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罡
摘 要: 信息技術作為當前一門具有創造性的學科,是以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興趣、意識和技能的必修課。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需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及改革,以及高效課堂教學的理論走進,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這種前提下,很多學校都紛紛開展研究。而“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模式下為創設初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高效課堂的高效低耗最優化。
關鍵詞: 信息技術;高效;自主;課堂構建;初中
隨著現代科學與網絡技術的更新發展,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增強學生信息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科,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小組團隊協作意識,已成為初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急需探索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那么如何構建“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平臺上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呢??“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教學結構模式的創設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首選方法:先自主后合作,學教滾動,小步快進、鞏固診斷。從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根據“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的三個抓手:導學案、小組合作、教師駕馭課堂為原點從而構建初中信息技術的高效課堂。
首先,“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把握好課堂駕馭的五層次:
第一層次的駕馭:對學生的駕馭,管住學生的駕馭。課堂上我們必須要先駕馭好我們的學生,然后才能有效而有序的進行我們的課堂教學。駕馭住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做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實際水平以及具體需要等,只有管住并摸清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才能準確的制定學習目標,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搜集相應的教學資源或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進行教學。
第二層次的駕馭:對教材的駕馭,理清教材、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駕馭。教材是教學之本,教師是教材的理解者、參與者,教師備課前首先要認真鉆研課程標準,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教學的重難點等。教師又是教材的開發者、實踐者。只有正確的把握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目標,才能在每一環節上認真設計,實現高效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第三層次的駕馭:導學案的駕馭。“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模式教學過程深入淺出的四化要求:生活化個、身邊化、趣味化、直觀化。導學案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也不是一堂課只用一種教學方法,很多時候我們都要以一種教學方法為主,其它教學方法為輔。至于哪種教學方法為主,哪種教學方法為輔,則要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來確定。而在“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模式則使用導學案“當堂下發,當堂收”引領著學生“先學生后老師、先自主后合作”實行三講中的“形式三講、策略三講”:以練代講——自主學習、以生代講——合作學習、教師精講——教師駕馭。
第四層次的駕馭:課堂進程的駕馭。整個課堂推進思維路線清晰。知識都有自身形成的過程,所以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就不僅僅是簡單的對知識概念的理解,而更多的是應注意在知識的形成和產生過程中去經歷知識、發現知識、理解知識、體驗知識;有了適宜的教學方法,知識才能深入淺出,真正被人理解、掌握,但是不是有了正確的方法就萬無一失了,方法的背后還需要清晰的操作路徑作為支撐方能成功,所以形成邏輯的、系統的方法操作路徑尤為重要。
第五層次的駕馭:恰當的把學、教、練、展、評五個教學環節恰如其分的運用在整個教學環節(過程)中的組織性駕馭。①學→傳統教育,是先教后學,教師講什么,學生學什么的填鴨式教學,這樣就阻礙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和縮小了學生的思維空間。②教→傳統教學法中,教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的獨職,與學生毫無關系。教不再是教師對所有知識點的無休止的宣講,而是“兵教兵”只講解大部分學生無法理解或難于理解的知識點。③練→在此,練非以往狹隘的習題練或師生之間的簡單問答練,而是延伸為生生練、師生練、小組練、大組練、交互式練,讓練習的方式成為網狀式,以達到練習最優化。④展→展,即展示,但它非只是自我展示,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展示的域也有所界定,展示的域如同一個同心圓,由外及內,由大及小,以確保每一名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⑤評→從古至今,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占據十分有利的地位,良好、健全的評價機制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催化劑,例如:加分制、積星制等。
其次,導學案的編寫和使用。信息技術學科的新授課一般發生于微機室。學科特點決定了大部分的時間要交給學生動手操作,而且在授課過程中還要面對學生主觀上不重視、思想上放松、操作時開小差、眼高手低等種種問題。同學們嚴格按照導學案操作,可以極大地減少學習的盲目性。
“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導學案的編寫要求:“一明五符四體現”:“一明”指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有明確適用的學習目標能夠讓學生統籌地安排好學習,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活動就可以有序進行,檢查和總結方可有科學合理的標準和依據。導學案的“五符”:(1)符合知識發展的邏輯遞進關系: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即形成結論→結論的示范性運用→結論的自主性運用→結論的創造性運用。(2)符合能力發展的邏輯遞進關系:知識的形成→知識的理解與熟悉→知識的簡單運用→知識的靈活運用→知識的綜合運用。(3)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近及遠、由遠到近、由表面到本質、由陌生到熟練。(4)符合人的心理發展規律:有利于運用學生非智力因素(5)符合學習規律:① 在知識最近發展區里學習:問題預設和形成、內容安排、例題和習題的選擇切合學生實際;② 便于自學、互學、群學、教師引領著學、教師教著學;③ 便于學生在自評、互評、師評中學;“四體現”:體現學科特點和學段特點;體現目標差異化;體現課型差異化;體現個體差異化。
最后,小組合作。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由原來的滿堂灌和一本書一支筆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改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的模式,而在這樣的和諧課堂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夠增強學生的班級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
除此之外,教師在小組合作自由探究的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師在課前的學案問題設計上必須深思熟慮,精心設計;其次在課堂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做好宏觀調控;最后教師還要根據問題難度的不同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適時地改變學生小組討論的具體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
“高效課堂”是一個注重學生精神成長和情感收獲的教育概念,它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而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工具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些大眾化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新課標下課堂教學永恒的主題,尚有許多理論及實踐層面的問題需要信息技術教師努力不懈的探索,相信只要我們有意識、不斷探索、總結以及思考。
參考文獻
[1]《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性之我見》,齊艷秋,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0年05期.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與實踐》,徐曉東,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3年.
[3]《新課程標準信息技術》2015版.
[4]《駕馭式自主教育》,胡克州,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