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蓉
摘要:為獲取公共場館如何更好提升用戶參觀體驗的解決方案。通過對公共場館使用移動技術優勢的歸納,總結梳理該類型APP常用的功能模塊。以上海海洋水族館的APP設計為例,從調研、原型圖、界面內容等方面進行設計實踐。得出公共場館APP的設計應該關注的內容。該研究可以為場館和設計師在進行相關設計和研發時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場館 用戶體驗 移動應用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19) 02-0029-03
引言
為了滿足公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等在內的公共場館一直在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方面開展各種探索實踐。信息技術的移動化以其強大的滲透力在很多方面優化了公共場館的管理與信息的交換,拓展了場館服務的時間與空間,將傳統的“認知式”科普教育方式向現代化的“體驗式”科普教育發展,實現了從“實物導向”向“信息導向”的延伸。以手機、平板電腦等為代表的智能移動終端被公眾在工作生活中廣泛使用,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常態。通過使用場館APP、微博、微信等移動互聯方式來給觀眾提供優質的科普知識、良好觀展體驗的公共場館數量越來越多,一些國內外知名的場館比如盧浮宮、古根漢姆博物t宮、故宮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館等都上線了移動APP。
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移動互聯網是指互聯網的技術,平臺、商業模式和應用與移動通信技術和實踐相結合的總稱[1]。它結合了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據工信部統計,截至2018年9月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為13.7億,其中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到12.5億。對移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為81.1%。
除了具有互聯網開放性和信息共享的基本特性外,移動互聯網有別傳統互聯網的特征也很鮮明:
(一)便攜性:除了常用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還可以是智能眼鏡、耳機、手環、手套等可穿戴設備,輕巧易攜帶,隨時隨地可以聯網使用。
(二)即時性:移動互聯網是由GPRS,46,WLAN,WIFI和其他網絡組成的三維網絡。用戶可以有效地利用碎片時間獲取即時信息。終端和用戶形成個性化的跟蹤對應關系。
(三)精準性:利用定位服務,移動互聯網可以準確地定位移動終端的位置,并且還可以基于移動趨勢進行預測。
(四)交互性:各種傳感器由智能移動終端配置,如重力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氣壓傳感器等??梢允占褂谜呦嚓P的感觸數據,再與網絡交互實現數據分析的強大功能。
二、公共場館使用移動互聯技術的優勢
(一)降低技術和維護要求
移動互聯網的最終用戶所需的技術支持由網絡運營商提供,并且運營商為移動終端用戶提供諸如網絡覆蓋,數據傳輸和網絡安全的服務。在這個場地使用移動互聯網只需要制作相應的APP或微信、微博的發布,及時更新,有效降低技術和維護要求。使用移動應用程序向公眾提供相關服務突破了傳統訪問和有限集合的局限性。用戶通過移動終端自助獲取各類信息,緩解了服務人員和講解員的壓力。因人流量過大導致的場館擁擠排隊、講解員數量有限、初次到館錯過某些展品展出時間、觀眾想問詢卻聯系不上場館方等問題也會得到緩解。
(二)展示形式多樣化
不同場館都會面臨一些共同問題:比如博物館受制于場地面積,加上文物安全和養護等因素,被展出的展品只占收藏的小部分,大量的被封存于庫房。自然博物館和科技館的展品形式有限,限制在室內。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在展示形式上除了常規的展品高清圖片展現細節、視頻、三維模型、虛擬現實也是常用的展示手段。觀眾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選擇APP中感興趣的內容,信息獲取的及時性遠超其他方式,便捷而人性化。
(三)場館和觀眾雙向互動增加
以前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主要是作為網站內容的簡化和補充,隨著觀眾獲取信息方式更多依賴移動端的改變,微信/微博逐漸獨立于網站并相互補充。除了微博/微信定期發布展品和活動信息的基本功能外,場館APP提供虛擬展廳和游戲互動等更多功能。場館增加了與觀眾互動的渠道,也提供用戶間的交流平臺。通過用戶的交流,增加場館的宣傳力度和影響力,用戶之間的經驗分享和答疑,也能減輕客服人員的工作壓力。
(四)有利于大數據收集
館藏信息的競爭是科普場館的核心競爭力,對觀眾數據的擁有、融合、挖掘與利用水平也已成為競爭的關鍵因素。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傳感器,射頻識別,社交媒體和其他多渠道收集的受眾數據進行分析和分析,以獲得科普場所所需的決策參考。收集個入行為,如受眾位置,消息訂閱,停留時間,展示偏好,喜歡和轉發等信息,結合受眾行為分析算法,創建檔案記錄。場館可以較為準確地掌握觀眾的基本信息和行為偏好,對場館的建設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三、公共場館APP常用功能模塊
根據對不同觀眾的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發現觀眾對于場館APP的使用主要基于兩種場景:一種是不用親臨現場,通過智能終端遠程獲取公共場館展覽信息,觀賞展品等,另一種是到達場館后,APP成為私人專屬觀展向導,提供參觀導航和指定展品的介紹。這兩大場景會涉及網上預約/購票、交通指引、參觀路線、導覽講解、隊列長度,臨時通知,產品購買,搜索查詢,下載上傳,社交分享等多種功能。需要根據場館定位,設計相應的功能模塊來滿足觀眾需求。
公眾場館APP常用的功能模塊有:
(一)信息公告
信息公告是移動信息服務的基本內容,介紹了展館的基本情況:基本信息,如營業時間,地理位置,交通路線和聯系信息。還包括最近新聞、展覽(講座)通知,是觀眾對場館的基本印象。
(二)參觀導覽
整個場館的功能布置圖以及推薦的參觀流線圖,常設展覽、熱門展項的名稱、簡介。觀眾可以點擊相應的鏈接獲取用圖片、文字、視頻、三維模型、VR、AR等多種形式來呈現展品或展項的詳情。一般來說,這是觀眾關注和使用最多的功能模塊。
(三)查詢服務
用戶可以根據需要在鏈接中搜索相關數據和內容,包括自建數據庫和網絡數據庫。也可以通過“我的”頁面,查詢預約、發布、回復、購買等個人信息服務。有些場館還提供排隊人數、等待時間、設備使用情況等實時查詢,有效提高了硬件資源的利用率。
(四)社交互動
它包括用戶與場地及用戶之間兩種互動方式[2]。提供詢問、投訴、建議的入口與用戶交流溝通。用戶也可以創建主題并發布,即時與其他用戶分享交流。比較常見的有拍照上傳圖片,其他用戶可以收藏評論。還可以通過創建社區,把對同一主題感興趣的用戶集中在一起。
(五)公共服務
包括預約、借閱、購票、購買文創產品等公共服務,必要時需要注冊登錄以及支付。
不同場館APP側重點各有不同,有側重展品展示的,有側重社交互動的,有側重預約購票和產品銷售的。一個場館只使用一個移動應用比較常見。例如湖南省博物館APP首頁在醒目的位置提供參觀指南、票務預訂、活動預約、展覽資訊等觀眾最常用功能;在服務模塊里除了首頁列出的幾項外,還有購物、建議、調查問卷等其他功能;導覽模塊按照樓層有展品分布,點擊后提供詳細的介紹;教育板塊中的三項教育活動、學習單、互動游戲目前都在建設中還未上線,但可以看出該館對場館的科普學習功能和與觀眾的互動功能的關注;個人板塊有參觀軌跡、預約、收藏、消息等內容,需要手機號注冊登錄或者第三方賬號登錄(如圖1)。
但在功能過多有可能導致用戶迷失的情形下,故宮博物院另辟蹊徑,細分用戶需求,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通過開發虛擬漫游的線上展廳《故宮展覽》、每日文物介紹分享的《每日故宮》和專題介紹《故宮陶瓷館》等系列APP,避免了同- APP結構復雜影響用戶使用體驗,觀眾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下載。存在的問題是觀眾因為不清楚到底有幾種相關APP,容易遺漏。
四、以上海海洋水族館為例的設計實踐
(一)場館調研
上海海洋水族館位于上海浦東陸家嘴,有官方網站,目前尚無場館APP,網站主頁以深藍色為主,橙色作為輔助色。參觀路線從一樓檢票進門之后直達三層,再下樓,水族館人流量較大,參觀完本層下樓之后就不允許再上樓,游覽路線為單向參觀線路。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由于展出魚類種類多,有些魚類的介紹導識牌較小,在人流量較大時,館內有限的導航解說設施不足以提供每位參觀者駐足閱讀的時間,游客遇到感興趣的海洋生物時無法及時對應上名字與信息。所以將APP的設計重點放在魚類介紹以及導覽上。
(二)流程和原型圖設計
水族館主要目標用戶是參觀前與參觀中的游客,游客在參觀前能從APP中獲得水族館近期活動,制定參觀時間,可以提前購票。在參觀過程中通過導覽地圖獲取展館路線,了解館內魚類信息。游客在展館參觀途中若是遇到不認識的魚類,可通過當前館內的魚類一覽中快速查找介紹(如圖2)。
(三)界面設計
頁面采用半扁平化的設計。色彩以藍色和白色為主,參考海洋的顏色和上海海洋水族館官方網站的顏色,呈現出藍紫漸變的效果。營造出海水透明的質感,簡約深邃。白色提高界面的明度,干凈明快。進入首頁后分為發現、地圖、消息、我的四個主要功能模塊(如圖3)。
首頁頂端滾動圖片是不定期的水族館推送,包括門票打折、魚類的科普推送、近期熱門活動等。“活動”是有效期內所有活動的集合,“展館”提供近期活動展區與導航內展區的快捷導航,“地圖”提供的是水族館游園信息,以及來園交通、公交線路等,“購票”提供票務與年卡會員的購買功能。下方選擇性的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
發現按照水族館現有的中國、南美洲、極地、深海等九大展區分區,當用戶身臨某展區時,會自動定位并切換到該展區。下方列舉該展區的主要魚類,方便用戶快速獲取魚類信息。提供搜索欄。后續考慮加入拍照識魚功能。
場館地圖根據水族館官網上的地圖進行了再設計,使路線和信息更加清晰易懂。上層的搜索欄可以直接搜索海洋生物與設施的位置,搜索欄下方的樓層欄可以通過點擊切換樓層。點擊展館可看到展館詳情與館內魚類的資訊。
消息提供社交互動功能。用戶可以發布圖片文字等信息與其他用戶分享。
五、場館APP設計應關注的內容
(一)及時跟進并合理使用新技術
目前用的比較多的虛擬現實技術:傳統的虛擬現實展示方式依賴雙眼液晶頭盔,在實際應用中會有觀眾需要排隊、安全性等問題。CAVE虛擬現實顯示系統提供的高沉浸感虛擬演示環境,借助三維跟蹤器,可以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故宮博物院在端門數字展廳用此技術對三希堂進行了建筑空間的展示[3],具有良好的體驗性,此技術有場地的要求。增強現實技術和觀眾的智能終端匹配度非常高,實時交互整合了環境和信息并反饋給觀眾,增加了展覽中的興趣點并且成本相對較低,已經開始被大量采用。
無線定位技術:覆蓋場地,感知訪客的路線,當智能終端靠近展項時,會觸發信息推送,瀏覽內容服務器通過移動互聯網將信息推送給觀眾[4]。內容服務器和終端設備之間的信息實時交互。
虛擬和真實,三維定位的結合,這些高度互動的功能將極大地調動觀眾的積極性。
(二)重視視覺信息設計
視覺信息設計最重要的應用體現在APP界面的設計中。用戶界面是場館自身藝術氣質和文化理念的直觀表現,也是整個應用內容的視覺載體。設計應體現藝術與功能的統一。既需要提升包括國標、配色、圖片處理、文字風格、版式等方面的視覺藝術性,也需要在功能上風格統一、布局一致、遵循規范以保證信息建構和傳遞的準確快捷性。例如大英博物館的APP界面設計:應用進入后底圖是博物館的中庭內景,白色的墻體和明亮的玻璃穹頂,奠定了整個APP簡潔明快的現代設計風格基調,各項內容以圓形圖標的方式列在下方提供鏈接入口,包括地圖、展品分布和介紹、參考路線等,條理清晰(如圖4)。
(三)提升用戶體驗
先進的技術和良好的視覺設計最終都是為觀眾服務的。用戶體驗設計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用戶體驗主要來自用戶與人機界面之間的交互過程[5]。應用程序的流暢性和穩定性,定位的精準性以及反饋的及時性都與用戶體驗密切相關。某些設計小細節,比如設置聲音控制按鈕,是否推送,到達提醒,都能提高用戶體驗。APP開發時的測試,發布后的及時更新都要跟上。
結語
各類公共科普場館是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研究,提高國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場所。在移動互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采用該項新技術來推動文化科學服務,將深化場館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維度,為場館帶來新的機遇。移動端的“掌上展館”使觀眾與場館的紐帶更加緊密,公眾的交互式體驗提升,從而引發觀眾濃厚的參與學習熱情,給觀眾帶來知識的熏陶和美的感受,同時也給場館和設計師帶來新的研究內容和挑戰。
參考文獻
[1]趙曉紅有關移動互聯網的研究觀察叨技術與市場,2015 (6):323-324
[2]涂劍波,陶曉波,吳丹關系質量視角下的虛擬社區互動對共刨價值的影響:互動質量和性別差異的調節作用[J]預測,2017 (4):29-35,42
[3]昊萌應用CAVE技術進行歷史建筑空間的展示應用初探[J]故宮學刊,2016 (7):194-200
[4]申繼平基于互聯網+的博物館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J]軟件產業與工程,2015 (5):52-56
[5]AlanCoopeLAboutFace交互設計精髓4[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6]孫海洋,吳祜昕移動應用中的場景交互研究[J]設計,2017 (10):104-105
[7]趙林,APP在圖書館的應用與啟示[J]圖書館學刊,2014 (5):119-121
[8]姜圳,趙雁交互設計在博物館展廳設計中的應用創新[J]設計' 2017 (9):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