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偉
【摘要】以AI、VR、AR等多種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智慧教育正在超越和突破傳統高職課堂教學的諸多缺陷與不足。智慧教育推進高職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既應借助大數據分析實現對教學雙方的自動研判,也應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提升實踐化教學水平,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大部分自動化教學,教師側重答疑解惑,進而實現高職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關鍵詞】智慧教育 高職 課堂 教學 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027-02
2017年夏,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出臺標志著人工智能正式進入高等教育領域,高校將越來越多借助“人工智能+”的形式開展多專業教學,形成更為復合型的綜合專業教學模式。顯然,包括AI(人工智能)在內,大數據、云計算、AR與VR等不僅正在對傳統教育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且這種基于互聯網的智慧教育模式也正在成為踐行素質教育改革戰略的一大助力。
一、智慧教育推進高職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的迫切性
(一)借助智慧教育實現以人為本的高職素質教育
多年來的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提出一個核心命題,就是以人為本開展人性化教學以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但是長期以來的高職課堂卻始終受到傳統教育理念和手段的束縛難有超越。這不僅體現在教學形式的刻板單一,也體現在整齊劃一的灌輸式教學的低質低效。借助智慧教育手段,高職課堂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一人一策”式的針對性教學,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現實需要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二)通過智慧教育手段培養理論聯系實踐的復合型人才
智慧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的一大特點在于更有條件開展沉浸式、體驗式教學,這對著眼于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職教育來說尤為有利。不僅是對學生,甚至對教師來說,借助智慧教育手段能夠將更多實踐技能實現具象化、立體化,能夠在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全面發展的高級職業人才的同時,幫助高職院校培養一支“雙師型”復合教育人才隊伍。
二、智慧教育推進高職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的策略
(一)大數據分析實現對教學雙方的自動研判
“未來 30 年數據將成為生產資料,計算會是生產力,互聯網是一種生產關系。如果我們不數據化,不和互聯網相連,那么會比過去 30 年不通電顯得更為可怕。”這是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BAT三巨頭之一的阿里掌舵人馬云的講話。事實上,隨著網絡化生產與生活日益深度普及,當今社會不僅時時刻刻在產生越來越多的數據,數據也正在成為左右行業生態的決定性因素。
從職業教育領域來說,大數據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接近于商業服務業,區別只是商業服務業中的大數據分析主要針對商家和消費者,職業教育中應用大數據則重在實現對教學雙方的自動化分析研判。
比如,結合課堂上學生的抬頭率、點頭率、舉手率,大數據能夠自動分析得到一堂專業課教學的受歡迎程度。又如,通過全程錄像,大數據也能夠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進行自動評價,幫助有關方面了解和掌握教師的教學水平等。以上這些正在上海閔行區部分院校采用的“錄播評課研訓一體化系統”中進行試點。顯然,借助大數據的可量化式評價,過去只能以相對模糊的主觀判斷得到的教學狀態分析實現了客觀化、精確化,這對改進高職課堂教學模式無疑有著巨大的推動力量。
(二)虛擬現實技術提升實踐化教學水平
高等職業教育的重心之一是培養學生實踐化操作能力。不過在傳統的書本教材形式下,即便有教師的親身示范操作,學生只能旁觀的現實也極大地制約著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借助VR、AR等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技術,高職課堂卻能顯著改善這些不利局面。
比如,百度教育就推出了一款名為“AR知識點解析”的虛擬現實教育輔助手段。利用這一技術,只需一臺智能手機,就可以對任何二維模式的圖形進行掃瞄,然后將其轉化為三維圖像。而系統還能就三維圖像中的名稱或功能等進行機器注釋。學生只需要觸摸手機屏幕并滑動,則三維圖形還能實現360度無死角的移動或旋轉,使學生觀察到圖形的全貌而不存在任何遺漏。這樣的體驗式教學顯然能夠讓諸如建筑、工程、機械等與設計相關的職業教育如虎添翼,進而讓學生不斷提高空間感知能力,幫助其在設計能力提升上更進一步。
(三)人工智能實現大部分自動化教學,教師側重答疑解惑
高職教育普遍存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有太多教學任務需要完成,導致不少教師忙于趕進度而對教學質量難以兼顧。借助AI的智能教學,絕大部分基礎性理論和實踐技術的學習都能在課外通過學生自學進行,機器的智能交互功能還能給予學生充分的資訊幫助。只有出現連AI也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癥”時,學生再求助于教師。于是,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教師側重答疑解惑,教學的針對性大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成效也成倍增長。
三、結束語
智慧教育之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意義在于借助包括AI、VR、AR等在內的網絡與信息技術助力高職向沉浸式、體驗式、虛擬現實相結合的復合型教育方向發展。這不僅是為了培養更加適應信息時代客觀要求的準職業人,也是為了通過智慧教育幫助高職教育培養更多具備“雙創”意識與能力的實用人才。這既是為了不斷增強高職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競爭力,也是為了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轉型升級,更是為了通過培養更多高素質職業人才推動中國社會從傳統制造走向“智造”,成為“智造”大國和強國。
參考文獻:
[1]閆華飛,胡蓓.試分析高等教育產業集群內創業知識溢出機理研究:創業者的視角[J].中國科技,2016(1):158-162+166.
[2]胡欽太,鄭凱,林南暉.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轉型: 從“數字校園” 到“智慧校園”[J]. 中國電化教育,201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