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梅
摘 ? ?要: “課程思政”,是新時期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發展,有內在邏輯必然性。針對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探索現狀,立足立德樹人的根本性要求,厘清“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辯證關系,加強教育教學體系的整體設計,是建設高校協同育人保障機制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思政課程 ? ?課程思政 ? ?協同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因此,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各高校都要應時而進、順勢而為,切實加強高校協同育人保障機制思考與研究,不斷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有效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合力效應。
一、“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邏輯的必然性
針對當前經濟社會正發生的深刻變革、思想輿論日益多元化及傳統高校思政課程面臨的“孤島化”的教學困境,“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創新性的教育教學理念應運而生,力圖通過對傳統思政教育觀念上的突破,促進高校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有機融合,實現“同向同行”的大思政局面。
1.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進行過深入細致的研究并第一次作出了科學的界定。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如果從人自身發展角度來看,馬克思則認為人的自身需求就是人的本質。總之,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為人們認識教育活動中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提供了根本的指導方法。
馬克思還曾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教育思想進行過這樣的批判,認為帶有工具化、知識性,提出應該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做出“存在”論的解讀,要遵循每個生命個體成長和發展規律,防止教育活動變成一項純粹是向教育對象傳授知識的理論認知活動。所以,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和教育思想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理論依據[2]。
2.現實需求: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活躍、知識面廣,獲取新知識的欲望強烈,追求個性,獨立自主意識強,但社會責任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不足及心理素質較差等。面對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信息時代,社會快速轉型發展,他們對未來生活、工作既充滿期待又存在不少困惑、畏懼。
廣大思政課程教師與其他各類課程教師只有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從學生的成長成才需求出發,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完善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才能滿足新時期大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增強學習獲得感。尤其是新時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面臨的形勢較復雜,只有讓大學生在各類課程中都能潛移默化地接受主流價值觀念的熏陶,才能避免被各種消極、錯誤價值觀念“同質化、一體化”。
3.必然選擇:高校隱形思政教育理念的發展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協同育人的新理念新模式,就是從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出發,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有機融合、同向同行,以解決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各自為戰、思政課程意識形態教育單一化等問題,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合力,形成協同效應。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環境異常復雜多變,如果還是廣大思政課教師群體孤軍奮戰在一線,其他各類課程教師只埋頭拉車不看方向,認識不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結合的重要性,則很難適應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發展需要,立德樹人的目標也無法實現。我們迫切需要發揮各類課程的隱性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思政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大合力、大格局。
二、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探索現狀分析
隨著“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教育改革不斷推進,“課程思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在當前以“課程思政”為視域展開研究討論的熱潮中,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需要給予關注:
1.概念界定上: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關系的界定不夠準確
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關系的認識誤區,主要體現在要么簡單地認為思政課程內含于課程思政中,以課程思政代替思政課程;要么把課程思政看作思政課程的升級,片面理解“課程思政”就是非思政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這些誤區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混淆了兩者的本質特征,尤其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存在認知偏差。“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3]。
2.教育理念上:“育德”與“育才”的關系不夠明確
“課程思政”具有的育人優勢是建立在思政課和其他各類課程同向同行的基礎之上。但目前,不少高校仍將傳統的思政課作為“育德”主陣地、主渠道,認為其他各類課程則是可有可無的補充,忽視各類課程在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基礎上,挖掘德育元素并凸顯價值引領功能,即“育德”功能。如建立的各課程協同的人才培養方案易于走入專業知識傳授高于價值引領的誤區,很多專業課教師認為“育德”工作只是思政理論課教師的職責,與自己關系不大。在管理機制方面,高校各部門同向同行地推動德育的工作機制尚不夠完善。
3.教育體系上:“課程思政”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不夠完善
當前,“課程思政”已經成為學術界研究高校思政工作的熱點問題,特別是上海很多高校進行的“課程思政”課改已取得很大的突破和成效,但就目前來看,作為一項龐大工程,絕大多數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整體規劃仍然不夠完善,如學校領導層面未能負起主體責任進行統籌規劃,造成體制機制不健全;學校各部門對自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定位把握不準,無法出臺有效措施配合跟進,導致“課程思政”建設合力難以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