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義
【摘要】傳統文化是我國中華民族的瑰寶,在幫助學生提升文學素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滲透一定中國傳統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老師在課本教學的基礎上,選擇一定的教學技巧,滲透一些傳統文化,將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關鍵詞】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 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022-01
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滲透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值得每一個階段的人學習,對初中語文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資源庫,有助于提升學生們的文學素養。
1.開拓眼界,闊開知識面
與小學生相比,初中階段有著較強的閱讀能力,我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多彩的故事,在人教版的初中課本收錄了很多,比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話故事,也收錄了《桃花源記》、《陳涉世家》等文言文。不僅打開了初中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也提高初中學生的文化素養,閱讀能力和鑒賞文學的能力也在循序漸進中得到了提高。
2.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寶貴的青春期,處在一個愛做夢的年紀,傳統文化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例如:《陳涉世家》中陳勝:“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學習這篇文章時,很多學生很容易與文言文的主人公陳勝存在著共鳴,加上教師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更加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分析
1.充分利用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熏陶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很難在簡單的語言概括出來,但是教師卻可以立足課本收錄的課文或者故事,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例如:學習《論語》時,教師應該以情景教學法對學生進行講解《論語》時,每一句《論語》都配上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背景故事,學習《論語》的過程中,也是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初中課本收錄的不同傳統文化的故事,學習課本的知識之外,還要循序漸進地學習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吃透教材,并進行整理,合理地將適合初中生的傳統文化篩選出來,再滲透語文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文化內涵。
2.借助新媒體,學習文化內涵
當下,網絡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涌現出更多的資源。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教學過程中,應該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尤其是初中語文課本里收錄很多古詩詞,例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教師應該充分運用網絡資源以及新媒體的視頻、影像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將生動形象的故事背景以及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高效地呈現出來。讓學生對古詩詞產生興趣并且懂得學習古詩詞的技巧,真正地領略到學習古詩詞的樂趣。用這種方式舉一反三,學習其他詩人以及詩詞時,完全可以在網上搜集資源和影像等,用現代的方式進入古代詩人的內心豐富的世界,領略到他們的詩情。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借電視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的熱播,掀起了國人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為學生播放這樣的節目,學生就會更加了解中國文化,會更加愿意學習中國傳統的。
3.提升教師文學素養,為學生樹立榜樣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文學素養會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質量,也會間接地影響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傳統文化需要教師有著深厚的文學素養,才能更好地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高效地傳播給學生們,才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里游刃有余,正所謂:“老師應該具備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是知識傳播的源泉。文學素養的培養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信手拈來的樣子,無形中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模樣,學生會越來越佩服自己的老師,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師生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知識的傳遞者,教師應該把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一代一代地教育中國未來的花朵,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立足于課本,好好備課,認真研讀課本內容,并尋找合理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習慣,隨著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地學習傳遞,這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而且還會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和興趣,打開學生的知識面,培養閱讀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潮流,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并運用恰當地傳播傳統文化的方法,將傳統文化一點一滴地滲透給學生,爭取做一個真正傳播傳統文化的使者。
參考文獻:
[1]權麗.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中的滲透研究[J].學周刊,2017(03)
[2]頁妙詩.中國傳統文化在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J].佳木斯學院學報,2017(04)
[3]李斌.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教師,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