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靜 唐闖
摘要:從2015年共享單車誕生以來,不僅解決了人們在生活上“最后一公里”出行困難的問題,更是在資本市場上吸足眼球。但在各家融資燒錢搶占市場份額之際,如何盈利的問題不斷凸顯。據資料顯示,僅2017年就有20多家單車品牌倒閉。經歷野蠻生長之后,盈利模式的探析對于各家來說都是刻不容緩的任務。而文章從“互聯網+”概念出發,探析共享單車公司經營戰略定位,針對行業突出問題,提出相應應對策略,旨在探尋共享單車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互聯網+”;共享單車; 盈利模式
一、引 言
“互聯網+”概念于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被提出,它給企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產經營的思考方向,即將企業的產品生產、銷售服務以及經營管理等環節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進行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為實體產業的長足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而共享單車行業無疑是“互聯網+”背景下不可忽視的焦點。
2015年,共享單車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整個行業處于幼小期階段,企業寥寥無幾且尚未形成規模,目標客戶主要是在校大學生,受眾面較為狹窄。而2016年,不同于2015年的狀況,共享單車整個行業處于急速成長階段,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共享單車企業就有30余家,規模不一,而目標用戶也不局限于期初的在校大學生,受眾占據北上廣等一線、二線城市。與此同時,各家單車企業在資本市場低迷之際,依然獲得大量融資。具行業披露的數據顯示,僅在2016年下半年共享單車所獲融資額就已超過30億元。而在共享單車高速發展的繁華景象背后,暗流涌動、險象環生。2017年共享單車持續高速發展的同時,行業內大批企業破產、倒閉,更有小藍單車CEO出逃美國,而押金難退、單車亂停、單車毀損等問題也不斷涌現。而在投資熱度退卻之余,人們對于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也產生了迷惑,也開始思考共享單車該何去何從,這輛車還能騎多遠。
二、行業現狀分析
(一)產業鏈現狀
目前共享單車產業鏈日臻完善,上游供應商有傳統自行車廠為其提供自行車生產,也有智能科技企業(華為、小米等)為其提供技術支持,供應商各方在不同方面上保證了共享單車的量產能力和迭代更新速度,同時也為共享單車的進一步產品研發、產品升級提供了保障。
而用戶則可以通過各類共享單車APP下載或者在其戰略合作伙伴平臺直接掃描車身的二維碼來解鎖騎行。共享單車也采用了GPS定位功能,用戶可以在APP上通過手機定位尋找到附近車輛,鑒于目前各類共享單車巨大的投放量,用戶在地鐵口、公交站臺、大學校園內以及各主要街道都可輕易地尋找到。而隨著共享單車免押金漸成主流,用戶則可以不支付押金就可騎行。
(二)市場現狀
1. 市場規模
2017年是共享單車行業爆發式增長的一年。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共享單車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融資戰略研究報告》預測,2017年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規模將達102.8億元,增速達736%。到2018年,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規模將超170億元。
2. 用戶規模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共享單車用戶規模達2.1億人,相比于2016年0.3億人,呈7倍的爆發式增長。與2015年的250萬人相比增長了87倍。但隨著市場格局趨于穩定,預計2018年用戶增長將大幅放緩。
3. 融資情況
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披露融資的單車企業達11家,下半年行業總融資額超過30億元。排名靠前的摩拜與ofo兩家融資金額均超過10億元人民幣,高達整個行業融資金額的80%,龍頭地位不可撼動。隨著整個行業受資本市場的熱捧,在2017年共享單車行業融資金額突破百億規模,高達258億元。而行業優秀企業摩拜與ofo兩家依舊勢頭強勁,融資金額合計約155億元人民幣,占據了整個行業的半壁江山。而在摩拜與ofo激烈競爭下之余,哈羅單車借以阿里的資金支持在共享單車市場上得以搶占一席之地,成為繼ofo、摩拜之后的一匹“黑馬”。
三、共享單車發展問題
(一)資金池的風險
隨著共享單車用戶規模不斷擴大,與之而來的是匯集的龐大押金存量。我們知道,押金屬于企業負債范疇,而不屬于企業的資產。但是,不同于一般企業負債,龐大的押金存量匯集成資金池,不僅助力于企業現金流的回籠,而且帶來的利息與其他投資收益也是筆巨額收益。在獲得巨額收益的同時,對于這部分資金暗含的風險也不可掉以輕心。在行業激烈競爭之際,企業需要防范自身對于使用押金來獲利或者實現現金流的回籠,因為用戶有著絕對的隨時退取押金的權利,而企業則需要有一定的資金儲量來保障用戶的權益。否則,向公眾傳遞出不良信號,容易導致類似于銀行的擠兌效應。尤其是在行業布局尚未成型之際,對于資金池風險的監控更應看重。
(二)運維效率低下
相比于有樁單車,共享單車的隨停隨取、無需尋找車樁停放是它最大的優勢。在給用戶帶來方便的同時,亂停亂放、單車私用、隨意破壞等問題也層出不窮,已經發展成為全國單車行業的共性問題。而大量的單車毀損、運維效率低下也給用戶使用帶來了不便。據近期共享單車行業報告數據顯示,車輛平均損壞率高達30%,而行業龍頭ofo車輛毀損率達40%以上。整個行業環境還是未在運維方面投入相匹配的資金與人力資源,但是卻在單車投放量方面仍然在激烈競爭。同時,城市單車存放量飽和、隨意破壞、運維效率低下造成惡性循環。
(三)企業定位不清
目前對于共享單車平臺的普遍看法是把平臺定性為線上的租賃公司,用戶使用單車支付的費用計為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把這部分的租賃收入計做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
據共享單車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單車收費標準主要有1元/小時和0.5元/小時兩種。而共享單車行業是重資產行業,可知這部分的租賃收入是很微薄的。同時因搶占市場份額而采取價格戰導致騎行收入很低,租賃的主營業務收入很少,把這部分的租賃收入計做主要收入來源是不妥當的。共享經濟下的單車平臺已經不是傳統的租賃行業了,不應把微薄的租金當作平臺的主要盈利方式、收入來源。企業應尋找新的定位與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