程中,圖書館在閱讀室內,增設了免費性飲品,舒適、安靜的閱讀環節,手機支付平臺等環節,均是處于大眾需求考慮,實現多媒體時代信息資源的綜合應用。
2.2 大數據空間應用
大數據云空間應用,是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需充全面開發的領域。云空間,屬于虛擬信息存儲環境、它具有容量大、載體多樣、應用方法多元等特征,該技術突破了紙質圖書存儲空間有限、圖書閱讀空間性強等弊端,圖書館服務窗口建立大數據存儲空間后,讀者只需簡單的程序操作,就可以獲取海量信息資源,便捷、快速的圖書閱讀形式,更適合現代人的需求。
2.3 打造安全管理體系
基于“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未來圖書館服務平臺的建立,也在于構建安全的圖書服務安全管理模式。加強圖書館信息服務管理平臺的發展,需進一步利用互聯網信息溝通渠道,加強虛擬信息傳輸的審核與風險防護。如,K圖書館借助“互聯網+圖書館”思維,打造新型互聯網輔助平臺時,進行多項密碼安全開發裝置,該密碼原始密碼,為數字、字母、標點相互摻雜的代碼,圖書館服務平臺的安全程序,以此衍生出多個干擾代碼。若讀者正確輸入程序密碼,立刻獲取信息。否則,每一次密碼輸入錯誤,將增加一層信息保護亂碼,進而加強內部信息的保護。該種圖書館信息安全服務密碼體系的建立,將最大限度的,提高社會信息安全管理指數,降低讀者注冊圖書館公共服務賬號后,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的產生。
2.4 循環、可持續性開發
基于“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的打造,是循環、可持續性開發過程,它需要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進步,進而滿足服務、多元的綜合服務效果。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的產生、發展、應用過程,需不斷的在實踐中探索、整改。如,G圖書館服務平臺的發展,除了結合圖書館內部程序研究成果,也結合大眾額反饋意見,進行下一代圖書館服務程序的創新。這種服務與研發相結合的發展趨向,也為“互聯網+圖書館”思維實踐提供了保障。
3 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及利用的策略
3.1 做好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的宣傳
與紙質圖書相比,電子資源涉及種類巨大,其資料也可以實時更新,它們對提升人們的學習效率以及幫助其更好地掌握技能,發揮著積極作用。針對當前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率不理想的情況,我們應當做好宣傳工作,充分了解電子資源所具備的優勢,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電子資源的使用效率。
圖書館工作人員要充分利用當前常用的各種社交軟件,比如QQ、微信平臺以及微博等,建立自己的公眾平臺,根據電子資料類目進行分類并做好頁面優化。
在完成圖書館公眾平臺建設后,還需要利用校內各種渠道進行宣傳,比如宣傳欄、櫥窗、食堂電視展播等,讓更多的人能夠充分了解圖書館電子資源的益處。
3.2 科學把控電子資源購置比例
即便電子資源是文獻利用的主要發展方向,但就現在來說,紙質資料數據依舊是人類利用資料數據的主要承載。對圖書館來說,應該在有效確保人們利用紙質文獻的前提下,逐漸發展電子資源的館藏量。由于各個圖書館情況有所不同,其實際電子文獻投入和紙質文獻投入的比例也有不同,但通過對相關資料調查可以知道,當前我國大部分圖書館所引進的電子資源約占整體資源購置費用的10%-30%。以清華大學為例,其圖書館內的電子資源購置比例約占整館資源購置費用的30%,因此,在采購電子資源時應控制在這個比例以內。另外,在采購與使用新的電子資源之前,需要開展全面的調查與論證等工作,盡量防止出現重復采購的狀況。并且需選擇具有權威性、公認性,且與自身院校使用者需求相符的文獻資源。
3.3 建設具有院校特色的電子文獻資源庫
當前,在我國圖書館中,不但要能夠運用網絡給讀者提供“虛擬館藏”的服務,還應當積極建設具有特色的電子文獻庫,在節約經費的同時能夠豐富館藏,形成其特色。在建設過程中還需要與圖書館的館藏特色相結合,重點考慮所在地區特色以及學科特色,切勿過于追求內容全面、涉及范圍廣泛,而應當是注重電子資源的特色與精華,盡量收錄該領域中具有價值的資源,從而將數據庫的特色與專題性充分體現出來。在進行數據庫建設過程中,應選擇與自身發展需求相符的建設選題,特別是重點的發展需求,并站在當前科研以及現有潛在用戶需求的角度,有效平衡需求程度與使用價值。
3.4 提升電子閱覽室的管理質量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互聯網的普及,多數人都擁有自己的計算機,且可以及時檢索與下載電子資源。但還是有不少受資源限制,其在電子閱覽室中的硬件設施規模往往有限,但是必須確保能夠定期更新與維護圖書館中的網絡速度以及計算機配置,以確保電子閱覽室可以高效、有效地運作。與此同時,還需定期培訓電子閱覽室的工作人員,提高其網絡知識與技術,確保其能夠熟練操作網絡計算機,及時地完成電子資源的檢索,幫助其解決各類問題。
4 總結
綜上所述,“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研究,是社會文化傳播與服務有機結合的理論整合,它為未來文化資源的綜合探究提供了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結合“互聯網+圖書館”思維創新性、多元性、以及服務性特征,分別從更新圖書館服務理念、大數據空間應用、智能化技術的融合、打造安全管理體系四方面,剖析“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運行要素。因此,該篇文章探究具有引導性、借鑒性作用。
參考文獻
[1]蘇坤.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現狀及發展策略[J].情報探索,2009(10):149-153.
[2]張瑩,俞天巖.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現狀研究:以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