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的教學多年來大都停留在知識層面,忽視了對于學生技能和思維層面的培養。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針對這一問題對大學英語進行教學改革,在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的課堂上利用文秋芳教授的產出導向法,通過課前驅動、課上促成和課后評價三個教學環節設計教學,從而實現知識、技能和思維三個層級的教學目標。三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文秋芳教授的產出導向法實效性強,能夠有效地幫助該校教師提高上課的效率和大學英語本科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 大學英語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3-0194-02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簡稱POA)最早源于文秋芳教授在2007年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主要針對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在2013年文秋芳教授又將其拓展到了大學英語教學。2014年該理論被修訂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同年,該理論在“第七屆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上,被正式命名為“產出導向法”。[1]該理論體系如下圖[2]:
該理論體系依據三個教學理念: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學習中心說主張教學必須實現教學目標,促成有效學習;學用一體說主張邊學邊用,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全人教育說主張教育要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其次,該理論包括三個教學假設: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選擇性學習。輸出驅動強調產出是動力,也是目標;輸入促成主要指教師提供恰當輸入材料,提供“專家引領”;選擇性學習指從輸入材料中挑選出有用部分進行深度加工,練習和記憶。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流程包括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階段。
筆者以“產出導向法”為關鍵詞,在知網上搜索發現,自2015年文秋芳教授的產出導向法提出以來,四年里共有195篇(截至2018年9月)與該理論相關的文章,并且數量呈現上升趨勢。通過知網的計量可視化分析搜索的結果可知,產出導向法與大學英語的相關度最大,由此也可見,產出導向法在指導英語教學、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體系構建和教學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這些理論和實踐經驗也為廣大大學英語一線教師從事英語教學改革實踐提供了更為開闊的思路。
一、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現狀分析
筆者所在的團隊通過對全國十余所高校英語文化類課程的調查發現,對于英語文化類課程的開設,大都是英語專業類進行的,幾乎很少有針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大學英語階段開設的英語文化類課程。而且,即便是針對英語專業類學生開設的英語文化類課程,這類課程的教學大都停留在知識層面,大都忽視了對于學生技能和思維層面的培養。[3]通過訪談筆者發現,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文化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研究生入學考試,大部分的學習還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面,考試過后,背誦的知識基本遺忘。可見,英語文化類課程的開設并沒有真正實現其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
英語文化類課程的學習對于英語專業學生來說的確重要,其實,對于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學生而言,要想學好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也固然重要。基于以上原因考慮,筆者所在團隊成員在團隊帶頭人顧世民教授的帶領下對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本科生的大學英語課進行了教學改革,在大學英語第四學期開設了主要針對實驗班學生的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旨在從教學目標、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解決這類課程之前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提高英語文化類課程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英語文化類課程的實用性。我們將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為三個方面,第一,知識目標:幫助學生了解主要英語國家基本的文化知識。第二,技能目標:課上通過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技能。第三,思維目標:通過問題和活動的設計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協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我們對課程目標的定位恰恰反映了文秋芳教授“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中有關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對教學理念的詮釋。學習中心說認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生有效學習的達成是關鍵[4],在教學活動的設計環節,我們力圖通過小組討論、成員展示等活動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實現三個層級的教學目標,避免以往此類課程學生單純背誦,考試過后知識基本遺忘的問題。學用一體說主張輸入和產出[5],避免以往知識輸入過多產出甚少的問題。教師通過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邊學邊用,活學活用。力圖解決傳統英語教學上出現的啞巴英語現象。例如在講授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的時候,教師會在課前促成階段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課前了解美國總統選舉的基本流程,在課上促成階段讓學生在班級范圍內模擬美國總統選舉,參加競選的候選同學在班級范圍內發表演講,這樣既熟練了選舉的流程又在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全人教育說則體現在教學目標的第三個層級,培養學生小組協作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維能力,這才是我們所認為的這門課程的最重要目標。如在講授蘇格蘭文化象征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比較美國文化的象征和中國文化的象征,分析其原因,增強民族自信心。講授溫莎王朝的時候,和學生們探討英國現代王室存在的意義及其影響力。幫助學生在學習英語文化的過程中體會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學習語言。
二、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從課程設計的角度講,教學目標能否達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依據文秋芳教授的“產出導向”法,我們將文化類課程的設計分為課前驅動、課上促成和課后評價三個階段,通過這三個階段的教學設計力圖實現三個層級的教學目標。我們文化團隊總結了幾年教學經驗,精心錄制了《英倫歷史文化拾遺》,在文化類課程上我們將線上視頻課與線下課程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線上課程《英倫歷史文化拾遺》,以課程其中的一節“蘇格蘭文化象征”為例,介紹如何借助在線開放課程,依據文秋芳教授的“產出導向”法,通過課前驅動、課上促成和課后評價三個階段實施翻轉課堂,實現教學目標。
依據產出導向法的課前、課上和課后三個階段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和內容,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課前學生通過教師事先布置的在線視頻教學任務進行自主學習,了解蘇格蘭文化的象征符號,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上促成階段,教師首先通過測試檢驗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效果,發現問題并解決學生的疑問,之后通過分組討論,如“蘇格蘭男人為什么穿裙子”等問題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課后通過寫作訓練鍛煉學生的寫作技能。這樣,課程的知識、技能和思維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就在產出導向法中的課前驅動、課上促成和課后評價的三個環節內實現了。
三、教學效果反饋與反思
大學英語文化類課程利用產出導向法課前、課中和課后這種教學模式在哈爾濱師范大學校內應用已有三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過個別訪談和撰寫反思日志我們發現,學生不僅記住了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的基礎知識,通過一學期的小組及個人展示活動的設計學生普遍反映他們語言技能得到了提升,英語課上敢于張口、樂于張口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期末評估中,我們采取了撰寫學期論文的形式,通過搜集和整理資料,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搜集信息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另外,在期末考核環節我們還設置了論文答辯環節,由學生自愿參與,三年來自愿參與論文答辯的學生人數逐年上升,學生普遍反映撰寫論文和參與論文答辯加深了課上所學知識的印象,鍛煉了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技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批判地看待事物。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和問題驅動假設——論述新世紀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的改革[R].2007.
[2]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革[J].外語界,2008(2):2-9.
[3]劉琿.創新教材編寫 實現有效課堂——以英美概況課程教材編寫為例[J].黑龍江科學,2018.
[4]文秋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7(2):1-12.
[5]文秋芳. 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7).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