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朝,中國文學史上最璀璨的時代之一,誕生了很多偉大的詩人、詞人,宋代的簪花同樣對后世影響深遠,本文從宋朝簪花的文化,分析了其文化發展及對后世的影響。
關鍵詞:宋朝;簪花;影響
一、 宋朝簪花風氣盛行表現
宋朝,簪花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上至真龍天子,下至平頭百姓,都對簪花有特殊的喜好,簪花很普及,就像菜市場買菜一樣。簪花已經成為上層社會的標識和象征,如果是皇帝賜的,地位就更高了,“簪花”蔚然成風,社會的主流決定了全民的審美歸宿與精神認同,這行為是歷史長河中別有韻味的一個造型亮點。
(一) 女子簪花
漢族的女子喜好簪花由來已久,不論貧賤。唐人王喦《貧女》詩,“難把菱花照素顏,試臨春水插花看”,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表現自己天真的脾性、姣好的面容也借助簪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通過買花、賞花、戴花、比花,生動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天真、愛美情和好勝的脾性,顯示了她放縱恣肆的獨特個性。全詞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后期經歷了家國之痛之后,也曾留下了“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的詞句。再者,“南宋四名臣”之一胡銓贊美美人時也寫下了“花亦興不淺,美人頭上開”,胡銓作為愛國名臣,廬陵“五忠一節”之一,通過寫美人頭上的簪花,表達出了對祖國的熱愛及對抗金必勝的信心。“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也用“插花照影窺鸞鑒”來描寫佳人思念心上人時的模樣,宋末文壇領袖劉克莊,“追數樽前插花客,人物并皆佳妙”,這兩句詩很符合當時劉克莊的心理動態,令他念念不忘的女子,是個簪花的嬌娘。此時的他看來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人物都是那么的美好。
(二) 男子簪花
不僅女子簪花,宋朝的男子對簪花也是情有獨鐘。男子簪花風氣在宋詞中可窺一斑。黃庭堅在《南鄉子·諸將說封侯》中寫道:“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作者、經歷一生的風雨憂愁與滄桑,對功名利祿、是非功過已滿不在乎,以一種略顯哀傷的目光審示周邊的人與這個世界,面對嘈雜喧鬧,面對蕭瑟今秋,在借酒強樂時,白首簪花,自我消遣。在這一簡單的情緒觸動中,作者簪花并不是一種偶然,而是在流行下的必然。試想,白發、黃花,是何等的視覺沖擊,將會給人以何等的觸動。人已老去,而花正艷麗,因此宋朝的士大夫們,在自嘲年老時往往會借助簪花。黃庭堅在詞作中多次提及簪花,著有“醉里簪花倒著冠”的詞句,賀鑄詞云“簪花照鏡,客鬢蕭蕭都不整”,這些無疑都能印證著簪花風氣在宋朝的盛行。而在辛棄疾《臨江仙·簪花屢墮戲作》:“鼓子花開春爛漫,荒園無限思量。今朝拄杖過西鄉。急呼桃葉渡,為看牡丹忙。不管昨宵風雨橫,依然紅紫成行。白頭陪奉少年場。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長。”字里行間形象地描摹出作者在一群少年的陪同下游春賞花,被一群少年推搡著簪花的場景。
不僅僅是文人騷客才鐘意、喜愛簪花,我們隨熟知的梁山好漢也同樣喜愛簪花,《水滸傳》第四回,小霸王周通去劉太公莊搶婚時,小嘍啰頭巾邊亂插著野花,自己卻在鬢旁插了一朵羅帛;第十四回短命二郎阮小五亮相時的裝束是,“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天牢星病關索楊雄,“兩臂雕青鐫嫩玉,頭巾環眼嵌玲瓏,鬢邊愛插翠芙蓉”,這是后期施耐庵在《臨江仙》中對楊雄的描述;劊子手蔡慶,平日喜歡戴一枝花。所以有了“一枝花”的稱號。
除了像上文提及的似《水滸傳》中阮小五、蔡慶等社會上平民階層,亦或是像蘇軾、黃庭堅、辛棄疾等士大夫,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也參與其中。在宋朝的皇帝中,論簪花的擁護者,第一非宋徽宗莫屬。《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說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宮時,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可以說,簪花在宋朝儼然是個全民性的運動了。
二、 宋朝簪花風氣盛行原因
(一) 歷代風俗沿襲
簪花并不是宋朝的開創,只是對前朝亦或是歷朝風氣的一種延續與發揚。早在南北朝,便有“插花行理鬢”“插花理云發”句傳于后世。是對歷代風俗的沿襲與擴大。上巳節有佩蘭或杜若的習俗。清明節有佩戴柳枝的習俗。重陽節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的風俗。在宋代時,秋日游玩多喜歡插黃花即菊花。這些節日的習俗為簪花提供了一種合理性,這種合理性在宋朝被放大,不止在特定的節日,在日常中也可簪花,無論男女老少。
(二) 國家政策影響
宮廷賜花禮儀正式納入政治體制。徽宗不僅崇尚戴花,還制定規則。比如,他明令: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所以,一朵小小的簪花,不只是宮禁內的“通行證”,甚至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征。皇帝每次詔近臣賞花,也都會將他喜愛的花卉摘下,并賜予身邊的親王大臣,讓他們戴在頭上,以此象征皇權的恩寵與榮耀。
三、 結束語
由此種種可見,在宋朝時,男士簪花已不算另類奇怪的妝扮。其受眾之廣,從朝廷官員到平民百姓,已儼然成為一種社會風俗。可以說,從宮廷禮制到民間娛樂,“男子簪花”不僅體現了北宋開明、包容的社會環境,也折射出了審美歸宿、精神認同與普世態度。
參考文獻:
[1][宋]李清照.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
[2][宋]李清照.蝶戀花.
[3][宋]胡銓.長卿見過賦美人插花用其韻.
[4][宋]劉克莊.賀新郎·己未九日同季弟子侄飲倉部弟免庵,艮翁、宮教來會.
[5][宋]黃庭堅.南鄉子·諸將說封侯.
[6][宋]黃庭堅.鷓鴣天·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
[7][宋]賀鑄.減字木蘭花·簪花照鏡.
[8][宋]辛棄疾.臨江仙·簪花屢墮戲作.
[9][宋]宋徽宗.東京夢華錄.
作者簡介:
牛嘉茹,河北省邯鄲市,邯鄲市武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