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創造了經濟奇跡,同時,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相應提到新的高度。習近平強調:“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是優秀先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它的傳承和發展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捋順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的內在邏輯,通過對黑龍江紅色文化現狀的探析,探討黑龍江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文化自信;先進文化;紅色文化
一、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的內在邏輯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政黨的精神旗幟。展望當今世界,占領文化制高點是掌握國際競爭主動權的關鍵所在,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我國由文化大國轉變成文化強國,也成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迫切要求。文化強國是指一個國家具有強大的文化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來源之一。
學術界對于紅色文化的相關研究和探索中,對于它的概念界定并不是統一、唯一的,綜合各種觀點,“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中國特色先進文化。”紅色文化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汲取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時代精華的文化形態,它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雄厚物質基礎。
紅色文化具有導向功能、傳承功能、創新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國內學者對其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德育功能。“紅色文化有利于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紅色文化有利于激發愛國情感”。通過對紅色文化的文化認知,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二、黑龍江紅色文化的現狀
黑龍江紅色文化包括初步形成于抗日戰爭時期的抗聯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發展為一種建設文化。抗聯文化從時間段上可以分為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時期,包括抗日戰爭時期開辟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大大小小的戰場、抗日英雄故居以及凝聚的抗聯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建設文化從時間段上包括新民主主義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一個動態演進的歷史進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包括鐵人王進喜的奮斗事跡、官兵開發建設北大荒以及凝聚的鐵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
“黑龍江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黑龍江人民在抗日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通過艱苦奮斗而創造的先進文化,以及在期間黑龍江人民投身革命、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文化。”黑龍江紅色文化是我國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秉承民族精神的同時,帶有獨特的地域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導向性,它承載的龍江精神具有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紅色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建立了一些黑龍江紅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了一系列紅色旅游路線。目前,“黑龍江已分別建成 12 個和 93 個國家級、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還建成了 218 個市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產生了涵蓋黑龍江省所有地區的陣地網絡”,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與此同時,作為較早認識和開發紅色資源的省份,經過多年的建設黑龍江已經形成一系列規模宏大的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其中,“林海雪原、抗戰英雄”已經納入中國30條紅色旅游路線中。其次,黑龍江紅色文化物質載體保護和開發力度雙重不足;紅色文化在自身建設中缺乏精神文化創新意識,教育形式單一;紅色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有待完備,交通路線不夠便捷,資源開發整合力度不足,旅游產品內容單調缺乏新意。
三、黑龍江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強化紅色文化的引導力。黑龍江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德育功能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教育形式單一效果微弱的問題也相對存在。在黑龍江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中,應該充分利用紅色基地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鮮活素材,彰顯黑龍江紅色文化的強大引導力。
(二)加大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力度。黑龍江紅色文化豐富,但是零星分散管理不到位,資源整合的力度遠遠不夠。在黑龍江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應該站在全局的高度,全省一盤棋,深度挖掘和突出黑龍江紅色文化特色,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紅色文化旅游路線想融合的格局,實現資源集合效益。
(三)增強紅色文化吸引力。黑龍江紅色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時代性,在傳承和發展中需要結合時代特征,充分結合龍江的民俗文化,深化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內涵,體現新時代人民期待的精神食糧的特征,不斷增強黑龍江紅色文化的吸引力。
(四)完善紅色旅游基礎設施。黑龍江紅色旅游資源也很豐富,但是主要分布在周邊的交通不便的山區,這些地方的經濟滯后導致了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同時也限制了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發展。如今,推動紅色旅游的建設,建立完善的交通網和通信系統,已經成互聯網時代黑龍江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王自尋.解析紅色文化的德育功能[J].前沿,2012(12): 159-160.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藝術規劃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黑龍江省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建設研究”(2018C008);黑龍江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紅色基因傳承模式的研究”(GBB1317055);黑龍江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文化自信視角下黑龍江優秀精神對增強高校德育實效可能性研究”(GBD1317049);哈爾濱學院教師教學發展基金項目“紅色文化資源對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實踐途徑研究——以哈爾濱為例”(JFQJ2017005)。
作者簡介:張聰(1987- ),女,哈爾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