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伴隨著對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研究,提出了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經過多次修訂,最終確立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其中,唯物史觀是核心理念,時空觀念是核心思維,史料實證是核心方法,歷史解釋是核心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歷史考試大綱將“論證與探討問題”能力作為歷史學科能力的最高體現。這一能力在高考中著重以開放性試題來體現。結合多年歷史教學實踐,筆者分析了利用開放性試題培養學生“論證和探討問題”能力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史論結合;論證;探討
一、 多元史觀拓展思維是前提
從不同角度審視歷史,就會有不一樣的側重點,從而發現不一樣的歷史。當前比較熱的是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等。全球史觀強調全局或全世界的視角,側重于歷史上各國和各地區的互動。現代化史觀是認識人類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重要途徑。文明史觀更多地強調人類歷史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包括政治文明)上取得的成果。
以上各種史觀一些貌似對立,其實是互補性的,但他們都由唯物史觀統領。教師再引導學生以馬克思唯物史觀作為基礎核心觀念,用歷史的、全面的、客觀的、辯證的方法研究歷史、評價歷史,從而培養學生的“論證和探討問題”能力。
二、 利用開放性試題從發現問題、論證問題、獨立提出觀點三方面培養“論證和探討問題”能力
《2017年歷史高考大綱》對“論證與探討問題”能力的描述發生了改變:由曾經的“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轉變為“發現問題;論證問題;獨立提出觀點”。對比發現,在考綱中增加了“發現問題”的能力要求,并將發現歷史問題、論證歷史問題、獨立提出歷史觀點這一能力作為歷史學科能力的最高體現。因此,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典型例題,從發現歷史問題、論證歷史問題、獨立提出觀點三個方面嘗試建構答題模式。
(一) 發現歷史問題
發現歷史問題是“論證與探討問題”能力的基礎,之后的論證歷史問題和獨立提出觀點的能力都是建立在“發現歷史問題”基礎之上的。開放性試題中“發現歷史問題”有以下主要方法:
1. 讀題目,明要求
讀題目,明要求,關注題目當中的限定性詞語。常見的有:結合世界史、中國史、近代史、材料以外的史實進行論述、提取相互關聯的信息,兩條及以上信息等。這些限定性詞語包含了題目要求,為發現問題進行了限定。
2. 讀材料,找聯系,悟立意
根據材料提供的時空信息,聯系所學知識想背景。讀材料時注意通過對比找事件或現象間的聯系,歷史事件或現象間的聯系主要包括相同點、不同點、因果聯系、總體趨勢等,這些都是發現問題的思考方向。在讀材料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領悟材料主題立意,揣摩出題人出題立意。
(二) 獨立提出觀點
1. 圍繞主題用概念
一份歷史答卷要有歷史味道就要用到歷史概念,方法就是從現象中抽象出本質性概念。如,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瓦特改良蒸汽機,這些現象的本質概念就是“工業革命”“生產力發展”。
2. 價值判斷有提升
論題與觀點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觀點有價值判斷。如:“19世紀的中國與英國”就是一個論題,加入價值判斷“19世紀的中國落后于英國”,這就是一個觀點。在開放性試題中,有價值判斷的觀點更勝于無價值判斷的論題。
(三) 論證歷史問題
論證歷史問題是核心能力——歷史解釋的終極考查。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論點論據有邏輯
論據一定要能夠支撐論點,層次要清晰,這是論證的邏輯。一般情況下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原因、表現、影響(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角度闡釋,根據論點有所側重。
2. 史論結合是必須
論證歷史問題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史論結合。選取的史實能證明觀點,并且盡量選取材料或所學的歷史大事件,讓人一目了然能夠支撐觀點的依據。再進行邏輯嚴密、語言簡練的論述。
三、 學習solo評價體系,提升論證思路
通過典型例題建構答題模式,再引導學生學習solo評價體系,進一步理解論證思路。通過評價標準,學生了解了自己答題處于哪個層次,進行反思,明確進一步提高的方向。長此以往有意識的練習能固化論證思維,從而提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綜上,通過開放性試題的有效練習,有利于培養“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也是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重基礎、練綜合、學創新——2018年3月11日高考備考會精神.
[3]王加豐.再談“史觀”問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
[4]2017年高考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歷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石佳,重慶市,重慶市第七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