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濤
摘 要:語文課改熱鬧轟烈,但有時矯枉過正,形式大于內(nèi)容,表面“自主合作探究”,實則“根底淺”“腹中空”,學生對基本知識、技能的掌握不甚了了,教學的效果只有面子,缺少里子,距讓學生形成能力的目標還相差甚遠。語文教學切不可為了追求表面的繁華,而忽略對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傳授和掌握。語文教學中很多因追求“快節(jié)奏”而產(chǎn)生的“軟暴力”現(xiàn)象,亟須教師采用“慢教學”的對策去進行糾正。
關(guān)鍵詞:朗讀指導;文言文教學;慢教學
一、朗讀教學缺少指導
“披文入情”“先聲奪人”“情感熏染”等都印證了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但實際教學中有極少數(shù)教師還未引起高度重視,對朗讀教學簡單化或邊緣化、形式化,這種走過場式的朗讀,起不到應(yīng)有的導向、感化作用,未能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品鑒。比如,有教師上七年級課文《黃河頌》,整節(jié)課既沒有范讀,也沒有學生的初讀、試讀,大量時間花在了作者、寫作背景及對內(nèi)容的機械講解上,一篇朗誦詞被上得味同嚼蠟。筆者在執(zhí)教八年級下冊《詩經(jīng)二首》時,大約花了20分鐘,對朗讀教學進行了指導:1.教師范讀。2.學生初讀。3.教師啟發(fā)引導:如何讀一首古詩?(1)讀出節(jié)奏(四言二二節(jié)拍,五言二三節(jié)拍);(2)讀出重音,動詞、形容詞讀重音可增強作品表現(xiàn)力;(3)讀出升降調(diào):喜悅奮進的上揚,受挫失落心理的降調(diào)。4.學生分角色朗讀(分性別讀,分組讀,獨讀與眾讀,領(lǐng)讀和跟讀)。本節(jié)課,筆者不僅范讀,還教給學生讀的方法。我想,這種“慢教學”,比起架空、忽略閱讀環(huán)節(jié)或缺少具體方法指導來得更加腳踏實地和扎實有效。
二、文言文教學對斷句和翻譯不重視
文言文教學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學生只會讀一篇課文,但不會讀一類課文,學生只會讀現(xiàn)成的文言文,但不會斷句,對文言文關(guān)鍵詞缺少理解。筆者的教法是把整篇文言文的標點符號全刪除,還原文言文的本來面貌,讓學生試著斷句。于是乎,學生從學會斷句中便會感知,《醉翁亭記》中21個“也”字成了斷句的標志,25個“而”字成了文章連接的標志。
不僅學生學文言文怕,教師教學生翻譯文言文也因“慢費差”而直接給譯文,讓學生死記硬背了事。而為什么要這么譯,卻缺少分析指導。由此,對文言實詞本來的本義,可能要結(jié)合語境而解釋的引申義,學生因缺少追本溯源而不甚了了,也因缺少直譯與意譯的探究,導致掌握不了翻譯的原則與技巧。筆者的做法是:(1)掌握重點詞匯,在原句語境中讓學生試譯;(2)讓學生根據(jù)現(xiàn)代譯文,再“背”出原文。翻譯的步驟簡要概括就是:文言文—現(xiàn)代文—文言文,回歸文言文文本,回歸語境進行試譯,才能回到文言文教學的“初心”,才能學到文白對譯的真功夫。
三、文本閱讀缺少體驗感悟和深刻思考
很多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教師側(cè)重對文本進行單向灌輸式分析教學,而缺少對文本進行體驗式教學。筆者認為的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朗讀中體驗,在對比中體驗,在分析品味中體驗,不急于告訴學生是什么,而重在讓學生在體驗對比感悟中分析為什么。比如筆者在執(zhí)教游記散文《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時,在分析“一些薄云掠過月亮時,就像麗江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只碩大的明鏡”一句的修辭和作用時,學生的回答是:用了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月亮的圓大和明亮。而缺少對文本的深刻感悟:為什么要寫“擦拭”?原來此句既寫出月亮朦朧的美,也呈現(xiàn)出了麗江古城的文化特色。可見,缺少對文本的對話思考,對文本的解讀和感悟就不深刻、全面,強拉硬塞給學生的東西,一定是消化不良的。
四、作文教學缺少范本指導
筆者的做法是在給要求的前提下,指導學生學會審題,最后還要給出文本示范,否則好作文是什么,學生連個影子都不認識,怎么能寫好作文呢?其實,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千言萬語不及一個好例子,純粹的理論指導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罷了。筆者在上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白楊禮贊》后要求學生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描寫一種植物,并給出了有關(guān)“梅花”“落葉”“星星”禮贊之類的范文五篇來作他山之石,此后學生的作文便佳作迭出。其次是教師要勇于寫下水作文給學生做指導。在授完八年級下冊以演講詞為主題的第四單元課文后,筆者呈現(xiàn)出本人的五篇下水演講詞,并當堂作示范演講,學生無不拍手叫好。學生此后寫出的有感而發(fā)的作文也紛至沓來。作文教學,依筆者之見,重在示范,省略了示范的作文教學是“暴力教學”,學生會缺少作文創(chuàng)新的引爆點。
語文教學瑣碎繁雜,課時緊湊,很多教師急于完成授課任務(wù),對教學中的一些宜慢的環(huán)節(jié)缺少耐心引導,不小心就出現(xiàn)了“暴力教學”,急于求成,把需要讀出韻味的誦讀齊讀化,把需要文斟句酌的課文閱讀簡單化,淺嘗輒止,文言文斷句教學缺席,文言文翻譯以背代譯,而作文教學更是粗暴地給出一個題目了事,這樣的語文教學似快而實慢又無效,欲速則不達。上了一學期的語文課,學生仍然站在語文的山麓,始終領(lǐng)略不了語文的大雅風景。筆者呼吁,語文教學必須拒絕“軟暴力”,要把重點的內(nèi)容講深講透,重視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培養(yǎng),留給學生品讀感悟的時空和機會,語文教學需要“慢教學”。
參考文獻:
[1]江文龍.語文教學需要“詩情畫意”[J].中國教育學刊,2018(1):104.
[2]蘆海芳.語文教學需要學生養(yǎng)成的幾種能力[J].學周刊,2016(20):175-176.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