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當然希望督導員和教師既能和諧相處,又能彼此促進,共同推動學院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然而,現實與理想總是有距離的,本文就二者關系失和的原因及和諧路徑的探尋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教學 督導員和教師 關系 探研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244-02
一、督導員和教師關系失和的原因
教學督導的目的是幫助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這本應受到被督導者的歡迎,那為什么會產生諸多失和的反應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由督導員的履職情況看,若權威偏弱,就自然降低了教師對督導結果的信服度。由于二級院校的教學督導啟動比較晚,對其內在規律和方法還處于探索、挖掘和研究中,一些基層單位不愿意把優秀的教師推薦到教學督導組,一些年富力強的教師也不樂意從事該工作;還有的安排行政人員或欠缺教育理論修養的人來從事教學督導工作了。由于隊伍結構和人員素質不完善,活動不到位,督導的有效性就比較低,督導權威就樹不起來,就不易獲得被督導教師的信賴,從而導致雙方的溝通限于淺表層次,缺乏深度交流,教師對其督導意見往往是口服心不服。
2.由督導活動的評價功用來看,督導結論可能會造成教師過度敏感。因為督導給出的教學質量評分涉及到教師的切身利益,所以大部分教師面對督導員或多或少地存有心理壓力,而壓力過度就可能形成焦慮、猜忌、應付心態甚至抵觸情緒。若壓力得不到釋放,還會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展開,產生“不督導講得挺好,一督導反而不會講課了”的現象。還有,當督導評價結論低于教師期望值時,教師的挫敗感和壓力值就上升,就易于發生逆向情緒轉移。通常被督導教師不是反思自身,而是懷疑督導員的公正和水平等,造成督導員與被督導教師關系的不和諧。
3.由角色分配的沖突預設看,從屬慣性和剛性放大了教師對教學督導員的排斥性。從屬慣性是指現行的教學管理模式沿襲了行政組織的單線性、垂直式、執行式特點,行政色彩濃,指令性強。從屬剛性是指在教學督導員和教師的相互關系中,形式上看,督導員和教師分別處于主動和被動地位上,由此可以引申出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從屬性關系。一方面,督導員是發起者、控制者,處于絕對的優勢,潛意識中存在不平等感,對督導員的拒斥感會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具有從屬關系的督導和被督導雙方先天地隱含著攻守、立破的沖突傾向,督導員按照既定標準和自己對標準的理解評價和要求教師,而教師卻渴求在實踐過程中對標準的制訂和實施有更多的發言權,如果自己對原有標準的重新解讀和個性再造得不到認可,督導員又說服不了被督導對象,分歧就會不斷積聚,二者疏離是自然的。
二、督導員和教師關系和諧路徑探尋
和諧不回避矛盾,和諧本身就是矛盾雙方經過一系列沖突,在統一中求得各自的發展,并以更高形態達成統一的階段性結果。督導員和教師應該互相學習、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1.把督和導有機結合起來。督和導是緊密聯系又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督是手段,導是目的。實踐中導比督的難度更大,督只是檢查發現問題,而導則需要督導員找出問題的癥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而且督導工作必須貫徹體現科學的教育指導思想,只有突出導的功能和作用,正確運用導的方式方法,才能使督教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才能緩解督與被督者的矛盾。所以,督導員所扮演的角色應突出服務性,順應教師內在需求,增加雙方的融洽度,將督導活動提升到和諧與統一的新高度。
2.用督導員的能力素質來幫助教師實現自我價值,來和諧雙方的關系。有國外學者曾經提出“有什么樣的督導人員就有什么樣的教師”的觀點。所以,督導員的能力素質是構建雙方和諧關系的主要矛盾方面。理想型的教學督導員,應是融學科專業教授(副教授)、教學研究專家、教學管理專家和人格魅力于一身的“四統一”型。這樣的教學督導員能夠憑借自身在教育、管理和專業等方面的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教學督導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正確診斷,提出切中要害的解決方案,自身的威望和影響就會形成。在競爭趨于激烈和教學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這種權威性的本身也是教師自身進步的理性需求。由于教師的教學水平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雙方圍繞教學情況進行的信息交流,能使受督導的教師得到啟迪,并激發他們銳意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而教師教學水平提高后得到學生愛戴、同事贊揚、領導肯定所產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也會增強教師得到督導員更多幫助和指導的愿望,發自內心地尊重督導員,真正把督導員看作良師益友,從而與督導員建立起和諧的關系。
3.給教師提供參與督導標準體系修訂完善的機會,使其與督導員在形成標準共識的基礎上和諧雙方關系。“標準共識”是和諧關系的基礎,共同的標準實際上也是共同的追求,能促使關系雙方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彼此主動協調,從而促進共同的發展。理實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是教學質量的量化表現。長期以來,學院機關制訂理實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時,教師缺少參與,只是被動地接受和遵從他人定好的標準,即使對標準的科學性存有疑問也無力改變。但這種疑問不因無力改變而消失,有時反而會反映得更強烈,對理實教學的優劣標準難以與上級機關的代表——教學督導員達成共識。這是造成雙方關系失和的重要外在因素。為了發揮標準的牽引作用,有必要讓教師特別是教師隊伍中的專家教授參與質量評價標準體系的制訂和修改,使最廣大教師的智慧和意見得到充分表達,由此深化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認可,自覺支持、遵循和主動適應理實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督導員與教師的緊張關系。
總之,教學督導是全面提高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而督導員和教師關系的融洽和諧又是保證教學督導工作質量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宋傳平.行為科學概論[Z].蚌埠:汽車管理學院,2001.138.
[2]田濤.高等學校教學督導工作中“和諧督導”的理念[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