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妍
摘 要:黑龍江省是一個經濟落后的省份,但黑龍江地大物博,為黑龍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黑龍江省農村貧困是一個多元化因素,黑龍江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扶貧政策,讓農民脫貧致富。本論文從不同方面闡述黑龍江省農村貧困成因與扶貧政策的實施路徑,希望為研究貧困成因與扶貧政策的專家和學者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農村貧困成因;扶貧政策;實施路徑
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農村貧困問題顯得尤為重要,而黑龍江農村的貧困問題至今尚未完全解決。因此,有必要對農村貧困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找準黑龍江地區農民貧困根源,探索扶貧的思路與方法,打破制約農民脫貧的“瓶頸”,探索一條新的扶貧道路。
1黑龍江省農村貧困的現狀
1.1黑龍江省農村貧困基本概況
黑龍江省共有 65 個縣市,其中有 21 個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包括 14 個國家級貧困縣(延壽、甘南、拜泉、泰來、樺南、撫遠、樺川、湯原、同江、綏濱、饒河、林甸、蘭西、杜蒙)和 9 個省級貧困縣(通河、富裕、龍江、克東、肇源、明水、青岡、孫吳、望奎)。在人數上來說,全省大部分低收入人口基本都生活在貧困縣(市)中,貧困發生率則達到了高達 30%。從地理位置上看,這些貧困縣(市)大都分布在東部低澇易澇區和嫩江、松花江沿岸洪澇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等生產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這些地區自然災害頻繁,對旱澇、早霜、冰雹等災害的抵抗能力差。僅 2004 年,全省受災面積就達 3 790 千公頃,居全國第二,成災面積達 1087千公頃。
1.2貧困縣農村人均純收入水平與結構
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水平排在全省后列。 2003 年人均純收入只有930.1元,略高于882 元的低收入標準,4 個縣(樺南縣、湯原縣、撫遠縣、甘南縣)的人均純收入未達到 6 3 7 元的絕對貧困線。2004 年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1193.4元,當年有3個縣人均純收入低于924 元/ 人的國家低收入標準。
2黑龍江省農村貧困人口產成的原因分析
2.1地理環境視角下的農村貧困原因
不利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引發貧困的主要原因。首先,偏遠的地理位置不利于經濟發展。該省位于中國的東北部邊陲,地處偏遠又缺乏海岸港口,對外貿易只能以陸路運輸為主,伴隨少量內河運輸,相對封閉的交通運輸制約了黑龍江對外貿易的發展。例如撫遠縣既沒有鐵路交通,也沒有等級公路,交通差成為制約該縣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其次黑龍江省地理緯度高,冬天氣候寒冷,冬夏溫差大,作物生長期短。這些特點決定其一年一熟的農業制度和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農業生產結構,導致農民收入來源窄,收入波動大。貧困縣的農民收入嚴重依賴糧食產量、價格和國家政策。
2.2政治因素
黑龍江省作為產糧大省,擔當著共和國糧倉的重擔。但是,由于長期沒有糧食政策的扶持和幫助,黑龍江省的扶貧事業進行的十分遲緩。自建國開始,由于當時經濟和國防對重工業的迫切需求,而我國的工業基礎又十分薄弱,為了促進工業的迅速發展,國家推行了很多大力扶持工業發展的政策,東北作為重工業發展的重要對象,得到了很多的資金投入。但同時黑龍江省的農業發展卻被置之一旁,發展的重點都集中在了軍工、石油、煤炭等工業部門,這便導致了很多農村經濟問題被遺留了下來。
2.3思想觀念和人口素質因素
貧困地區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缺少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人口素質低下,思想意識落后,主體觀念淡薄,沒有自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主動要求進步的觀念,極大限制了自身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這些地區貧困的主要原因不是物質資源的匱乏,而是缺少先進思想所帶來的觀念的轉變,缺少對自我發展、尋求轉變的渴求,缺少利用科學思想對當下資源條件進行發展的主觀能動性。由于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條件限制,在農村貧困家庭中,父母的知識文化水平也極為有限,致使對教育和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視程度不夠,或者即便重視但由于家庭的經濟收入條件也無法維持子女的日常生活學習,這就使得貧困地區的孩子得不到文化知識的學習,導致農村貧困地區的低水平教育和文盲率大大增加,遠高于全國的農村平均水平。
3黑龍江省農村扶貧政策實施效率的對策
3.1加快扶貧政策創新,提高農村的市場競爭力
要加快扶貧政策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開發方式和扶貧思路等方面的創新。在管理體制上,要強化扶貧工作責任,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專門的經費,有一套相應的法律制度來指導和約束這些機構的活動和經費的使用,項目的運行要按期完工,發揮效益,項目資金的使用得到監督。此外,要調整扶貧工作重心,適應新階段貧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點扶貧縣轉向重點扶鎮、扶村、扶戶。在運行機制上,要完善扶貧開發模式,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開發扶貧、市場運作”的扶貧開發模式,著力增強扶貧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貧開發主體,實現各種扶貧資源優化組合,提高扶貧開發效益。
3.2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醫療水平
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農村合作醫療體系,改變目前農村合作醫療薄弱的現狀。城填醫療機構應經常開展下鄉活動,針對農村地區常見病、多發病,進行醫療支農活動,為貧困地區農民提供方便、及時的醫療服務。
3.3加大農村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
農村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有其特定的含義,即通過觀念層面的開發使農民適應社會的轉型,通過潛能的開發使農民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通過技能的開發使農民提高開拓生存空間的能力。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農民接受外來觀念、信息和技能培訓從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的過程。培訓和提高農民的生存技能,是幫助農民勇于離開土地,走進城市,開闊眼界和擺脫貧困最現實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農村貧困的現狀與成因[J]. 遲寶旭,劉家富.? 中國科技信息. 2008(04)
[2]“十三五”期間黑龍江省農村能源發展的幾點思考[J]. 王文,張財.? 現代化農業. 2016(11)
[3]黑龍江省農村經紀人發展對策研究[J]. 卞紀蘭,楊立成.?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5(08)
[4]黑龍江省農村電商發展現狀研究[J]. 張天泰.? 環球市場信息導報. 2016(46)
[5]黑龍江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 孫璐,姚慧.?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0(12)
[6]黑龍江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協會成立[J]. 趙興華.? 中國供銷合作經濟. 2003(06)
[7]關于促進黑龍江省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思考[J]. 張國勝,郭雅杰.? 哈爾濱師專學報. 2000(01)
[8]黑龍江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協會成立[J].? ?廣東供銷. 2003(04)
[9]黑龍江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協會情況簡介[J].? ?廣東供銷. 2003(04)
[10]黑龍江省農村土地流轉的金融支持[J]. 張濤.? 黑龍江科學. 2017(13)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
課題名稱:黑龍江省農村扶貧政策實驗設計分析及反貧困長效機制研究
課題編號: 17GLE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