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梅
摘要:插圖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重要的課程資源。如何更好地利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插圖,關系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利用水墨畫插圖進行古詩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從而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插圖;核心素養;部編版教材
中國古代詩詞語言含蓄雋永,思想蘊藉豐沛,是小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萬花筒。古詩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篇目,采用淡雅的水墨畫或清新的水彩畫配圖,涉及到明月、翠柳、枯木等意象,古詩與國畫的完美搭配,整合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處于低學段的學生,抽象思維不發達,以直觀思維為主。因此、圖文結合這種形式,為低學段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視覺刺激,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圖、文的有機結合,在教育中能實現拓展思想,涵養美感的功用。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對思想和美感的培養,聚焦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提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運用方式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學好古詩,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思維的發展與提升能力、審美的鑒賞與創造能力和文化的傳承與理解能力。
本文從四個方面結合低年級4本語文教材的12首古詩進行闡釋,就古詩教學如何有效利用插圖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進行分析。
一、插圖的內容,對應詩歌主題
語文教材中每篇古詩的所配的插圖,往往展現的是詩歌主題或者重點內容。大部分的借景抒情詩,都通過插圖直接呈現主題,如一年級下冊的《池上》和《小池》,配圖呈現的一個是小孩撐船在荷花池中游蕩,另一個呈現的是碧綠的荷塘之美;二年級上冊的《敕勒歌》配圖呈現的是一片寬廣開闊的草原之景;二年級下冊的《詠柳》則通過插圖呈現了柳樹迎風招展搖曳的畫面。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插圖把詩題和詩人建立聯系,如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插圖所繪為作者王之渙登樓所見,《夜宿山寺》為李白夜里留宿在寺廟的所見所感。因此,針對這一類能指示詩題、詩意的插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觀察,問問學生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先從畫面上理解圖意,再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圖意,把插圖和詩題、作者建立聯系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也培養了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二、插圖的構圖,巧解隱含詩意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常常于一字中蘊含無限深意,營造出一朵花中見世界的藝術效果。二年級下冊杜甫《絕句》中有“窗含西嶺千秋雪”一句,“含”字在教學中是一個理解難點,學生很難將“含”字的常用意思投射到詩歌中。這里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找一找圖中詩人的觀景位置,再設身處地的將自己置換到詩人的位置上,想象自己倚窗遠望,所見之處的美景像一副畫一樣鑲嵌在窗框中,框中之畫正如眼中之景,框中“含”畫如眼中“含”景,這就幫助學生實現了將“含”的本義與詩中意境的有效融合。
三、插圖的嵌入,融入鑒賞意境
人教版語文教材的詩歌配圖很多采用了圖文分離的方法,這樣學生在誦讀詩歌的時候就看不到插圖,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插圖排版則采用了嵌入式的方式,學生在欣賞插圖的時候也能看到古詩,插圖緊緊地圍繞著課文。如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插圖的上半部分云氣彌漫、煙霧縹緲,插圖的著色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到“日照香爐生紫煙”的畫面,這比用語言解釋“生紫煙”這種物理現象更直觀生動。學生在吟誦“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同時,背景的水墨畫就不由自主地映入學生的腦海中,幫助學生理解詩意、詩情,從而進一步鑒賞詩歌的意境。再如二年級上冊《敕勒歌》,詩歌就是以群山、草原、牧群的水墨畫為背景,學生在朗讀古詩時,視線不發生偏移就可以欣賞到草原的美景,感受曠遠寬廣的意境。教學時可以問問學生:“這樣的畫面,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可以暢談自己的感受,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而且能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印刻在學生心中。
四、插圖的細節,連接傳統文化
小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插圖不僅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還能讓人從插圖的細節中感受趣味,回溯中國古代的文化印記。如一年級下冊《池上》,插圖上畫著一個小孩在撐船,仔細看孩子的發型,為“垂髫”,是古代兒童頭頂的頭發自然下垂梳成的短發,一般8歲以下的男孩梳這樣的發型,那正是孩子童年調皮貪玩的時期,這樣的擴展介紹也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小娃“偷采白蓮回”的俏皮。再如二年級下冊的《村居》,插圖上畫著五個放風箏的小孩,仔細看他們的發型為“總角”,古代梳頭時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8歲以上15歲以下的孩子梳這樣的發型。古代的男子成年之后,會行冠禮,要先在頭頂把頭發盤成發髻,然后再戴上帽子,如二年級下冊《絕句》插圖中的男子形象。這些古詩插圖中滲透的“小知識”,雖然不涉及教學目標,但如果能圖文并茂的利用課余時間領著學生一起打開書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也是非常有趣的,它能讓學生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別人看不到的事物,更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傳統。這樣,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實現了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這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見,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并有效地利用插圖,用合適的方法使插圖輔助教學的效果最大化,讓古詩教學永遠綻放詩情畫意的光彩,讓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S].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組,2016.
[2]劉冬巖,薛日英.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的問題及對策——以人教版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3.
[3]顧佩琳.低年級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的分析與使用探索——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