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國強
摘? 要? 新媒介傳播因其技術特點,使其承載的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群體失憶現象在新媒體時代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因此從該現象研究新媒體中的大眾失憶,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曼德拉效應”;新媒體;群體失憶;新媒介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1-0113-02
1? “曼德拉效應”在社交媒體上的出現
微博和其他社交媒體上出現的關于歌曲“愛我中華”中歌詞的討論引起用戶很大的參與熱情,關于歌詞究竟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還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很多參與用戶認為正確的記憶竟然是錯的。在查看了音樂App和課本、音樂相關網站以后得出“愛我中華”中正確的歌詞為“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網絡上對此的調查上顯示出,從參與調查的人來看,80%的網友認為歌詞應該是“民族”而不是“星座”。有一個社交網絡上新出現的名詞被用來概括這種大規模的集體失憶,稱之為“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用來描述人們發現本來的記憶與實際不一致的現象,最初聲稱這一現象的人是美國研究超自然現象的博主,名叫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她稱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前南非總統曼德拉早在1980年就死于獄中,但現實情況是曼德拉死于2013年。在解釋這一現象時,她聲稱這種大規模的集體失憶可能涉及到“平行宇宙”“多維空間”等科幻概念。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并沒有完整的科學依據去做理論基礎,因此對這一概念的解釋是值得商榷的。
所謂“曼德拉效應”這種表述概念下代表的大眾集體失憶現在是廣泛存在于當今社會的,尤其是在以新媒體傳播為主的當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特點所催生的信息交互方式的改變,使人與媒介的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Web2.0時期的信息生產方式的改變,使用戶從單純的信息接受者成為了信息的生產者,這就會產生信息總量的激增以及用戶之間交互的密切,使這種“曼德拉效應”概念所描述的集體事件的產生與發現更容易被關注。社交媒體作為當今人們接受信息與分享信息、討論信息的平臺,獲取了越來越長的用戶使用時間,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儼然已經變成了線下生活的延續,社交媒體融合了用戶線下與線上共同的行為,交互方式的改變也使用戶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對事件的討論與傳播也就更加迅速。因此“曼德拉效應”的出現,可以稱其為新媒介下人們交互形式改變以來,所獨特催生的一種社交現象。在分析“曼德拉現象”所描述概念時,也必須要同時分析它所產生的環境,也即結合新媒體環境才能去理解這一效應。
2? “曼德拉效應”事件產生原因的分析
在傳播學語境中去分析信息的傳播時可以得出,沒有一條信息會對所有接受它的受眾產生完全相同的意義,因為信息從信源到傳播過程再到最后的接收,這其中會發生信息的“噪音”,因為傳播過程本身的原因發生對信源所要傳播信息的影響時,接受者在接收時,信源所要傳播的信息的真實意圖就會發生改變。當信息傳播時,另一個影響信息要傳播的真實意圖的原因出現在接受者本身上。在傳播現象中,當人作為信息的最終接收對象時,不同接收者的自身情況則會影響到信源所有傳播的信息,如在接收一則新聞時,高級知識分子則可能在完全理解新聞本身所要報道內容的同時,能分析出新聞背后所隱藏的社會發展趨勢。一般受眾在看到新聞時會理解新聞本身要報道的內容,而當受教育程度較低或者有智力障礙的人看到新聞時,甚至都不能理解這條新聞本身所要表述的含義。而人際傳播作為大眾傳播中的基本形式,因人與人自身對信息接受程度的不同,受這種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對信源所要表述信息的錯誤傳播影響最多。
在當今的新媒體傳播中最基礎的形式依然是人際傳播,縱使新媒體技術的革命性變化,但是在其上所承載的人際傳播中所會發生的錯誤依舊得到了保留,在Web2.0中信息高速的產生形式中,這種錯誤也得到了放大。因此分析人作為受眾本身的原因,有助于去理解新媒介傳播下“曼德拉效應”概念表述下的事件是如何得到傳播的。
在分析人際傳播過程中發生的錯誤時,就不得不把人本身作為接收個體來看待。人本身作為接受個體,其組成了大眾,個體的錯誤在傳播中互相影響,集合成了大眾的錯誤。對于信息的傳播行為來講,人作為獨一無二的存儲器,其自身充當了信源也充當了傳播媒介,作為大眾傳播現象的最基本表現形式,人是信息傳播發生錯誤最有可能發生的地方。在認知心理學領域中所提出的重建記憶概念,從個體的角度解釋在所謂“曼德拉效應”概念中,為何人們都對所發生事件有著相似的記憶,該概念指其中記憶行為受到各種其他認知過程的影響,包括感知、想象、語義記憶和信仰等。人們將他們的記憶視為對情景記憶的連貫和真實的描述并且相信他們的觀點在回憶期間沒有錯誤。然而,記憶回憶的重建過程受到其他干預認知功能的扭曲,例如個人感知,社會影響和世界知識,所有這些都可能導致重建過程中的錯誤。
根據上述概念分析前文所提到的“愛我中華”歌詞事件時,從作為傳播活動中個體的人入手,分析為何會產生那樣記憶的錯誤。在試圖理解大眾記憶錯誤歌詞“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時,記憶錯誤的原因從一開始也許是大家潛意識認為的就有56個民族,所以順理成章的就將歌詞記成“五十六個民族”,這種潛意識的行為就影響了對于正確信息的接收,并將錯誤信息進行儲存,在以后的傳播中又將錯誤信息傳播,從而導致了在傳播過程中信源本身的錯誤造成的錯誤傳播。另一個可能導致歌詞錯誤記憶的是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兩首歌的相似導致了個體受眾產生了如“重建記憶”概念所描述的對錯誤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得到了兩條相似但不相關信息的結合體。因此,傳播過程中發生的信息的錯誤傳播,最容易發生的地方就是在作為個體的人本身上。在當記憶大概率會記錯的信息上時,記錯的人也越多,因此也造成了最后的大眾集體記憶。
新媒體中發生“曼德拉效應”現象的原因除人的作用外,另一原因則出現在新媒體本身上,新媒體作為當下人們主要接觸信息的途徑,在人們接受信息的途徑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今信息的產生速度與傳播速度使信息的總量前所未有的增多,因此,很難有媒體在吸引用戶注意力上做到一家獨到。在以流量為導向下的媒體經濟上,怎樣吸引點擊量,吸引流量,成為了媒體傳播所不得不考慮的事情。這就造成了很多媒體在報道時為了吸引眼球,產生了標題黨等失實的報道,如今閱讀標題成為很多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這潛在的造成了虛假新聞的二次傳播。
很多媒體都會對一件將要發生的新聞提前備好新聞稿,如在報道足球比賽時,它們會為兩只球隊分別備好了勝利或失敗的新聞稿,做到第一時間發布,從而吸引點擊量。但這種一味追求速度的行為也可能會導致發布新聞時的錯誤,如果當一些大型媒體發生了錯誤,轉載其新聞的其他媒體也就會犯錯,傳播錯誤也就隨即展開。
新聞傳播學中的“議題設置”概念在新媒體傳播中經常出現,議題設置方借助意見領袖的作用,在社交網絡上大范圍討論某一話題,在討論過程中因為一些人對意見領袖的盲從使自己忽視意見領袖所犯的錯誤,久而久之就使對錯誤信息的記憶變得牢固。大批的人都對同一錯誤信息產生了記憶,就會變成所說的“曼德拉效應”所描述的事件。
3? 結論
新媒介技術所引發的傳播方式的改變,使人與媒介的關系隨之發生改變,人與媒介交互關系的提高,一方面使信息的傳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影響著這種交互作用下的人。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新媒體也融合了以往傳播方式下的負面作用,甚至在技術的加持下,負面作用的力量也同時得到了加強。所謂“曼德拉效應”的出現,在傳播學的學術語境下來解釋,其實正是一種信息的錯位現象,無數個人的錯誤被媒介技術所連接變成大眾的集體錯誤,也隨之演變為了大眾集體失憶現象,這正是傳播過程中的人和媒介的錯誤共同造成了大眾的集體失憶。可以預見的是,這種現象依然存在,新媒體使這種現象得以發現并被討論與驗證,但同時,新媒介技術的負面作用也正在創造著這種現象,“曼德拉效應”概念所表述的事件,會一直處在一個被發現與被創造的反復過程中。
參考文獻
[1]Reconstructive memory[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constructive_memory.
[2]克勞斯·布魯恩·延森.媒介融合: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M].劉君,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