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與發展的背景下,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需求,所以,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高校應該緊緊圍繞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引入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主要針對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途徑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有效的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學生為中心 大學英語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123-02
前言: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英語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也越來越明顯,同時,英語也被廣泛的應用到各個領域中,而大學的英語教學則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與日后的工作,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完善教學觀念,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合理的融入到大學英語課堂中,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為學生的日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在我國,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課堂主要使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1],這種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為主體,充分的體現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權威性,而且在課堂教學中,也通常是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講述知識,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2],也降低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所以,在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貫穿到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進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讓學生能夠將英語知識充分的運用到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進而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成為符合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
二、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做好師生之間的角色互換工作
在實施“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時候,應該首先做好師生之間角色互換的工作,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3],而教師要擔任起教學輔導者的責任。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先幫助學生認識到作為課堂中心的重要性,同時教師也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專業知識,從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條件,為學生打造積極的教學氛圍,進而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此外,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4],在以學生為課堂中心教學模式中,教師也不能徹底的放手不管,教師應該充分的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進而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這樣也能夠全面的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5],提升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使學生的英語素養能夠得到全方面的發展,為學生的日后工作與生活提供有力的保證。
(二)讓學生充當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首先,教師應該為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然后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6],為其分配不同程度的學習任務,然后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匯報與總結,讓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能夠得到更加明顯的體現。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效率能夠有明顯的提升。
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充分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由于現階段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也更加豐富,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7],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比如英語演講比賽、情景劇等,使學生能夠更加熟練的掌握英語知識,提高對英語知識的運用能力。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運用到實際教學中,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使學生能夠成為符合現代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哲.大學英語教學開放環境下“探究式”閱讀模式的構建[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9):155-156.
[2]劉小燕.產出導向法理念下大學英語母語文化教學“促成”環節課堂設計[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09):28-31.
[3]王艷.“產出導向法”教學理念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指導性作用探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Z2):91-92.
[4]陳可.大學英語有效課堂環境構建及評價的理論框架[J].海外英語,2018(15):61-62.
[5]房微.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及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109+112.
[6]石玉.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改革中“雙主體”教學理念堅持的必要性[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07):169-170.
[7]于海亮.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生態化教學模式之構建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8(0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