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璐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都得到了飛速發展,尤其是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建筑行業,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愈發重要。但是社會各界對建筑行業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比如對于建筑施工企業的管理能力和信用體系的考量。本文通過簡要闡述我國建筑企業信用評價體系以及發展現狀,對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展開討論。
關鍵詞:建筑企業;信用評價體系;探析
一、建筑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內容
通過充分考慮建筑企業特點,將建筑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的主要因素概括為四個要素,分別是:管理要素、經營要素、財務要素、擔保要素,這四個基本要素決定著建筑企業的信用狀況[1]。
二、我國建筑施工企業信用評價現狀
20世紀80 年代末,我國的信用評估機構隨著債券市場的發展逐漸成型,最早只出現銀行內部形成的,主要是為對金融行業進行評價而生。隨后,經過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各行各業都開始引用信用評級體系。比如建筑行業,很多學者通對多數建筑企業進行不斷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最終對建筑施工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做出了初步的探究。包括將建筑企業的信用評價和建筑市場的招標投標相結合起來等諸多方式,進行了很多有益的變革與完善。但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現階段建筑行業信用評價體系仍存在諸多不科學、不夠合理之處,比如評價機構換專業性不足、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多、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引導等,都會導致評估的可信度低[2]。
三、建筑市場信用缺失的危害
(一)、工程質量得不到保證
由于建筑產品與一般的商品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性,其對質量的要求尤為嚴格,因此必須在合同中予以寫明關于質量方面的諸多訴求。但近年來,我國建筑市場上部分建筑企業仍然存在著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工程質量,甚至會造成較大的安全事故,危害生命財產安全。此外,部分企業不按合同要求進行施工,工程質量無法得到良好的保障。
(二)、合同履行不法保證
簽訂合同就是為了對雙方利益和責任進行保障和明確劃分,不履行合同已經屬于違法違規行為了。但是當前仍存在部分建筑企業不把合同當回事,不嚴格按照合同規定辦事。據調查,我國目前建筑行業的合同履約率只達到 約50%,甚至在部分地區會更低。于此同時,這種不履行合同的行為必然會導致不同程度上的合同糾紛問題,一旦出現合同糾紛,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極大的精力和財力投入來進行問題解決。
(三)、增加建筑市場交易成本
任何市場交易本質上都是在進行利益的交換,無論交易的哪一方失信,就必然會對對方的利益產生損害,這種信用方面的秩序混亂很容易增加交易成本。盡管我國已經推出多重政策和方式方法來對市場信用狀況進行改善,但仍無法杜絕這種不良現象的發生。從業主方面進行考慮,往往需要他們投入更多的人力和動用更多的資源來考察承包商投標資格,甚至部分業主采取了收取質量、工期的保證押金和扣留大筆尾款等措施;從承包商方面進行考慮,如果建筑工程款型不能及時到賬,則會損失由工程款項帶來的大量銀行利息,并且在進行催討工程款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費用和人力物力消耗。
(四)、建筑市場出現“劣勝優汰”
由于我國建筑市場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狀況,具體體現為買方不能精準的獲得有關產品質量的多方面訊息,再加上我國建設市場仍處于信用秩序混亂的狀態,買方只能對市場平均質量進較低的預期出價,如此一來會導致優質產品因成本太高而退出建筑市場。除此之外,由于建設領域信用秩序混亂,還對建設市場中優勝劣汰機制的發揮產生直接影響,導致建設市場存在畸形的“劣勝優汰”體制[3]。
四、我國建筑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優化
(一)、企業規模
企業規模應該包括注冊資本、企業凈資產、建筑業總產值、以及納稅額等方面。由于不同資質等級要求的注冊資本金不同,因此這一指標不能反映相同資質等級水平上的建筑企業在規模上的差異,針對這類現象,筆者建議采用凈資產這一指標作為建筑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由于建筑業總產值、施工結算收入和納稅額也屬于同類內容,經過對評價指標體系的延續性和評價指標的獨立性進行充分考慮吧,建議只講施工結算收入抓取到評價體系中去作為評價內容進行考察和衡量。
(二)、技術能力
技術能力包括科技創新和勞動生產率等諸多方面,基于考慮評價數據的可獲得性,建筑企業應當只采用人均技術裝備率(元/人)指標來測量,而這些指標都可通過企業的財務報表獲得。比如,財務報表中的研發投入和科技人員薪酬結構等。
(三)、經營能力
經營能力包括盈利、償債、發展以及融資能力等,其分別對應的是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和結算收入平均增長率來進行考量。建議應當通過開拓市場,包括國內和國外市場的施工結算收入來提高平均增長率,并不斷提升銀行授信額度來提升融資能力。
(四)、企業管理
對建筑企業的管理手段進行考察,主要通過對其利用互聯網和信息系統以及其他現代管理方式進行生產管理的現狀進行考量,比如考察這一建筑企業郵沒有建立企業網站和企業公眾平臺等。
(五)、現場管理
建筑企業的現場管理主要指的就是現場質量管理,質量管理主要通過不但記錄質量管理過程中的不良行為和質量表彰來進行反映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果。因此,建議建筑企業應當注重是否有標化工地、保證綠色工地、嚴格遵守安全文明施工將等方面,將自身企業列入到根據建設信用網“良好信用信息記錄記分標準”認定當中。
(六)、市場行為
市場行為主要包括資質行為、施工許可、保險狀況、合同履行以及納稅等方面,根據建設信用網相關記錄認定。因此,建議建筑施工企業從上述的每一個方面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完善,比如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進行納稅,絕不進行偷稅漏稅和故意避稅等違法行為。
(七)、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包括職工福利待遇、職工的勞動保護、搶險救災、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慈善活動、社會治安以及其他具有公益性的活動。這一點,不僅對企業帶來信用評價上的影響,還對樹立企業商譽有良好的作用。
(八)、履約評價
基于上述考慮,針對履約評價建議建筑業企業的做好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保證人員、材料和機械設備到位;其次,不斷提升關鍵技術及管理人員的能力;然后,對施工過程中質量、安全、投資等方面進行良好管理。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建筑行業目前存在信用評價機制不完善、建筑市場供求失衡等狀況,出現了一系列由于信用缺失、市場秩序混亂、市場交易成本增加而導致的不良影響,嚴重制約了建筑行業的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從多方面考慮,不斷開展了建筑業信用評價與信用管理的研究與實踐,致力于構建健康的建筑行業信用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王雪青,陳湛,夏妮妮.我國建筑業信用管理研究現狀與展望[J].工程管理學報,2017,().
[2]曾暉,陸耀波.建筑施工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立探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0).
[3]王歷聰.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建筑業信用評價體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
(作者單位:南京市市政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