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從三個維度來表述教學目標,在日常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落實,顯然這是違背新課改精神的,本文對初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涵進行了界定,闡述如何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策略,以期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策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是地理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還是更重視知識的傳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落實不盡如人意,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成為擺在地理教師眼前一的道難題。
一、 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涵
教育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還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出比思想教育或者德育的提法更具科學性和實踐可行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之間相對獨立性,彼此之間又相互聯系影響。情感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活動,是一種復雜又穩定的態度體驗。情感與人類的社會需求相聯系,在地理課程中的情感是指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以及愛國、愛鄉等情感體驗。態度是一種穩固的心理傾向,不僅包括學習態度,還包括科學態度,生活態度,合作態度等。價值觀是一定時期的人們對于客觀事物所持的判斷標準,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價值判斷,如地理的環境觀使人們明白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
新課標明確指出:地理教學要“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關心我國的基本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新課標從四個方面具體闡述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涵,此外,價值觀可進一步補充為能積極主動學習,生活態度健康向上,善于與人合作。這些目標突出了地理教學不僅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同時也重視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
二、 初中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實現的策略
(一) 初中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實施現狀
由于地理屬于會考科目,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普遍不高,學習態度不夠積極主動。雖然大部分學生具有一定地理價值觀,比如節水意識,不亂丟垃圾等,但是大都不能積極主動地參加觀察、實驗等地理活動,不能很好地學以致用,對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地理現象,不能聯系學過的相關知識去解釋。
盡管新課標已經頒布多年,仍然有部分教師對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還存在一些偏差,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往往更關注知識的講解與技能的訓練,沒能深入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內容,不能把握好這一維度的具體教學目標的設計,沒能針對不同內容進行細致設計。在具體地理課堂中,一些教師雖會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引導學生發現并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安排課外實踐活動,但總體不盡如人意。
(二) 初中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實現的策略
1.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逐漸內化的過程,因此要貫穿于課堂教學過程之中。當前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含大量的情感內容,教材中黑字標題下的內容分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愛國情感、審美情趣和培養學生責任感的教學內容,并貫穿于初中地理教材的始終。如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的“地球的形狀與大小”,既包含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也包含培養學生科學審美的內容。
初中地理教材從課文的引入到“活動”的設計,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便利的資源。教師要充分挖掘教科書的內容載體,完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此外,教師平日也要多積累圖片、音樂、視頻等教學素材,激發學生對生活中地理現象的思考和認識。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方法,常見的有情境教學法,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創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陶冶學生情操。情境教學常用多媒體,形象、生動地再現地理教學內容,加大了信息容量,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正確態度、觀念的形成。例如八年級上冊《(中國的)地形和地勢》,可以通過背景音樂,景觀圖片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能運用地形圖等資料分析并說出我國地形和地勢特點,并產生對祖國山河的審美、熱愛之情。此外,教師還可通過演示實驗或者讓學生參與模擬地理實驗等方法,既鍛煉學生動手能力,還能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合作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能使學生在認知中受到感染,產生多種積極的情感,并在教學活動中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化,達到以情化德的教育效果。
2. 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學生的自主活動是知、情、意、行的綜合體現。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安排適當的課外實踐活動,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與各種教育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到自然、社會中進行地理觀察實驗、野外探究調查等實踐活動,要引導學生自覺應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完成地理實踐活動。
如學《地球和地球儀》,布置學生親手制作簡易的地球儀,再如,為了檢驗學生是否掌握閱讀地圖的基本方法,學完七年級上冊《地圖的閱讀》后,讓學生課下自制學校平面圖。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開展戶外地理現象觀察,如測量太陽正午高度,這些活動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能讓學生學以致用,將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的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學生合作的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3. 教學評價合理化
正確合理的評價方法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手段。評價方式要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要相結合,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的成績外,還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觀察學生課堂表現以及關注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問題、課外活動中的表現,并將學生表現納入期末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必須公正,但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特別是對學困生,要多給學生正面、鼓勵的評價,增強學困生學習的自信心。當然,對學生不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給予及時糾正。
4.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要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需要學校、社會、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地理課堂是實施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場所和途徑,因此,教師要重視言傳身教的作用,生活態度積極向上,用充滿正能量的言行做表率和示范作用。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同時要具備廣博的知識素養和綜合人文素養。課堂教學要嚴謹,教學語言力求親切幽默,要善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進而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得到更好的落實。
此外,課堂學習中學生是認識主體。教師要確保其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能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自己,形成正確的行為。
總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不像知識那樣可以直接傳授而習得,它是需要在教學中和活動中反復滲透,逐漸熏陶而成,因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黃京鴻.審美情趣與地理教學滲透美育[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
[2]吳玥紋.初中地理愉快教學策略及實踐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3]張衛青.初中地理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內容體系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
[4]陳佼.中學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黃長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