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作為職業學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學科,尤為重要,然而目前職校信息技術教育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學模式,要確保信息技術教育在培養新型人才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迫在眉睫。
【關鍵詞】職業教育 教學模式 課程結構 課堂結構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150-01
現代中等職業學校既要為國家培養實用人才,又要為高等學府輸送合格的學子,肩負著就業與升學的雙重任務。因此,職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還必須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內容的現代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全國各地均加強了對職業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信息技術作為必修課,這是面向21世紀國際競爭、提高全民素質一項重要舉措。因此,作為一名年輕的信息技術教師,倍感壓力與挑戰并存。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撰寫本文的目的,是與大家探討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使信息技術基礎教學邁上一個新臺階。為此,我搜集了很多資料,認真探究了這個問題,特提出幾種可供參考的教學模式。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因材施教
首先,分析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職業學校的學生相比一般高中的學生,有著其特殊性,職校學生基礎差,自主學習能力差,不同的學生來自不同的農村或者城市,他們的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有著地域性,部分來自農村的同學甚至在入學前沒有接觸過電腦,而家境較為優越的學生家中早已備有電腦,學生的差異性導致了教學的差異性。因此,在授課初期,教師應該通過問卷調查和課堂學習觀察分析每個學生的特點,將學生按照水平的不同進行分層教學,統籌兼顧。
其次,采用分層—分組式教學模式,因材施教。教師將相同層次、相同水平的學生分成一組,教師在教學過程“因材施教”。分別按照較高水平、一般水平、較低水平層次的高低分為 “A”組、“B”組、“C”組三個層次的學生。教師依據各層不同的學習能力,制定各層的教學目標,布置不同深度與難度的任務,設置不同的練習,讓學得慢的學生來得及學,學得快的能學得好。在輔導的過程中,對“A”組的學生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創新的能力,擴大知識的深度,加強任務分解的難度;對于“B”組的學生,在引導的前提下,鼓勵他們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慢慢放手,循序漸進;“C”組的學生基礎差、學習能力弱,教師要“抓基礎,慢慢走”,幫助他們一步步地成長。在進行教學檢驗的過程中,也要分層分組進行,不能以一張試卷、一個任務作為檢驗的標準,而要分層分任務進行教學評價。
二、課堂結構由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
傳統的課堂,大部分都是教師一人的獨角戲,教師上課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一無所知。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隋性,不積極思考,被動接受,缺乏創新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因此,課堂結構的轉變勢在必行。我認為課堂結構應分為理論課、上機課、實踐課三個部分。
1.理論課教學
理論課往往比較枯燥,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進行講授,必將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更需要教師苦心鉆研,找出獨具一格的教學模式。
首先,要打破檢查提問—講解—布置作業的課堂常態,在目前信息技術課時不多的情況下,課前用于知識記憶性質的檢查提問已無效益可談。教師可以在課前安排一個思考題讓學生思考、討論。這個思考題是引入式提問,也可以是針對學生上機過程中某個有代表性的技術問題,這樣往往更能塑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于新授課,教師可以設計出層次分明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用“自己學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換句話說,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塑造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再以提問式方法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可以采取分組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信息技術學科教師要熟練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象、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其強大交互式特點,編制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給學生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
2.上機課教學
通過調查數據顯示,多數學校理論課與上機課課程安排失調,往往頭重腳輕,上機課僅僅占據很少的課堂比例,卻集中在理論課的教學中。要知道,中職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信息技術教學更應該把重心放在實際操作教學上面,當然也不能忽視理論課的教學,理論課是基礎,為操作課打好基石,上機操作課才是核心,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實在是有違教學思路與意圖。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有關操作的教學內容應安排在機房進行。譬如微機基礎這門學科,內容包括操作系統、word文檔制作、excel表格制作、幻燈片制作,就算教師在課堂講解的如何透徹,離開熟練的操作練習,學生也等同于白學,這些技能的掌握必須讓學生“動動手”,因此學校應該配有多媒體教學網或大屏幕投影機的現代化機房,使教師有更多的機會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空間。教師在上機教學過程中以任務驅動式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實踐教學
信息技術這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開展的目的是培養技能型人才,最終讓這些人才流入社會。課外實踐作為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可對應用技術類進行輔導。在應用技術的課外實踐中可把計算機當作信息處理的工具,讓學生利用各科所學文化知識進行豐富多彩的創作和信息交流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地學到、鞏固了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效提高了應用已有知識進行創造和規劃的能力,深受學生喜愛。課外實踐可由學校、家庭雙方解決。在目前計算機已進入不少家庭的情況下,可適當安排學生在家里完成一部分課外實踐,放假前學校可以給學校適當安排一些假期任務,讓學生在寒暑假不忘學習,加以實踐。
當今世界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信息技術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方法、理念等,它們都已不適應現代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變化的需要,也不符合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打破常規,轉變觀念,以發揮學生主體性為主線,從課堂內容、課程結構、教學模式入手,循序漸進,尋找突破口,為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和靈魂。
參考文獻:
[1]肖映銘,謝景政.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差異教學策略.中國電化教育,2005(8).
[2]蔡正紅.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措施.職教通訊,2007(9).
[3]黃冶斌.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探索.中國電化教育,2005(4).
作者簡介:
葉小芹(1986年2月-),女,漢族,安徽霍山人,本科,中二職稱,畢業于巢湖學院計算機科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