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
[摘要]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網絡的普及化以及消費者網絡意識的加深,網絡早已與消費者的生活息息相關且不可或缺。也正因如此,伴隨消費者日常生活的網絡侵權事件絡繹不絕。消費者對網購的熱情日益膨脹并且持續遞增,相較之下,網絡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卻與之恰成反比。本文正是從這些現象出發,加以思考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出最佳的法律方案和切實有效的法律措施。
[關鍵詞]網絡侵權;網絡交易;侵權形式;權益保護
一、網絡侵權的一般概述
(一)網絡侵權的基本概念
網絡是技術含量極高的領域,由于網絡自身的屬性,雖然網絡是以一種虛擬空間的形態映入人們眼簾,但卻依賴于客觀存在的現實社會,網絡中依然存在著侵犯自然人人格權的諸多違法行為。與傳統侵權行為相比,網絡侵權主體的范圍更加復雜和隱秘,在處理許多網絡侵權糾紛的實踐中,要準確認定侵權人,總是存在各種技術上的困難。傳統管轄權基礎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也不得不動搖,因此尋找新的管轄依據并更好地定位司法管轄也就勢在必行。
(二)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現狀
人們對網絡的認識從陌生到熟知,從好奇到青睞,再到欣然接受且不可或缺。誠然,網絡對現實生活的重要性和社會理念的影響力不言而喻。消費者樂此不疲地享受網絡所帶來的裨益。但與此同時,消費者也難以抵擋網絡的潛在風險,更難以避免網絡所隱藏的安全隱患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侵害。商家利用網絡空間進行欺詐的現象隨處可見,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極其嚴重。
二、消費者在網絡交易下遭遇的困境
(一)網絡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泄露嚴重
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單獨來看似乎并沒有什么效益,但是當眾多消費者的信息羅列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數據信息,就會表現出極具誘惑力的商業價值。這也間接導致了一些居心C測的商家利用非法手段采集并泄露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來獲取利益,成為商家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內在動因。對于部分商品,有時還需要進行實名認證才能確保交易順利進行。當這些瑣碎凌亂的個人信息被不正當、不合法地收集在一起,往往體現的是潛藏的商業價值,加以利用便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網絡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無法保障
消費者在網絡交易中所享有的公平交易權與傳統的消費者權益之公平交易權有一定程度和范圍內的相似性。消費者在虛擬的交易模式下,依然有權要求商家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商家毫無例外的應當提供優質的商品并附以合理的價格。消費者可以隨心所欲、自由無干擾地進行商品和服務的挑選。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網絡銷售者則經常設置捆綁銷售的營銷模式進行強制交易。商家經常推出所謂的套餐價格,對消費者選定的商品搭售另一種絲毫沒有關聯的商品,不單賣,不退差額,消費者要想獲得優惠,就不得不負擔一個自主選擇之外的商品并支付額外的金錢。
三、網絡環境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實現
(一)完善并修改現有法律體制
要想網絡消費者的權益得到切實的保護,就必須首先從立法開始。鑒于當下法律體系的不完善和網絡交易之盛行,應當盡快出臺一部專門針對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或者條例。將網絡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盡快納入我國立法體系,給予網絡消費者特殊的保護。與此同時,還應當修改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針對網絡消費者制定新的保護措施,增加新的保護力式和網絡消費訴訟。
(二)強化消費者保護組織的效能
消費者保護組織應當積極地發揮能動作用,主動地走向消費者,主動介人到網絡糾紛當中,通過調解的手段化解矛盾和解決爭議,彌補法律在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這一區域的空白點。利用法律賦予的權利,采用合法的手段幫助消費者維護權益。消費者保護組織要給消費者展現出一種值得信任的姿態,為消費者營造出一種維權有望的溫暖氛圍。
(三)增強并有效發揮救濟機制的作用
發揮救濟機制的作用,可以保障消費者在糾紛發生后可以通過合法的途徑實現自己的權益。消費者救濟的途徑應當多樣化,將訴訟途徑和調解途徑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共同發揮作用,解決糾紛。出于網絡糾紛立法缺陷的考慮,可以試圖成立專門的網絡消費調解機構,專門解決網絡交易下的糾紛,這樣既可以節約司法資源,又可以高效率地解決現實矛盾,并且還對作為當事人的消費者一方有所便利。此外還可以適當建立網上在線投訴網站,由工商局和消協等其他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共同創建,一旦投訴量達到一定的基準,就由這些機構出面代表消費者的權益與經營者進行協商溝通。這樣在保證了效率的前提下,還取得了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
(四)提升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
在應有盡有的網絡世界中,人們自我保護的意識往往都不夠強烈。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消費者很容易眼花繚亂陷入困惑,加之網上詐騙案例數不勝數,行騙手段又難以捕捉,對于本身就防御能力極弱的消費者來講,則更容易掉入陷阱。鑒于此,就需要消費者從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做起,消費者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努力甄別虛假信息和偽劣產品,不輕易透漏個人信息,強化自己的賬戶安全指數,設置較為復雜的支付密碼,并為自己的賬戶資金投保等。
參考文獻:
[1]呂益林,吳子貴.網絡隱私權保護模式探析[J].情報雜志,2004,23(7):41-42.
[2]吳偉光.網絡與電子商務法[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3]呂靜,呂會寧.我國網絡購物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07(4):130-132.
[4]李攀誠,周穎.網絡購物中交易安全問題的研究[J].中國商論,2010(2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