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強 劉洪芝
【摘要】物理學是初中生第一次與科學課接觸,因此理解起來會存在一些困難。有必要將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與學生的興趣,動機,學習規則,教學方法等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知識轉化率,培養學生建立物理學習思維,達到立體化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物理 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 物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056-02
一、掌握新課介紹,創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只有培養出初中生對物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就能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對于初次接觸物理的初中生而言,物理課是一個相對比較新奇的課程,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物理的好奇心,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老師必須要根據新課程的引入階段的特點充分發揮其優勢,利用不同的方法把學生引入到物理教學中,并建立一個問題教學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學習興趣。比如利用引入實驗的方法,在《摩擦力》課程中,老師可以用塑料袋把玻璃瓶提起來的實驗把學生引入到課堂學習中,老師把塑料袋套放入玻璃瓶內并加入紅色液體到塑料袋中,學生可以看到塑料袋與玻璃瓶緊密結合,然后老師把塑料袋提起來,學生肯定會以為玻璃瓶會滑落摔壞,然而實驗證明,玻璃瓶并沒有滑落下來。實驗結果與學生的想法不一樣,這時老師要注意及時引導,就會使得學生產生“玻璃瓶為什么沒有掉下來?”“是什么力量產生的作用呢?”的疑問,這樣就形成了問題情境,并開始積極的討論和思考。老師也可以利用物理故事把學生引入到課題學習中,比如阿基米德和浮力的故事或者是牛頓和萬有引力的故事,利用故事提出物理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學習物理課程。此外,新課程改革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 在新課程的介紹中,學生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學習并接觸物理知識,讓學生重新思考生活經驗中的物理規律。 有很多方法可以引入新課程。 教師應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維為目標,結合各種教學規則,安排本課程的教學活動。
二、幫助學生建立學科知識結構,結合知識點,做到融合貫通
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派中,認知學派主張學生理解一個學科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掌握這一學科。他們認為,學習新知識必須與舊知識有一定的聯系,然后內化新的基于這些知識,建筑學院認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以整合知識。在物理課上提高教學效率,有必要運用這些教學心理規律,讓學生掌握物理學科的橫向結構和垂直結構。橫向結構是指初中物理課。通常,存在多種學習內容,例如聲音,光,功率,運動,熱,電磁,能量等。每個內容包括并置的多個知識點,例如光,光中的光反射。折射,與折射現象相關的透鏡的知識,包括凸透鏡的折射率和凹透鏡的折射定律。教師注重在教學中構建物理學的橫向結構,使學生具有全局視野,在學習新知識時能夠快速找到認知支點,并可采用類似的認知結構學習方法進行更有效的學習。物理學的垂直結構意味著課程中物理知識的安排通常是從現象到法律到本質的順序。不同的知識點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三、掌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掌握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學生的認知活動總是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到具體順序的螺旋。學生的認知發展是穩定性和變異性,階段性和連續性,以及數量變化。辯證統一的質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關鍵點,突破教學內容的難點。例如,在“光的折射”課程中,“凸透鏡成像”是教學中的難點。它首先從凸透鏡和望遠鏡透鏡成像的具體例子中切入知識點。這些例子與生活密切相關,并為學生提供直接經驗。通過教師實驗操作或學生合作實驗,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找到凸透鏡成像規律,激發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活動。
四、結合各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一個好的物理課,只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課堂單調、低效,學生在如此單調的教學環境中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 在物理課上,教師應結合各種教學方法,如實驗方法、討論方法、演示方法等;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包括多媒體課件、教具等,使課堂活動即豐富多彩又很緊湊,從而拓寬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簡而言之,有許多方法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作為新世紀的物理教師,我們一定要及時革新自己的觀念,提升自身素質水平,不斷尋求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興趣,使45分鐘的課堂充滿活力和樂趣。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值得我們不斷地探索嘗試和發展創新。
參考文獻:
[1]徐波.探析初中物理教育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 中外交流,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