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麗
摘 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文化建設的要求也開始不斷提高。由于社會上的業余娛樂活動方式在不斷創新,人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情越來越高漲。群眾文化中的舞蹈藝術開始漸漸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從而得到了人們對群眾文化藝術性研究的重視。通常人們樂于在茶余飯后參與或組織一些群眾性的文化活動,例如研究一些高雅的舞蹈藝術作品。本文針對如何應用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編導法則進行簡單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關的看法建議。
關鍵詞:群眾文化;舞蹈藝術;編導法則
群眾文化,通常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一般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由于近年來的舞蹈藝術對群眾的影響不斷加深,群眾文化藝術開始逐漸應用了舞蹈編導法則。因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目的是努力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符合群眾的意愿,將群眾的文化實踐力和占有水平提高。舞蹈編導法則的應用能滿足人們對藝術更高層次的追求,今后可以將更多更優秀的藝術作品融入群眾文化生活中,豐富群眾的文化藝術生活。
1 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編導法則
1.1 選擇合適的舞蹈選題
選題是群眾文化舞蹈編導的中心,是集體活動之前對活動主題的大致規劃。舞蹈題材的選取是整個舞蹈藝術作品中的靈魂,也是進行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編導的法則之一[1]。由于群眾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群眾舞蹈演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基本上不能與專業演員的水平達到一致。因此,含有高難度技巧內容的舞蹈題材不能用于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的編導之中。群眾文化活動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具有精神調節作用、宣傳教化作用、普及知識作用、團結凝聚作用。所以,那些能反映出目前社會現象,還能夠激發群眾熱情的舞蹈題材更能博得眼球,例如紅色精神、抗震救災等全民關注的熱點問題都可以作為選材,舞蹈編導需要對這些選題進行精心構思和編導,表現出其中的藝術內涵。
1.2 合理運用道具或布景修飾舞蹈
在選擇好合適的選題之后,群眾文化舞蹈藝術活動的編導對于舞蹈道具和布景的選擇和運用也是十分重要的。道具和布景在群眾舞蹈編排的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吸引觀眾注意力的作用,并且是能夠提高舞蹈表現效果的關鍵性物質裝置。為了將舞蹈編導的意圖表達出來,最直接的表達方式是合理運用舞蹈舞臺道具和布景,從而保證使整個舞蹈編導的構思具體化[2]。道具和布景的選用可以是多樣的,也存在使用或不使用、大型或小型的區別,并且各種材料均可以作為道具和布景,例如:在東北二人轉中常用的手絹花和扇子,在古典舞蹈中經常出現的長劍、綢緞等。舞蹈的道具或布景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可以布置出編導所要表達的主題背景,引領群眾體會編導的構思,更能深刻理解舞蹈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合理運用道具和布景修飾舞蹈,是提高舞蹈編導質量的重要法則,為更加精彩的舞蹈表現起到輔助作用。
1.3 創作適合舞蹈主題的音樂
舞蹈的表演內容缺少不了舞蹈動作和音樂的配合,所以當確定了舞蹈主題以后,就要制作符合舞蹈主題的音樂。為了創作出適合舞蹈主題的音樂,編導必須要考慮舞蹈動作和音樂背景之間的協調問題,配合要默契完美,這樣才能使群眾文化藝術舞蹈活動表演更加連貫、流暢。為了讓群眾感受到群眾文化舞蹈中的藝術性,編導過程中需要找到能夠準確反應主題、意境感強的音樂,通過劇情的展開加以舞蹈動作和情感的帶入,讓觀眾對作用擁有更完美的視覺和聽覺震撼。因此,舞蹈編導在創造符合舞蹈主題的音樂時帶來更大的發揮空間,來表達群眾文化藝術舞蹈作品中蘊含的強烈思想情感,充分體現出作品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特征,營造出更深層的藝術境界,從而保證群眾文化藝術舞蹈作品更容易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和理解。
1.4 巧妙構思,充分發揮即興舞蹈
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編導法則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對舞蹈動作的編排。對于舞蹈動作的編排,首先需要對舞蹈編導的構思進行綜合思考,然后進行仔細的研究分析找到符合主題的素材,最后將這些來源于生活的素材轉化為符合群眾文化藝術要求的舞蹈作品,必須要針對舞蹈素材進行巧妙的藝術構思。只要有了初步的構思,才能進行選擇合適的素材,包括符合主題的舞蹈元素動作和組合動作。
同時,舞蹈編導必須要考慮作品的表演者的表演水平和條件,以及要考慮到群眾文化藝術舞蹈作品的要求來設計合理的表演動作。因此,在群眾文化藝術舞蹈作品中即興舞蹈的良好運用是尤為重要的[3]。而即興舞蹈是一種向外而通內的真實表達與釋放,不受時間、空間、主題、意義等限制的自由舞蹈,它沒有正規的策劃與編排,能夠巧妙地將構思呈現出來,隨心、隨意而舞。“內釋平臺”將即興舞蹈帶入生活中、城市空間中,無時無地釋放心靈、創造真實的身體藝術。即興舞蹈的創作是優秀的舞蹈編導最主要的、必需的創作手段。在理智狀態下編出的舞蹈通常不能達到最佳的藝術表達效果,即興舞蹈在激情下潛意識的推動下產生,是為舞蹈編導找尋有用舞蹈素材的方式之一。即興舞蹈由編舞者用身體探索,或引導舞蹈演員共同即興,在練習和研究中,舞蹈編導者和群眾舞蹈演員之間就會一種良好的默契,這樣就能提高舞蹈的完成質量,達到群眾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編導法則的創新
2.1 題材的大眾性
在群眾文化藝術舞蹈作品的編導中,題材是整個作品的靈魂之處。由于舞蹈作品是面向群眾,題材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來進行選擇的,所以說在群眾文化藝術舞蹈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要充分把握作品題材的大眾性。編導需要充分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深入到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從而準確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背景、知識水平、審美興趣等,選擇通俗易懂的舞蹈題材。這類群眾性文化活動能帶動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以及提高群眾文化的水平,能夠帶動人民群眾對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2 形象的親和性
舞蹈作品的創作少不了形象的設計,這些形象包括藝術形象、人物形象以及其他各種形象。律動為舞之魂,作為一種形象化的舞蹈語言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舞蹈創作者的形象思維和藝術構思,是舞蹈欣賞中被感知認識的主要對象和體現舞蹈藝術審美作用的主體,是由人體的動作、姿態和造型,并借助于音樂、道具、服飾、化妝等其他藝術因素構成的舞蹈思維的產物[4]。舞蹈形象作為塑造人物形象的舞蹈要素時,它小于舞蹈的人物形象,如《絲路花雨》中的“反彈琵琶”造型和《天鵝湖》中“天鵝撲翅欲飛”的主題動作,只是英娘和奧杰塔形象的構成部分。這些舞蹈形象都奠定了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的基本格調,能夠給觀眾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舞蹈形象的親和性可以使舞蹈作品更能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關注,拉近廣大人民群眾同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的距離。例如東北的“秧歌舞”,具有較強的親和性,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從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3 結束語
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編導法則主要通過選題、音樂、道具、即興舞蹈四項法則下進行,表達出舞蹈作品的核心主題和中心思想。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編導只有在生活素材中進行排編,才能很好得通過舞蹈來表達藝術情感。
參考文獻
[1]陸會蓮.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編導法則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7(03):28.
[2]馮蔚.淺談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編導法則[J].大眾文藝,2016(08):15.
[3]雷津.簡析群眾文化藝術舞蹈編導法則[J].通俗歌曲,2017(2).
[4]劉飛飛.群眾文化藝術舞蹈創作思維及編導法則的研究[J].文藝生活旬刊,2015(8):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