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洪祥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并且,物理實驗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要注重實驗教學的作用。同時,小組合作教學,不僅能夠提高物理實驗的效率,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因此,教師就要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為學生構建物理實驗課堂,從而強化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組合作教學;初中物理;實驗
在小組合作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并且,小組合作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這與物理實驗教學是相契合的。并且,小組合作教學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和平互助、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利用小組合作教學手段,為學生構建物理實驗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意識和實踐能力。小組合作教學與物理實驗的有效結合,對于學生的發展起著促進的作用。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實驗中的應用進行了以下幾點探討:
一、因材施教,科學分工
物理實驗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并且,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大多十分跳躍,如果教師不明確學生的分工,學生在自主進行物理實驗時,很可能就會談論與物理學習無關的內容。因此,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有序進行,教師就要科學合理地為學生布置在物理實驗中的任務,從而明確學生在小組中的責任,進而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能夠在物理實驗中獲得實踐經驗和物理知識。
比如:在“科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認識和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相關知識,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平面鏡成像的實驗,同時,在實驗中,需要有人整體統籌,需要有人用器材進行探究,還需要有人記錄數據并得出結論。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合作效率,筆者就根據學生的能力,將不同的任務明確到了每個學生身上。在這樣的模式下,每個學生都很認真負責,并且,學生都得出了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可見,根據學生的能力,為學生分配不同的任務,對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效率來說是非常有效的。
二、設置任務,明確目標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和趣味性非常強的學科。因此,要想提高物理實驗的效率,教師就必須要合理地選擇實驗的內容,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科的魅力,激發學生進行物理實驗的興趣。同時,物理知識中有很多難以理解的公式和概念,教師如果不為學生明確任務,學生很可能成為“無頭蒼蠅”,找不到進行實驗的方法。所以,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明確實驗的目標和目的。
比如:在“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物理實驗。同時,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實驗的思路,明確了學生的實驗任務:(1)快速來回摩擦雙手,能夠感受到什么?(2)將連在電扇上的太陽能電池對著陽光小電扇回轉起來,會發現什么?(3)在黑塑料袋內盛滿水,放在陽光底下,會出現什么現象?(4)用鋼筆桿在頭發上摩擦之后,它能夠吸引小紙片嗎?這幾個小實驗是非常簡單的,學生能夠通過小組的力量完成實驗,并且,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實驗。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物理實驗的效率,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而且,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就能夠深刻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含義。可見,設置明確實驗任務,不僅能夠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三、加強討論,提高效率
教師在物理實驗中,還要為學生提供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教師要規定,每一個學生都要認真聽取其他學生的意見,并且,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從而使學生在傾聽別人的觀點中,發現自身的長處和不足,強化學生的反思,進而不斷完善學生的觀點,提高物理實驗的效率和效果。而且,討論的環節,不僅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學術和情感溝通,還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就要為學生設計討論的環節。
比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推導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筆者帶領學生進行了“探究浮力大小”的實驗,并且為學生設置了問題:(1)浸在液體里的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銅塊所受的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2)大鐵塊浸在液體里的體積不同,浮力的大小是否一樣?同時,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了這兩個問題。學生一邊做實驗,一邊討論問題,實驗的效率自然就會提高。并且,加強小組內學生間的討論,不僅能夠拉近學生間的情感,還能夠強化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讓學生在物理實驗中,既學到物理知識,還學到與人相處和交往的技巧。可見,在物理實驗中,加強小組內學生的討論是非常必要的。
總之,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占據著關鍵的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為學生設置實驗的任務和目標,從而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同時,教師要注重學生間的討論,進而不斷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鄧書祥.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淺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8):287.
[2]陳晶.小組合作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8(9):1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