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聞 薛璐瑤 張璐
摘? 要? 二人臺藝術作為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以樸實的故事情節、悠美的旋律音調、熱情的表演手法、親切的方言道白,在人民群眾中有深厚的基礎。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娛樂活動日益豐富,這使得包括二人臺藝術在內的多種傳統文化藝術出現衰落之態,如何傳播這些傳統文化藝術則成為思考、研究的重點。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盛行,嘗試將其與呼和浩特市二人臺藝術結合起來,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共享性、多媒體化等特點幫助二人臺藝術進行更好的傳播。
關鍵詞? 二人臺藝術;新媒體;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 G206?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1-0052-04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文化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文化和歷史價值。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也相繼出臺了多項措施。呼和浩特市二人臺藝術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發展繁榮二人臺藝術,擴大其影響力,對于打造自治區特色文化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本文將從呼和浩特市二人臺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現狀、傳承與傳播所面臨的問題展開討論,分析現有成功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戲劇藝術中的案例,探討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二人臺藝術傳播中的建議。
1? 二人臺藝術的發展現狀及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1.1? 發展現狀
二人臺藝術是一種特色地方戲,流行地域以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為主,同時又流行于晉雁北、大同、忻州、陜榆林、延安,冀張家口等地區二人臺藝術的風格流派,有“西路”與“東路”之分。西路二人臺藝術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榆林地區、忻州地區,東路二人臺藝術主要流行于烏蘭察布盟、雁北地區、張家口地區。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二人臺藝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呼和浩特市二人臺藝術的表演地域主要在城市周邊的農村地區,但城市中的藝術團定期也會有一些表演。而在傳承方面,主要是依靠開辦二人臺藝術的專業學校來進行傳承。
1.2? 基本特點
首先,二人臺藝術是蒙漢人民藝術結合的結晶,融合了蒙漢兩族文化的特點。在清光緒初年,蒙古族民間藝人云雙羊,在打坐腔的基礎上,吸收晉、陜、冀等地方戲曲,融入當地蒙古曲、爬山調以及其他地方民歌、串話,采用社火舞蹈的形式,以枚、四胡、揚琴為伴奏樂器創造了最初的二人臺藝術。這一特點使二人臺藝術具有多樣的民族特色,蒙漢相容,更容易被不同民族所接受。
其次,在語言方面,二人臺藝術不僅使用方言作為表演用語,而且在詞匯方面,出現了許多蒙漢兩族及晉、陜、蒙三地共有的方言詞匯,使用的詞匯量極大,如花眼眼、圪攪、咋介、紅火、陽婆、圪蹴等。除了詞匯的豐富性之外,蒙古語與陜、晉方言的不同語調也使得二人臺藝術音樂具有獨具一格的音調。由于融合了蒙漢兩族的文化,二人臺藝術的原始曲調多為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漢族民歌,晉、陜民歌,蒙古族民歌等。
1.3? 現存問題
呼和浩特市地區的二人臺藝術從產生至今有百年的歷史,曾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娛樂活動,但隨著一些客觀原因,使得二人臺藝術在呼和浩特地區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在傳承和傳播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但通過政策的支持及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二人臺藝術在保護與傳承方面也取得了一定得成就。
首先,隨著社會流行文化的繁榮,二人臺藝術這類傳統劇種很難被新一代的青年人接受,另外,由于二人臺藝術使用方言進行表演,現代年輕人基本使用普通話,在沒有方言環境的基礎上很難聽懂戲劇內容。青年人不愿聽、聽不懂,導致失去了學習二人臺藝術的興趣,使得二人臺藝術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困境。
其次,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的發展,人們娛樂方式不斷多樣化,娛樂生活的內容更加豐富,娛樂方式的時空限制減少。二人臺藝術作為一種戲劇,盡管有多種曲調、曲牌,但還是存在表演形式單一、受時間、場地的限制等局限。所以,觀看二人臺藝術表演的人越來越少,二人臺藝術演員收入減少,職業前景不明朗,大量中青年二人臺藝術演員開始轉行,再加之年輕人不愿意學習二人臺藝術,使得二人臺藝術傳承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
由于國家以及地區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了二人臺藝術表演團體、學校、傳承人很多政策以及資金上的幫助與扶持,使得呼和浩特市二人臺藝術在傳承方面資金方面的困難不算明顯,更多的困難是集中在傳承人方面。
二人臺藝術作為一種文化,除了進行保護與傳承之外,傳播也是讓其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手段。二人臺藝術來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但由于傳統文化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二人臺藝術沒有經常性、長期性的傳播展示平臺,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要求,受眾群體越來越小,生存空間逐漸萎縮。具體來說,在傳播方面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首先,很難對年輕人進行有效的傳播,呼市二人臺藝術目前主要還是依靠傳統媒體作為傳播渠道進行傳播,但現代年輕人更多的是依賴于新媒體,更容易接受新媒體雙向傳播環境下所傳遞出的信息,而傳統媒體用單向傳播方式傳播出的信息很難引起年輕一代的注意。
其次,傳播具有地域局限性,二人臺藝術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多集中在城市周邊的農村地區,農村居民是其主要的觀眾,城市居民對其了解不多,這就很難提高人們對其保護與傳播的意識。
再次,傳播語言具有局限性,二人臺藝術多使用方言進行演唱,如果離開原生地,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聽不懂,很難對外進行有效傳播,這直接影響了二人臺藝術的傳播。受戲劇風格以演唱語言的限制,無法改變年輕人不愿聽、聽不懂的現狀,這直接影響到傳承人的選擇,是傳承人的選擇面變窄,進而導致傳承后繼無人。
最后,傳播手段老舊,由于缺乏傳播方面的知識及人才,目前較少能夠熟練使用新興傳播技術。在新媒體當道的今天,若只想依靠以往與群眾約定俗成的觀念和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來推廣自身,而不采用新興的傳播渠道,將會使二人臺藝術的傳播與發展變得越來越難。
呼市二人臺在傳播方面的問題有日益嚴重的傾向,特別是在新媒體傳播方面,存在著不少的難題。但目前已經有很多傳統舞臺戲劇開始探尋利用新媒體傳播舞臺戲劇的方法,通過分析這些已有探索,能幫助呼市二人臺藝術找到屬于自己的新媒體傳播方向。
2? 新媒體技術在舞臺戲劇中的應用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傳統舞臺戲劇開始使用新媒體來進行傳播,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的特性,將中國傳統戲劇文化與新媒體結合起來,對傳統戲劇的傳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價值。呼市二人臺作為一種傳統舞臺戲劇,想要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分析借鑒已有成果是必不可少的。
2.1? 打造新媒體傳播平臺,吸引年輕受眾
近年來新媒體不斷發展創新,而年輕人的娛樂生活主要依靠于各種新媒體平臺,因此為了使年輕人更容易接觸到相關信息,越來越多的傳統戲劇開始打造新媒體平臺,如建立相關門戶網站、開發智能移動終端應用軟件、創建短視頻平臺賬號等方式。
例如晉劇利用網絡廣播、電臺打破了傳統廣播的局限,在App喜馬拉雅FM的電臺中可以收聽到《晉劇藝術》、在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的《晉劇欣賞》中也可以一領晉劇的風采,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晉劇愛好者們都可以隨時隨地收聽[1]。在抖音App中,有一個名為“非遺抖起來”的賬號,其宗旨是老傳統,新流行,一起抖出不一樣的精彩非遺。在抖音這個年輕人大量聚集的新媒體平臺,通過拍攝短視頻的方式來介紹非遺,目前已有將近五十萬的粉絲數量。
2.2? 提高傳播效率,減少地域限制
采用新媒體的網絡技術進行傳播,能夠大大提高戲劇的傳播效率。原來采用現場拍攝,剪輯后才能播放的模式,導致一出戲劇在真正進行有效傳播前的時間過長,傳播效率較低,但采用網絡技術后,特別是新媒體的直播技術,能夠大大提高傳播效率,現拍現傳,把最新的戲劇直接傳遞給受眾。直播技術的使用還能夠突破地域的局限與現場容納人數的限制,讓無法到現場觀看的更多觀眾可以同步觀看,盡可能的消除場內與場外的時間差。安徽的戲劇網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初步的嘗試,2017年9月底,安徽戲劇網開通了“有戲安徽”直播專區,并且在有戲安徽微信公眾號中開通了直播入口,觀眾可以通過關注有戲安徽微信公眾號,直接在手機上觀看直播。據統計,在2017年9月22日的《紅梅贊》場次中,劇場內的觀眾有1 600人,而在“有戲安徽”專區通過電視和手機收看的直播的用戶達到25565戶,相當于將劇場擴大了16倍[2]。
2.3? 創新呈現形式,提供沉浸式體驗
增強現實是人們利用電腦及其技術等將虛擬信息(或虛擬世界)通過拼接、疊加、或交匯等手法應用在真實世界,從而讓受眾感官體驗到此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同時存在的環境[3]。將增強現實技術運用到傳統戲劇的表演之中,可以創新表現形式。具體來說,就是將虛擬的效果、物品、環境等與現實的演員、進行互動式、沉浸式的融合。在傳統戲劇中有很多無法真正表現出來的元素,如黃梅戲《牛郎織女》中的鵲橋、銀河、黃牛等,在傳統的表現形式中無法完全真實的展示出來,只能通過環境及道具來展現,但運用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將電腦制作的虛擬景象與現實舞臺疊加到同一個畫面之中,虛擬與現實的融合,以豐富多樣的手段與形式帶來了全新的舞臺呈現效果。
豐富的呈現形式通過增強現實技術來實現,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將戲劇的現場表演用全景鏡頭拍攝下來,后期對視頻素材進行拼接,觀眾在觀看成品視頻時可以任意選擇視角與信息,從而達到沉浸式的觀影體驗。2016年,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與強氧科技合作,共同實施了京劇《春日宴》VR項目,探討VR視頻拍攝技術與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結合的可能性。
2.4? 建設互動平臺,增強雙向交流
新媒體的一大特點就是互動性,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它集中表現為在特定的時間內由信息發布者向受眾傳播信息,受眾被動的接受,沒有信息的反饋。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傳統的發布者和受眾現在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最重要的是雙方可以進行互動。因此,將新媒體與傳統戲劇相結合,打造互動平臺,可以通過開通論壇、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賬號、百度貼吧等,實現演員與演員之間的、戲迷與戲迷之間的、演員與戲迷之間的互動平臺。
3? 呼市二人臺藝術新媒體傳播策略
通過分析目前業內傳統舞臺戲劇的新媒體傳播策略,可以看出新媒體對于傳統戲劇的傳播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針對呼市二人臺藝術在傳播方面所存在的問題,結合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及優勢,對呼市二人臺藝術的新媒體傳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開設新媒體互動平臺
由于呼市二人臺藝術采用傳統媒體很難對年輕人進行有效傳播,所以有必要去打造專屬的新媒體平臺。可以開通抖音賬號,通過拍攝一些吸引眼球的短視頻,來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引導他們不斷深入了解二人臺藝術。建設官方網站,將呼市二人臺的相關資料整理上傳,方便感興趣者能夠形成對二人臺藝術系統的認識與了解。此外,還可以與音樂手機客戶端合作,開通呼市二人臺戲劇的專區,方便戲迷們隨時隨地聽戲劇。
新媒體的互動性可以很好地推動呼市二人臺藝術的傳播,在官網上開設討論社區,方便演員、戲迷相互之間的討論。開通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讓新媒體用戶參與到二人臺的傳播之中,在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樂于對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開放討論社區,提高年輕人的參與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進呼市二人臺藝術的傳播。在微博平臺和微信公眾號中,可以對戲劇中的方言詞匯和語句進行官方解釋,幫助理解戲劇內容。
3.2? 建立視頻資料庫及開設直播平臺
傳統的廣播、電視的收聽與觀看收到時間與地點的限制,無法讓聽眾想聽就聽下,想看就看。目前,二人臺主要在城市周邊的農村進行演出,城市居民很難到現場觀看,為此呼和浩特地區的二人臺可以建立自己的演出視頻資料庫,并與官網相連接,將每次演出的視頻資料上傳到資料庫中,方便戲迷觀看。還可以開設直播平臺的賬號,與現場演出同步直播,突破時間、地域的局限。無論觀眾在何地、在何時都可以看到二人臺表演,使時間、地點不再阻礙二人臺藝術的傳播。
3.3? 創新發展新劇目
在傳播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內容,傳播手段固然重要,但內容才是根本。想要吸引更多年輕的聽眾,符合時代潮流的內容是必不可缺的,二人臺劇目的創作者應多創作反映現代題材的,貼近人民日常生活的好作品,在保留自己優秀傳統和特色的基礎上,引入新套路,大膽創新,創作出符合時代審美的劇目[4]。戲劇內容符合時代的要求,才能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容易傳播。
當下,利用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多為碎片化的信息,因此針對新媒體信息的這一特性,可以創作一些短小、朗朗上口的短小劇目,使聽眾可以在碎片化的時間中聽完一出戲。
3.4? 不斷學習新的傳播手段
在科學技術當道的今天,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學習新的傳播手段,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人臺戲劇所唱的內容,大多為有環境、有背景并且需要場景轉換的故事,目前礙于場地、人力、物力的限制,很少有二人臺表演能夠將戲劇內容中的環境完美的展現出來。但是,若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就能夠將環境生動展現出來,提高觀眾的沉浸感。雖然,目前虛擬現實技術與增強現實技術還只是學界和業界的研究熱點,并沒有廣泛應用到戲劇現場表演之中,但近年來許多將其與傳統舞臺戲劇相結合的嘗試代表著一種趨勢,呼市二人臺藝術也應該多關注相關信息,及時學習。
4? 結束語
呼和浩特市二人臺藝術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要傳承、要保護,但作為一種戲劇藝術,傳播與發展才能賦予其真正的生命力。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互聯網、移動通訊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快速崛起,新媒體以其開放性、互動性、多樣性、靈活性、及時性等特點,不僅對傳統媒體產生較大沖擊,而且越來越深地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推動呼市二人臺藝術的傳播,就不得不運用新媒體、新媒體技術,來解決二人臺藝術在傳播方面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雯.新媒體時代下晉劇藝術的管理與推廣[D].太原:中北大學,2018.
[2]尹天然川.地方戲曲的新媒體傳播途徑——以“有戲安徽”新媒體矩陣為例[J].新聞世界,2018(9):45-47.
[3]王千桂.走向“再生現實”的新媒體戲劇? 基于新媒體戲劇演藝的舞臺美術現狀解讀與分析[J].上海戲劇,2015(7):44-48.
[4]劉源遠.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二人臺”保護及發展現狀調研[J].河套學院學報,2013,10(4):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