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璐 張立君
摘 要: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教學實踐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運用。本項目重點對公共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改革以來的運行情況和師生評價進行研究,選擇北京市某“雙一流”大學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實施情況進行師生同步調查。分析案例教學的師生態度、預期和行動,從認知與實施兩個方面調研相關群體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并提出開發公共管理教學案例庫、豐富案例教學課堂形式、創新案例教學考核方式、形成公共管理案例教學范式是未來改進的重點。
關鍵詞:公共管理;案例教學;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1 — 0135 — 06
一、引言
“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置身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1〕在眾多的教學方式中,案例教學具備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案例客觀真實、教學內容多元綜合、教學過程動態交互等獨特優勢,在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成為各大高校在不同領域研究和使用案例教學的重要原因。
公共管理學科致力于培養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理論型和實踐型人才,對學生的社會現實敏感性,政府行為、政治體制、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熟知性,組織理論與人際關系多變性、環境性有更高的專業要求,公共管理專業人才要具備解決社會治理問題的能力,具備管理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背景。這些都要求教師與學生都不能離開社會現實和當前形勢空談。案例教學作為一種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的知識獲得方式和以行為為導向的務實訓練受到公共管理學科的青睞,被視為一種有效的教師教育方法,正在被推廣。〔2〕全國教育指導委員會把案例教學與編寫作為組織師資培訓的重要內容,每年組織案例編寫培訓會和核心課程的多場次案例教學培訓,自2016年舉辦全國研究生案例大賽。各高校對案例教學態度積極,資助教師在案例教學方面建立了一批高質量的課程建設和教改項目,資助教師參加案例教學培訓活動,出臺政策鼓勵教師編寫案例入庫和指導學生參加案例大賽。公共管理案例庫、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方法論日益完善。
如何在公共管理課程中有效地應用案例教學,通過案例剖析引導學生分析具體的公共管理問題,提升學生對公共管理具體事件判斷、決策的能力,成為當前公共管理領域十分關注的話題。當前對于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理論與方法論研究和公共管理教學案例的建設討論。但總體而言,研究視角都是建立在規范性研究的價值范式上,討論案例教學是什么?應該怎么運用好?隨著案例教學在實踐中運用,其效果和師生的評價也應該作為研判的依據,但是相關研究成果并不多見。鑒于此,本項目重點對公共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改革以來的運行情況和師生評價進行研究,選擇北京市某“雙一流”大學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實施情況,進行師生同步調查,分析案例教學的師生態度、預期和行動,從認知與實施兩個方面調研相關群體的認可度和滿意度,有針對性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問卷設計與調查
1.樣本選擇
作者所在的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具有公共管理一級碩士點和博士點,是第三批(2005)獲得授權的MPA培養單位。下設行政管理二級學科招收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公共管理學科已形成了博士、碩士、本科以及專業學位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在2017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科躋身B級。作者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方面致力于案例教學的探索和運用,先后承擔了三門專業課程運用案例教學的教改項目,全系老師有很好的案例教學研討氛圍和接受、運用基礎,學生對課堂案例教學方法的嘗試積極評價較多。特別是,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自上而下倡導和踐行本科生導師制,為案例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課外討論的團隊小組劃分。
2.問卷設計
問卷初設:在專家咨詢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公共管理師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師生不同調查對象設計本次調查問卷。本次問卷共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師生個人基本信息,用以區分課程、學生年級的比較研究;第二部分是針對師生對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態度調查,具體分為對公共管理專業的認知度、對案例教學的認知度、對案例教學的課堂參與度三個方面的調查內容。第三部分是從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實施細節方面對師生進行調查,具體包括案例教學時間分配、教學案例選取、案例教學課堂組織形式、案例教學師生主導地位、案例教學中知識點考核的合理度五個方面進行調查分析;第四部分是調查師生對案例教學實施效果的評價或滿意度。
問卷試調查:對問卷初稿進行試調查,調查對象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一年級學生和行政管理系2名任課教師,試調查樣本數為20份。
問卷修正:針對試調查的問卷進行回收,回收率為95%,對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根據試調查情況和專家建議,對初始問卷的題項進行了刪減與更改,形成最終的調查問卷。
3.調查對象
為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有效,本次問卷調查采用匿名形式,調查對象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四個年級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和行政管理系10名專任教師。針對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回收98份,回收率為98%,其中有效問卷95份,有效率為96.93%。針對行政管理專業相關教師發放問卷12份,回收12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12份,有效率為100%。
三、師生對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態度
組織行為學理論認為態度是由三個成分組成:情感(Affective)、意向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與認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這些成分構成了ABC模型。每個成分都在態度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認知是一個重要的成分,能夠形成一個人對其他人或事物喜好或厭惡的情感,情感成分是態度的核心,意向成分是一個人表現出的外在方式,因此態度產生的順序是認知——情感——行為選擇。三種成分并不一定都是協調一致的,一致性越強,態度越穩定,越不容易改變。這一“情感、認知和行為”是態度和態度改變的決定因素的理論被用于分析組織中的個體行為,很多管理者通過在員工中形成對組織和工作喜愛的態度,實現高效率。這一理論不僅可以指導企業管理者,而且適用于所有組織內部的活動。對于教育活動而言,同樣可以通過分析或影響參與主體的態度構成,了解或改變其態度。師生對公共管理學科的高度認同、對案例教學的認同和了解、對案例教學積極參與是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教學中得以推行和運用的重要前提。對公共管理學科有認同感,教師才會主動探索教學改革,學生才會對獲得專業知識的授課方式表現出關切度和對更理想授課方式的期望,并且對老師探索的教學改革積極配合。對案例教學認同和了解,教師才會有積極性在教學改革中嘗試案例教學方式,克服改革傳統教學、探索案例教學所帶來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學生才會對案例教學方式表現出需要意愿并配合教師的教法創新探索。對案例教學積極參與是師生對公共管理案例教學認同態度的行為傾向,較高的參與度表明師生對案例教學接納度高并努力推行。
1.公共管理課程認知度分析
對教師公共管理課程認知度的調查顯示,83.33%的教師認為公共管理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16.67%的教師認為大學公共管理教學應以理論教學為主;91.67%的教師認為大學公共管理教學應重視實踐教學。對調查結進行分析可知,教師對公共管理專業實踐性的認知度普遍較高。
對學生公共管理課程認知度的調查顯示,90.53%的學生認為公共管理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88.42%的學生認為公共管理專業理論學習有助于公共管理實務。對學生選擇公共管理專業的動因的調查顯示,58.95%的學生選擇“專業興趣”,26.31%的學生選擇“就業需要”,8.42%的學生選擇“考試易過”。從不同階段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的角度調查分析,從中發現年級越高對公共管理專業的實踐性、權變性、復雜性的認可度越高。
通過公共管理專業課程認知度調查,可以發現教師和學生對公共管理專業的實踐性、重要性的認知度普遍較高,并且學生選擇公共管理專業較為客觀。
2.案例教學方法認知度分析
在教師的公共管理授課過程中,83.33%的教師對案例教學十分了解并在日常授課過程中運用,16.67%的教師對案例教學基本了解但很少應用于公共管理課程教學。對學生案例教學認知度的調查顯示,公共管理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僅有16.84%的學生對案例教學十分了解,63.15%的學生基本了解,20%的學生基本不了解案例教學。
針對案例教學與普通教學的區別進行調查發現,師生都認為案例教學會優于普通教學,但是師生之間的認識程度是不同的。以教師角度來看,94.73%的教師認為從課堂表現與學生成績來看,案例教學的效果較普通教學更加明顯,而5.26%的教師認為從教學效果來看,二者沒有明顯的區別。學生對案例教學是否優于普通教學認同比低于教師,70.52%的學生認為通過案例教學所學的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高于普通教學且記憶相對長久;20%的學生認為相對于案例教學更習慣接受普通教學方式;此外,還有14.73%的學生認為二者不存在本質區別,對課程學習與知識掌握沒有影響。
總體而言,9成教師對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給予認可態度,7成學生對案例教學基本了解并比較愿意接受案例教學。這表明案例教學已在公共管理專業教學實踐中表現出一定的優越性。
關于師生對公共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應用案例教學的重要性的認識,調查數據顯示(詳見表1),84.2%的學生認為公共管理專業課程實施案例教學是重要的,其中70.52 %的學生認為公共管理案例教學非常重要。75%的教師認為公共管理專業課程實施案例教學非常重要。師生在公共管理運用案例教學的重要性上達成一致。
此外,對于“案例教學適用于公共管理哪些課程?”的選擇結果統計來看(詳見圖1),大部分學生認為公共政策分析、電子政務、社會調查與統計、人力資源管理、公文寫作等理論性與實務性相結合的課程比較適用案例教學;像社會學、領導學、政治學等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并不適合運用案例教學方式。從中可以看出,并不是公共管理專業所有課程都適用案例教學。
3.案例教學學生參與度分析
公共管理課程案例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研究,主要結合實際案例教學的環節,選擇案例閱讀與資料準備、課堂案例小組討論、個人觀點陳述、小組間觀點辯論、聽取教師案例總結五個指標進行測量。將這5項活動的頻率分為“從不”、“偶爾”、“經常”、“總是”,分別對這四種頻率計分,參與程度越高,則得分越高,依次為1、2、3、4分(如表2)。根據調查所得數據進行每項陳述的平均分與標準差的計算,以此來分析學生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學中的參與度,計算結果顯示(見表3),學生參與度比較高的是案例閱讀與資料準備、聽取教師案例總結,平均分分別為3.06和3.26。但小組討論、個人觀點陳述、小組辯論這三個重要維度的參與度不高,說明目前案例教學的參與度仍比較低,并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四、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實施:期望與行動
案例教學的推進程度、教學案例的選擇和編寫、課堂設計、師生關系、考核方式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也是案例教學區別于傳統教學的地方。(1)教師運用案例教學,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案例分析的費時與有限課時內授完教材完整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因此,很多運用案例教學的教師不會花所有學時進行,而是選擇部分章節嘗試創新,對于不屬于案例分析課的常規專業課程,案例教學應該占用多少學時是值得思考的。(2)教學案例是案例教學的重要工具,即不同于舉例教學的例子,也不同于熱點事件,需要能夠通過個別解析,從具體到抽象概括提煉出案例故事中所包含的公共管理原理、原則或方法等,選擇或撰寫的案例需要滿足一些特點,也要與教學目標契合,需要老師在課前做好準備。(3)案例教學的授課環節的邏輯完全不同于傳統教學,需要老師進行全新的課堂設計,包括明確在課上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的邏輯鏈;擬定學生課前學習問題,給學生引導和暗示;確定撰寫板書計劃;擬定課上引導學生分析、與學生對答的問題。(4)案例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對案例進行主動的分析和解讀,十分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組織性的發揮,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推導運用概念較好的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關心的重點從“老師如何教”轉變為“學生如何學”。〔3〕老師重在引導學生自己思索或提供給他尋找答案的方向,學生的角色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為主動的規律追尋者。(5)傳統講課的考核方式往往是知識點的重復填寫,沒有情境的運用和分析,但是案例分析既要考察學生的知識點掌握,又要考察學生的實踐分析能力,多采用撰寫案例分析報告的開放式考核方式。
1.案例教學推進進度
案例教學的推進進度指案例教學環節在課堂中的時間安排情況。具體選擇案例教學占課程教學時間的比重,學生討論與陳述觀點的時間安排,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時間分配三個指標進行調查。
對于案例教學占課程教學時間的比重調查數據顯示(詳見表4),63.15%的學生期望案例教學時間能占課堂40%-60%的時間,而老師這邊, 83.33%的教師進行案例教學的時間在40%以下,難以達到學生的期望值。學生與教師在案例教學在課程教師時間所占比重的問題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關于學生討論與陳述觀點的時間安排,88.42%的學生認為案例討論的時間應在15分鐘以內,77.89%的學生認為個人觀點陳述應在5分鐘左右效果會最好。在案例討論與個人發言上大部分學生的意見比較統一。
關于案例教學與專業理論講授的時間安排,58.94%的學生希望案例教學安排在專業理論講授之后,二者應分時進行。而41.06%的學生則習慣于專業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同步進行。在公共管理專業授課過程中,75%的教師選擇二者同步進行,僅25%的教師認為應該分課時進行教學。從中可以看出學生期望與教師實際在案例教學與專業理論講授上的時間安排存在分歧。
2.教學案例的選擇
教學案例的選取與編寫既要適應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目標,又要具有現實價值。有學者認為“教學案例是公共管理實踐中真實、典型、矛盾突出的事件提煉。〔4〕教學案例應該具有真實性、時效性、典型性、研究性和知識涵蓋性。真實性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首要特征。只有真實的公共管理案例才能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與功能,而杜撰的案例在針對真實公共管理情境時會產生偏差,容易誤導學生的行為選擇。公共管理學科的時代性特征決定了教學案例選取的時效性,公共管理教學要以當前社會發生的公共管理事件為例,引導學生運用專業理論分析身邊的社會問題。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個別解析概括一般公共管理方法論,提倡公共管理歸納思維。這有利于學生窺見公共管理實踐的全貌,以達到觸類旁通。公共管理教學案例的選取應具有一定的再研究價值,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開展更進一步的學術研究。公共管理教學案例應盡量涵蓋課程知識并且綜合課程知識,提高學生綜合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公共管理實踐問題的能力。
調查師生對教學案例這5個標準的認同程度發現,學生與教師的意見一致,絕大多數學生和教師都認為在案例選取上應圍繞公共管理教學目標,選取涵蓋專業知識較多、具備針對性、反映公共管理領域熱點問題、具有進一步的研究價值的教學案例(詳見表5)。
3.案例教學課堂組織形式
案例教學的邏輯是通過一個焦點故事,層層剝繭,引導學生自己尋找規律,課堂教學不是單項的理論介紹或ppt演示,而是要設計引導學生的方式,案例教學的推行需要采用新的課堂設計,當然有很多種內容可供選擇,比如,問題引導、小組討論、專題辯論、角色扮演、情境模擬、參加案例大賽等方式。從對樣本的調查來看,當前案例教學的組織形式過于單一,與學生期望的組織形式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33.68%的學生認為當前討論法、專題辯論法是案例教學的主要形式,66.32%的學生期望采取更加富有新意的組織形式,例如角色扮演、案例實踐模擬、公共管理案例大賽等。而根據對教師的調查顯示,當前只有16.67%的教師采取過角色扮演的組織形式,其余均是采用案例討論、辯論方式。
4.案例教學師生主導地位
案例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主導,通過師生多向互動構建理論知識。案例教學的新師生觀認為,“教師應該成為課堂討論的引導者、參與者、支持者,而不是命令的下達者和知識的傳送者。”〔5〕在案例教學的課堂上,不存在教師的教學強制與獨裁,學生在案例教學中居于主體地位,進行師生間的自由表達與辯論。通過對師生的調查發現,74.73%的學生期望案例教學采取充分思考并自愿回答的方式,學生擁有自主選擇權,但是老師在實際案例教學課堂上,普遍采用強制思考或強制提問的方式,達到83.34%,僅有16.67%的教師以學生為主導,采用充分思考并自愿回答的方式。(詳見表6)
5.案例教學考核方式
在案例教學的考核方式調查中發現,當前公共管理專業案例教學的考核方式均采取小組案例分析報告的形式。對于這種考核方式,44.21%的學生認為當前的案例教學考核比較合理,36.84%的學生認為考核稍欠合理,其余學生表示無所謂。認為此種考核方式不合理的學生認為小組合作較易出現“搭便車行為”、相互推諉等現象。在被調查的學生中,67.38%的學生表示會認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21.05%的學生表示根據自身時間安排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其余的學生表示并不會占用過長的時間撰寫。總之,目前運用于案例教學的小組撰寫案例分析報告的考核方式不被廣大學生接納,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衡量標準和量化指標,對“搭便車”、不認真撰寫的學生沒有有效的區分的方式和懲戒措施。
五、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實施效果評價
已經在公共管理專業推行的案例教學是否達到學生和教師的要求、實施效果怎樣?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與教師在案例教學效果上存在較大的差異。65.26%的學生認為通過案例教學提高了分析解決公共管理實踐類問題的能力;29.47%的學生認為對自身案例分析敏感性的提高并不是很明顯,5.26%的學生認為基本沒有效果。
對案例教學各方面的整體滿意度的調查顯示,僅有21.05%的學生表示對當前的案例教學很滿意,而75%的教師對當前的案例教學效果表示滿意,形成較大的反差。學生不滿意的原因主要學生、教師、課堂、案例等多個方面(詳見表7)。公共管理案例教學仍需在諸多方面進行改進。
六、結論與建議
1.調查結論
經過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對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得出如下結論:
1.當前的公共管理教學中,大多數的學生比較愿意了解并接受案例教學,大部分教師也對案例教學的改革給予認可與支持的態度。說明學生與教師的案例教學了解與接受程度在不斷提高,案例教學已經在公共管理領域具有較大的優勢地位。
2.當前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在實施細節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問題。從調查結果來看,主要表現在案例教學時間安排合理性需要改進、案例教學組織形式需要豐富、師生主導關系方面需要強化學生的課堂主導地位、考核方式缺乏合理性這幾個方面。
3.案例教學實施效果仍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對于學生公共管理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有部分學生認為其效果并不明顯,并且師生對于案例教學滿意度存在較大的差異,需要進行反思。
2.相關建議
本文根據調查數據的分析結果,認為當前公共管理專業案例教學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任課教師開發更為適用的案例庫。實施公共管理案例教學,需要眾多高質量的教學案例,因此必須對教學案例的編撰加以重視,以建立全面高質量的公共管理案例庫。提倡組織公共管理領域教師通過多種資源途徑以獲得比較充足恰當的教學案例,包括實地調研、高校論壇、媒體等資源,依據“真實性、目的性、問題性”〔6〕的案例編撰原則進行案例編寫與設計,集中教師集體的力量完善公共管理教學案例庫。
2.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設計案例教學課堂形式。以小組討論、小組專題辯論等傳統的組織形式缺乏新意,難以提高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因此要豐富案例教學的組織形式,通過案例角色扮演、案例實戰模擬教學、原創案例編撰賽等新的課堂組織形式改變以往沉悶的教學氛圍。此外,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信息科技,以滿足案例教學信息量大的特征,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教學案例的原貌,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與討論熱情,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
3.創新更加有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學考核方式,增強考核合理性、公平性、客觀性。合理的考核體系不僅有利于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增加教學的公平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待課程的認真程度。傳統的公共管理教學中以課程結課考試成績為主,課堂表現為輔,難以充分反映學生在案例討論與發言的情況。此外,撰寫小組案例分析報告容易出現“搭便車”的現象,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要進行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增加考核項目,注重學生的分析能力、決策能力、專業運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強考核的公平性,采取小組匿名互評、小組間成員互評等形式。
4.形成較為可行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學范式。盡管各門課程的老師進行了案例教學的教改工作,并參加了相關課程的案例教學培訓,但是在具體運用中,方式和節奏不一,多數停留在舉例教學,或者陷入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尷尬,也受到一些不愿意配合的學生的質疑。所以,需要有針對性的形成每門課程的案例教學范式,拋磚引玉,使老師通過模仿過程模式,形成更深入的認識。但是教學范式不是唯一標準,同時鼓勵老師在此基礎上創新修正。
〔參 考 文 獻〕
〔1〕吳高臣,劉爽.實踐導向:案例教學法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2):178-181.
〔2〕楊璐璐.關于社會科學案例教學幾個重要問題的思考〔J〕.理論觀察,2016,(04):155-158.
〔3〕楊璐璐.教師教育中的案例教學:邏輯、保障條件及誤區辨析〔J〕.教師教育論壇,2017,30(05):14-19.
〔4〕李燕凌.公共管理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02):103-110.
〔5〕張新平,馮曉敏.重思案例教學的知識觀、師生觀與教學觀〔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1):64-68.
〔6〕寧騷.公共管理類學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學與案例寫作〔J〕.新視野,2006,(01):34-36+6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