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丹 葉劉雨
在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對創業教育效果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該文章基于江蘇某應用型本科院校2,000多份在校生調查問卷數據,對高校創業教育的實施情況和教育效果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有創業課程學習和參與創業實踐活動經歷的大學生,其創業意向更強,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也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是目前高校創業教育依然存在覆蓋面不足等問題,創業教育的效果依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近年來,創業教育越發受到政府和全球高校的重視。一方面,創業教育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業素養,結合專業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創業教育能夠有效激發創業精神和創業基因,在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同時,推進經濟增長。[1]僅在2013-2018年期間,在教育部發布的103個文件中均涉及“創業教育”的相關內容。2015年5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15〕36號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顯著增加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數量。[2]而高校創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引起了創業學界和教育學界學者的普遍重視,并成為了快速發展的研究領域之一。而創業教育究竟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也開始引發學者們關注。
對創業教育效果的研究,逐漸從關注宏觀的影響技術創新、企業成長績效以及帶動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逐漸過渡到微觀的創業意向、自我效能感以及創業能力或創業心智等因素。而在這其中,有關創業教育對創業意向的影響一直是研究熱點。例如徐玉成和王建新基于浙江省600多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三年跟蹤調查數據,發現在接受創業教育后,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和動機有顯著的提高。[3]李明章和代吉林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創業教育可以顯著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和創業能力,而創業課程對于創業意愿的促進作用小于創業實踐活動的作用。[4]而Hsiao等人則指出,傳統上創業教育一直被認為是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向,但他通過對臺灣22所高校大學生的創業行為進行調查,發現創業教育并沒有激勵學生的創業行為。[5]Auken對西班牙的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效果的調查發現,創業培訓確實增強了大學生的創業技能,但卻降低了他們的創業意愿。
學者們在關注創業意向的同時,往往會關注創業教育影響創業意向的中介機制,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或自我效能感理論引入了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感知行為控制以及自我效能感等中介變量來分析創業教育的效果。例如Sun等基于香港200多名工程管理系大學生問卷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創業教育對于創業態度、社會規范、自我效能感和創業意向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7]劉加鳳基于常州市六所高校在校生問卷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創業教育對創業態度和創業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與感知行為控制相關系數不顯著。[8]Solesvik對烏克蘭三所大學的350名經濟管理專業和工程管理專業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參加過創業培訓項目的大學生創業動機更強,并且創業態度和主觀規范感知也更強。[9]
此外,部分研究涉及創業教育對創業能力和創業心智的影響。例如,Neneh的實證研究發現,創業教育提高了學生的創業心智,如創新、動機和風險承擔等素養。[10]而創業教育有助于創業者具備相關知識,以開發特定新產品和提供服務,與顧客打交道,并學習創業中會產生的機會。[11]同時創業教育有益于平衡線性與非線性的思維模式,在運用基于數據和證據的思維模式基礎上,富于創造性的思維能力,[12]提高探索、識別創業機會的能力。[13]針對創業教育與人力資本之間關系研究結果的不一致,Martin等采用元分析研究方法發現創業教育對創業能力確實存在積極影響。[14]
綜上所述,現有關于創業教育的研究,涉及了創業意向、創業自我效能、創業能力和創業心智等,但有關創業教育與創業意向、創業能力及相關變量的關系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而核心變量的測量,是影響實證結果的重要因素。[15]因此,本研究將從課程選修和課外活動參與兩個方面來測量創業教育,以便更深入分析不同類型創業教育經歷的影響。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創業教育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本研究在借鑒現有實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擇創業意向、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等因素來測量創業教育的效果,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業教育及其效果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江蘇某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在校生,該校設有傳媒學院、商學院、外國語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城市與土木工程學院和藝術學院等7個院系,在校生共計1萬余人。學校以人才培養為根本,重視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打造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除了創業教育外,本研究主要借鑒現有成熟量表來進行相關變量的測量。信度分析結果表明,相關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都很高,研究工具的信度都很好(表2-1)。
1.創業教育
本研究將創業教育分為創業課程選修和創業實踐活動參與,通過詢問在校大學生“是否選修過創業類課程”以及“參與過哪些創業活動或實踐經歷”兩個題目來測量其接受創業教育的情況。其中“參與過哪些創業活動或實踐經歷”為多項選擇題,共設置“參加創業講座”“參加創業大賽”“參加創業實踐”“與創業者(企業家)交流”“與創業導師交流”及“參加創業社團”6個選項,最終通過計算在校大學生參與的數量來計算其參加創業活動/實踐的情況。
2.創業意向
采用Chen的量表來測量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具體包括“對自主創業的感興趣程度”“考慮自主創業的頻率”“自主創業的準備程度”“克服創業中遇到困難的努力程度”及“多久后開始自主創業”等5個題目。[16]在問卷調查中使用5點李克特量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倫巴赫α系數為0.93。
3.創業態度
采用陸根書的量表來測量大學生的創業態度,具體包括“對我而言創業的好處多過壞處”等4個題目。[17]在問卷調查中使用5點李克特量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倫巴赫α系數為0.92。
4.主觀規范感知
采用陸根書的量表來測量大學生的主觀規范感知,具體包括“我的家庭支持我創業”等4個題目。[18]在問卷調查中使用5點李克特量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倫巴赫α系數為0.90。
5.自我效能感
采用De Noble等的包括六個維度23個題目的量表,具體維度包括開發新產品和發現市場機會(7個題目)、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4個題目)、建立和維護投資關系(3個題目)、界定核心目標和使命(3個題目)、應對不確定性(3個題目)和開發關鍵的人力資源(3個題目)。[19]在問卷調查中使用5點李克特量表,本研究中該量表六個維度的克倫巴赫α系數均在0.80以上。
6.成就動機
通過借鑒余安邦和楊國樞的量表,將成就動機分為內部成就動機和外部成就動機兩個維度,每個維度均包含5個題目。[20]在問卷調查中使用5點李克特量表,在本研究中內部成績動機和外部成就動機的克倫巴赫α系數分別為0.87和079。
表2-1 各量表的信度分析結果
續表
本研究采用在線問卷調查的方式,由被調查高校各院系的學生工作人員進行調查問卷鏈接或二維碼的推送。共收回問卷2,309份,經過數據清洗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2,099份,占調查高校在校生的近20%,問卷有效率為90.9%。調查樣本分布情況如表2-2所示。
表2-2 有效調查樣本的分布情況
本研究主要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相關系數分析等方法,來分析高校創業教育的現狀和實施效果。
由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可知,創業課程選修的均值僅為0.14,即只有14%的學生修過創業類課程,說明該校提供的創業類課程選修機會不足。創業實踐/活動的均值為1.10,即在6項創業實踐/活動中,該校大部分學生只參加過一項,學生參加相關實踐/活動的機會太少。
同時,用來評價創業教育效果的指標中有4個指標的均值均接近于3(5點量表的期望均值為2.5),說明該校學生的創業意向不強,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和自我效能感一般。只有學生的成就動機相對而言最高,達到3.45(表3-1)。
表3-1 各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由于創業類課程選修為0/1變量,所以本研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來分析創業類課程選修對于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上的影響。
由分析結果可知,選修過創業類課程學生的創業意向均值為3.36,而未選修過創業類課程的創業意向均值僅為2.97,兩者之間的差異通過了統計建議(p<0.001),即選修過創業類課程的學生的創業意愿顯著高于未選修過創業類課程的學生。與此類似的是,選修過創業類課程學生的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都顯著高于未選修創業類課程的學生(p<0.001),說明學習過創業課程之后,大學生的創業態度、感知的主觀規范、自我效能感和內外部成就動機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總體而言,創業課程學習的效果比較顯著。
雖然選修過創業課程的學生的各項指標均顯著高于沒有選修過的學生,但是選修過創業類課程的學生的創業意向、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各項指標的均值在3.24-3.61分之間。這說明在學習過創業課程后,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等依舊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表3-2)。
表3-2 是否選修創業課程對各變量的方差分析結果
本研究采用相關系數來分析創業實踐/活動對于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上的影響。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創業實踐/活動與創業意向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1),說明學生參與的創業實踐教育活動越多,其創業意向也越強。與此類似的是,創業實踐/活動與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都在1%的水平上呈顯著的正相關,說明通過參與創業教育相關活動,學生對于創業的態度、主觀規范感知、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內外部成就動機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此外,學生的創業意向與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都在1%的水平上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3-3)。
表3-3 創業實踐/活動與各變量的相關系數表
首先,高校創業教育的覆蓋率有待提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選修過創業類課程的大學生只占14%。平均而言,大學生只參加過一項創業課外活動。總體而言,高校在校生選修創業類課程和參與創業課外活動的機會很少,這與教育部有關創業教育的相關規定存在較大差距,如開設創新創業必修課。
其次,創業教育具有明顯的效果。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相關系數分析的結果表明,選修過創業類課程或參加過創業課外活動的大學生,其創業意向、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創業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都顯著高于沒有相關經歷的學生。
最后,創業教育效果有待于進一步改善。雖然選修創業類課程和參與創業課外活動,能夠顯著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及相關指標,但是就絕對數值而言,具備這些創業教育經歷的大學生在相關指標上的表現依然存在較大的潛在提升空間。
首先,高校應進一步提高對創業教育的重視,加大各類資源的投入。無論是從目前高校創業教育的覆蓋率來看,還是從大學生目前的創業意向和創業素養來看,高校亟待建立健全的創業教育體系。同時,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學習創業類課程還是參與創業課外活動,都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創業意向、創業自我效能感和相關創業素養。因此,高校應當持續重視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縮小與教育部相關規定要求的差距,不斷提升創業人才培養的效果。
其次,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應當重視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多樣性。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課程學習還是參與課外活動,都有顯著地提升大學生創業意向和創業素養的效果。而往往不同類型的創業教育形式,其側重點和具體效果會存在差異,因此只有提供豐富多樣的創業教育形式,才能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創業素養。
最后,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要關注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和協同性。關于創業教育效果的認知和評判,社會公眾和學術界往往過于關注在校生和畢業生的創業率或創業意向。而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路徑和生涯規劃存在多種可能性,因此創業教育體系的設計不能過于拘泥于創業率或創業意向,而應當考慮其創業素養或職業素養。調查結果也顯示,創業自我效能及其他創業素養均與大學生的創業意向顯著正相關,注重創業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及其內在的協同性,才能更好地培養適應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
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一是對于創業教育效果及其內在作用機制的研究,如何更好地測度創業教育的效果,在創業教育效果生成的過程中受到哪些要素的影響,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二是對于創業教育的測量方法的探索,如何從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等方面更準確的反應創業教育的特征,結合創業教育效果的研究,將有利于高校完善改進其創業教育體系。三是完善研究設計,如怎樣控制可能的內生性問題,如創業意向與創業課程選修、創業課程活動參與之間潛在的互為因果關系;如何提高實證分析結果的外部效度或可推廣性,這就需要收集來自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樣本。
注釋:
[1]崔軍, 孫俊華.高校創業教育影響大學生創業心智的中介機制研究——基于創業情感的視角[J].高校教育管理, 2019, 13(4): 108-116,124.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EB/OL].http:// 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9-9-12.
[3]徐玉成, 王建新.創業教育對高職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研究——基于浙江省634個高職大學生樣本的實證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8, (25): 76-82.
[4]李明章, 代吉林.我國大學創業教育效果評價——基于創業意向及創業勝任力的實證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1, (5): 79-85.
[5]Hsiao H.C., Chen, S.C., Chang, J.C., et.al.Th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s for Starting a Store[J].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 2012, 4(11): 76-83.
[6]Auken H.V.Influence of a Culture-based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on Student Interest in Business Ownership[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9(9): 261-272.
[7]Sun, H., Lo, C., Liang, B.and Wong, Y.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Hong Kong[J].Management Decision, 2017, 55(7): 1371-1393.
[8]Solesvik, M.Z.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s and Intentions: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Education Major[J].Education + Training, 2013, 55(3):253-271.
[9]劉加鳳.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分析[J].高教探索, 2017, (5): 117-122.
[10]Neneh N.B.An Exploratory Study On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in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SME) Sector: A South African Perspective On Foster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SME) Success[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2, 6(9): 3364-3372.
[11]Marvel M.R.Human Capital and Search-Based Discovery: A Study of High-Tech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3, 37(2): 403-419.
[12]Groves K, Vance C, Choi D.Examining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An Occupational Analysis of Balanced Linear and Nonlinear Think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Succes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49(3): 438-466.
[13]Volery T, MüLler S, Oser F, et al.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Human Capital at Upper-Secondary Level[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3, 51(3): 429-446.
[14][15]Martin B C, Mcnally J J, Kay M J, et al.Examining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Entrepreneurship: A Meta-Analysi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utcom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2): 211-224.
[16]Chen G C, Greene P G, Crick, 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 295-317.
[17][18]陸根書, 彭正霞, 康卉.大學生創業意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西安市九所高校大學生的調查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33(4): 104-113.
[19]De Noble, A., Jung, D., Ehrlich, S.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trepreneurial Action[C].In Reynolds, R.D., Bygrave, W.D., Manigart.S., et al.(Eds.).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M].Waltham, M A: P & R Publication Inc, 1999, 73-78.
[20]余安邦, 楊國樞.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 概念分析與實證研究[J].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87,(64): 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