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高等職業教育日漸普及并迅猛發展,各院校迫于學生的就業率壓力,專業技術教育成為高職教育的重點,人文素養教育備受冷落,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已成為高職學生綜合素養低下的主要原因。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成為當代教育的發展共識,是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高職學生
一、當前高職院校人文素養課程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大學校園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宣傳是傳播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必要途徑,但是部分院校對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上存在管理缺位和制度空白,尤其是在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領域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一)高職院校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意識薄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設置較為單調,而且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較少,僅憑單一的課程很難達到教育目的。而在高職院校的其他課程設置中,能與傳統文化掛鉤的更是屈指可數。與此同時,大部分高職院校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內容形式化,大多是黨政方針以及政府文件等,很少有對傳統文化的剖析、解讀和應用。講座方面,一般高職院校的側重點都在: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提升專業技術,以及大學生就業指導等,很少開展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講座。
(二)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活動數量少成效差。高職院校中傳統文化的遇冷,與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很大關系。近些年來,伴隨著教育改革,就業率成為評價院校好壞的重要指標,這就倒逼學校不得不將大量精力放在引導學生就業上,因此大多高職院校都普遍出現這樣的一種現象:重技能而輕人文。各協會和社團組織的活動,也大多集中在提升實踐技能層面,傳播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項目寥寥無幾,有的也只是簡單的羅列和展示,并沒有與學生在校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興趣不大,成效不佳。
(三)高職院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知不足。近年來,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匱乏,甚至存在認知上的盲區、誤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傳統文化元素委實過于陳舊,直接照搬運用無法順應當代社會發展潮流,或者形式單一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受當代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喪文化”、“尬文化”、“佛系青年”等標簽林立,各種非主流價值觀充斥校園。加之新媒體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微信、微博等各大社交平臺推出的短閱讀、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等快餐式文化獲得年輕人的親睞,導致了大部分學生無瑕接觸和深入對傳統經典文化的學習。
二、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與傳統文化可行性與必要性分析
中華民族有著五年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舉措。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在文化的傳承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強在校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后繼有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學生自身提升人文素養、豐富知識儲備以及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主陣地,在傳統文化傳承發揚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高職院校擁有大批高素養的教育工作者,其中研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教師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甚至有些高校已經對傳統文化相關專業及課程體系進行了論證,這使人文素養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具備了雄厚的師資力量。
三、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融合傳統文化的解決策略
(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顯性教育是指有組織、有目的地對學生實施有意識的、系統的教育,大多采用授課、講座、學術活動等形式進行。隱性教育則是高校創設的教育環境、文化氛圍、校風班風、教師素養等因素對學生實施的無意識的、間接的、內隱的教育?,F實教學案例中,只有將顯性和隱形教育有機結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方面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加強顯性教育,例如太極茶藝文化圖片展、經典人文誦讀,將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傳播、廣而告之;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文化熏陶,例如評選雷鋒班級、校園道德模范,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使大學生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課堂是學生在校期間人文素養教育的主要場所。社會教育則是對大學生學校之外教育的補充。課堂教育和社會教育均有其優勢。課堂教育的優勢主要是人員集中,效率較高,可適時把控調整。而社會實踐具有實踐性強,情景真實等特點。在進行傳統文化與人文素養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量課堂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系和優缺點。具體來講,就是在傳統文化與人文素養教育的融合過程中充分發揮課堂教育在集中、易于掌握等諸多方面上的優勢,同時也在此過程中穿插社會實踐教學。例如:在進行人文素養教育時,一方面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理念的“輸氧”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有實踐方面課程,制定切合實際的實踐計劃,積極開展人文素養教育進社區、進街道等志愿者活動,進行“輸血”教育,讓學生能夠有收獲感、成就感。
(三)積極引導與循序漸進相結合。傳統文化與人文素養教育的融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堅持積極引導與循序漸進相結合的原則。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在思想和行為上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盡快的對傳統文化有一個系統的認知。在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積極引導和循序漸進相結合的原則,如:在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時候,不能只靠理論的灌輸強行使學生接受誠信,而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滲透,出臺一系列的獎懲措施,逐漸的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養成誠信的習慣。在進行傳統文化與人文素養教育的融合過程中,不僅要堅持這些原則,而且要實事求是靈活的運用這些原則,將傳統文化與人文素養教育的融合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曹璐.高職院校人文素養課程融合湖湘文化的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2] 公緒姣.我國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與理性回歸[D].曲阜師范大學,2011.
基金項目:文章為”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科研項目: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路徑探索與實踐——以經濟管理系為例“的研究成果(編號:2018WH01)。
作者簡介:薄國欣(1989- ),男,山東菏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