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強
摘要:伴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開展,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拘泥于形式、合作不夠深入等一些問題。文章以威海海洋職業學院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為例,介紹了該校“校企融合”新思路,通過理清校企關系,開放校內實訓基地,以企業需求為課程設置導向等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打造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共同體”,有效提高了專業教學水平。
關鍵詞:校企融合; 船舶工程技術工業;? 人才培養
船舶制造業是國家重點發展支柱型行業,“十三五”規劃中將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列入重點壯大產業[1]。與此同時,高級船舶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缺口大、高等院校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需求不匹配等問題依然突出。到2025年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人才缺口將達26.6萬人[2]。基于此威海海洋職業學院以“校企融合”新思路,瞄準行業需求與企業人才要求,對新時代高職院校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建設與高技能人才培養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探索。
一、探索背景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響應號召,在校企合作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通過校企合作辦學,學生可以在企業工作環境中學習,體驗現實的職場經歷,以此幫助學生建立“為工作而學習”的意識[3],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但總體而言,我國的校企合作整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4],高校往往更多地考慮如何拓展教學資源和接受上級教育檢查,很少顧及企業培養后備人才、推廣相關技術、提高品牌知名度等多元訴求,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和動力不足,校企雙方難以深入、持續地開展互動合作,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5]的氛圍難以形成。具體到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由于船舶制造屬于重工高危行業,在沒有相應的體制機制保障的情況下,校企雙方顧慮頗多,校企合作能夠觸及的方面和深度更加有限,形成了船廠招聘不到合適的技術人才、學校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脫軌的窘境。很多學校一味拘泥于校企合作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理論知識的傳授,偏離了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技能專業人才的初衷。鑒于此,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船舶工程專業提出更加注重互惠共贏的“校企融合”新思路,努力走出一條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新路徑。
二、“校企融合”新思路
“校企融合”是對傳統校企合作理念的全新詮釋和升華。長期以來,企業通常持“重招用,輕培養”的態度[6],而高職院校則更加著眼于自身發展而忽視了企業訴求,這直接導致了校企合作不夠緊密,融合度不夠。針對此問題學院通過大量的實地走訪、企業調研充分了解企業需求和核心關鍵,通過建立“校企需求清單”和“校企月度例會”“行業企業需求導向制”等體制機制創新,充分調動其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努力打造企業幫助學校、學校反哺企業的“校企利益共同體”,爭取使二者能夠形成“榮辱與共”的默契關系。
三、“校企融合”的多種嘗試及探索
(一)選取優質對象,理清校企關系
合適的合作對象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不是隨便一個企業就能與學校產生互惠共贏的效果。合作選取的船企需要在企業訴求、人才引進規模及類型、造船技術實力、資金實力等方面與學校要求相適應。同時合作企業應當具有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感。學院據此實行校企合作對象“準入制”,更加注重企業的質量而非數量。堅決杜絕單純出于用工需求而設置的簡單重復性實習崗位,避免因為應付教育檢查形成的“一哄而上”。
認真篩選確認合作對象后,與之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設立“校企需求清單”,讓校企雙方能夠更加明確彼此需求。明確校企責任,使合作雙方在平等、協商、一致的前提下受到約束。定期召開“校企合作月度例會”,及時反映和處理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將校企合作的質量和效益作為年度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通過一系列措施使合作能夠常態化、機制化。
(二)開放建設校內生產實訓基地
實訓部分是高職學生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內實訓如果沒有社會資源、企業力量的參與往往會形成閉門造車的局面。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實訓環節實行“開門辦學”,在制度允許的范圍內讓安全系數較高的工作崗位進入校園,如設立船舶繪圖工位、零部件質量檢驗工位等,每個工位都配有企業導師和學校老師指導,讓學生在真正的船企崗位中增強專業技能、提高職業素養,在學校與企業高度融合下完成實訓課任務。學生畢業進入工作崗位后大大縮短了與企業的“磨合期”,受到了對口單位的一致好評,學生就業對口率由52%提高到75%。(數據來源:威海海洋職業學院船舶工程系學生辦公室)
(三)注重培養學生船舶人文素養
船舶制造行業屬于高危、艱苦性行業,要求從業人員在具備扎實專業技能的同時,應當具備堅韌的職業特質和良好的職業認同感,學院通過引入“船舶第二課堂”,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船舶人文素養,提前對學生進行造船行業特點方面的心理建設;定期邀請船廠、科研院所等相關領域的專家來校為學生講授船舶制造最前沿的知識;積極加強學生與企業生產設計人員的交流互動,舉辦各種文體競賽,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將來工作崗位中;在學校制度完善方面,第二課堂學分可被認定為畢業學分,打消了學生參與人文素養提升的后顧之憂;在更新學生行業知識的同時,使其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有了更清楚地認識,大大增強了自己作為“船人”的自豪感,弘揚了大國工匠精神,踐行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經過調查,畢業生兩年后依然從事造船相關行業的比例有了明顯提高。
安全意識是制造業尤其是船舶制造業職業意識的前提,學院將安全意識培養作為提高船舶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規范防護、標準化作業等融入到學生課堂、實訓的方方面面。定期邀請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到學校講解安全生產常識、分析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定期參觀船廠,了解企業的安全管理措施。將安全意識武裝到頭腦有效地保障了學生的人身安全和企業的安全生產。
(四)以企業需求和行業標準為指引進行課程設置
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中就如何強化校企合作深度提出了“三對接”,即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相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相對接。船舶制造業是標準化程度較高的行業,一切生產都要以《鋼制海船入級規范》等國家標準和船級社標準為依據,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主動與行業標準對接,設置《船舶建造規范》《國家標準》等規范類課程,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滲透到整個課程設置中;以工程需求為導向,邀請企業工程師、行業領域專家加入到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的制定中,實時調整授課科目、授課重點、考察方式。
學院選取資質較好、符合要求的企業,充分了解他們的企業需求,在教學設計中有針對性地加強此類企業的崗位培養。在調查中發現船廠招聘畢業生時,通常需要一些硬性資質或上崗證,例如CAD資格證、中級焊工證、高級電工證等。基于此,將船舶 CAD/CAM課程、焊接課程、船舶電氣等課程的考查方式改為“以證代考”,并且在授課過程中重點加強此能力的培養,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為學生的就業增加了重要砝碼;將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融入到頂崗實習中,通過學校老師與企業工程師的雙重指導,在將畢業設計問題與企業實際問題融合,利用企業平臺和環境強化他們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考察得知,許多合作企業在船舶生產中用到的繪圖軟件為Tribon,鑒于此繪圖平臺在業內有一定通用性和市場占有率,在計算機繪圖相關課程設計中適當加入Tribon訓練,期間還與企業聯合組織相關技能比賽,既提高了學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也調動了合作企業的積極性。
(五)建立企業與行業的人才質量反饋機制
畢業生就業完成并不意味著學校人才培養的結束,企業行業評價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及時有效跟蹤學生就業后的技能素養與企業的匹配程度,將校企合作變為一個不斷修正、不斷更新的動態過程。將企業與行業的學生就業反饋作為修正自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參考依據,真正做到以企業與行業需求為導向。為此學院建立“畢業生就業跟蹤卡”及時收集其畢業后的工作情況和企業評價,從“跟蹤卡”中實時整理研究出下一步教育教學改革的方案,大大增加了學校教學與整個行業聯系的緊密度。
(六)在“校企融合”中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培養有崗位適應能力的學生離不開相對應的老師,學院設立了船舶生產設計中心,專業老師和企業工程師參與其中,中心實行企業化運作方式和考核方法。通過讓學校專業教師以企業工程師的角色投入到船體制圖、船舶檢驗、造船工地施工等具體的工作崗位中,讓教師始終保持工程師專業特質,并把此特質傳遞給學生,傳授給學生的專業技能也會更加實用。同時,學校每年派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師利用寒、暑假進行頂崗實習,“雙師型”教師人數和比例逐年提高,保持了教師專業知識的時效性,能夠實時跟蹤把握國際、國內造船行業動態,培養了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聘請企業優秀工程師、相關領域專家作為兼職教師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尤其是實訓教學活動中,既提高了專業教學水平又增強了學校與企業的融合度。
四、結語
21世紀海洋產業蓬勃興起,亟需大量船舶類人才,應當緊緊抓牢我國高職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優勢,培養更多船舶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而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融合是更高層次的合作,校企融合也是更進一步的校企合作。針對高職院校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不完善的現狀,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堅持以學生為本,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立足點,提出“校企融合”新思路,通過采取將企業生產引入校內實訓中心,企業參與制定課程計劃,針對具體崗位培養學生具體崗位適應能力、部分課程“以證代考”等措施增強船舶工程技術學生的崗位適應技能,同時注重與企業的交流融合中學生職業特質和職業認同感的培養,實現了學校教學效果與企業人才引進的雙贏,對其他高職院校船舶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文)[EB].新華網,2016-03-17.
[2] 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EB].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2017-02-24.
[3] 曹榮.定界、跨界、破界:校企合作視域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探析[J]. 河北職業教育,2018,(3):14-17.
[4] 耿潔.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研究耿潔[D].天津:天津大學,2011.
[5] 范青武,等.“六面一體”立體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12):25-30.
[6] 曹愛霞,杜友威.船舶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教育現代化,2018,(2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