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
【摘 要】教育部頒發和修訂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不同性質的學習內容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領域,是對體育教學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標準和遠規劃,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發展的定義。
【關鍵詞】新教改下;小學體育;教學理念
1.體育教材
隨著新課程改革理論的不斷深入發展,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選擇合理的體育教材,才能增強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
1.1注重科學性
在選擇教材時要注意可供教學利用的時空條件,充分利用場地和現有的體育器材、鍛煉設施和師資力量。
注重與學生年齡階段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及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發展的具體現狀和要求。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能夠逐漸理解體育鍛煉的社會意義,把當前的學習、鍛煉和將來的工作、生活與發展聯系起來,參與體育鍛煉的自覺性逐步提高,希望自己在體育鍛煉上有所長進、有所發展、有所成功。
男生更喜歡力量型的體育活動,如籃球、跳高、投擲、足球等;女生則喜歡姿勢優美的體育活動,如健美體操、跳高跳遠、跳繩武術、乒乓球、羽毛球等。
教材的選擇與安排應注意自身的系統問題,既要注重某項運動與教材的連貫性,也應注意該項運動與教材的適應性,應處理好不同對象的教學要求和學習標準,使選擇的各項運動項目教材在時間、層次、范圍、規則的安排上科學、合理。
其次,在選擇體育教學教材時應注重知識性。體育教育教學一定要以基礎教育為主,也就是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和基本技術,它能夠體現體育教育教學的任務,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學校體育教學設備現狀,教育和引導學生加強基礎知識學習,正確選擇鍛煉方法和鍛煉項目,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
1.2注重實用性
所選教材應與學生的專業特長相適應,對不同培養專業、不同愛好、不同培養計劃的學生,可采取單向突破的方法進行學習與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熱愛體育、學習知識、加強鍛煉的實用價值,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1.3注重趣味性
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興趣。教師應巧妙開展趣味性的體育教學活動,開展積極有效的比賽活動,以賽代教、提高技能水平,豐富學生的業余和專業體育生活。
2.體育心理
通過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新課程改革理論,抓住學生熱愛體育專業的心理特點,就能鑄就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正常的體育課無法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需要,很多愛好體育的學生會在課外加強鍛煉,增加活動量,如長跑、跳高、跳繩和打兵乓球、羽毛球、籃球等,體育教師應及時予以鼓勵、贊揚和指導,肯定其積極鍛煉的主動性、興趣性和專業性。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具有上進心、興趣心和好勝心,體育教師應把握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鼓勵的方式采取當眾表揚為宜,這樣能夠調動更多的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充分激發群體喜愛體育鍛煉,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強烈的自尊心能促使學生積極上進、積極進取和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當有些學生不能積極參與時,體育教師不可當面點名,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適得其反。
重視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好奇心與模仿心理。體育教師要運用直觀的教學工具、精煉的解說語言、準確的示范動作指導學生,講解各種體育運動項目的要領、實質與核心以及動作、方法和神態,讓學生在看“熱鬧”的過程中看出“門道”,由模仿“升華”為“學習”,由“強迫”轉變為“偷學”,這也是體育教學指導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防止學生對體育課程、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產生逆反心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時會遇到這種情況:部分學生會因不能適應某些動作而害羞。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教師應給予解說,也可以要求學生下課后“私自”鍛煉,或指定體育委員(相互要好的學生)給予指導,不要強迫,以免引起學生不滿而與老師發生沖突。
3.體育特長
體育教師對學生體育鍛煉的要求要高于學生原有的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給學生發展的動力和努力的空間。
3.1創新模式,培養習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新課程改革理論的指導,注重發揮個性、創意教學,強化學生鍛煉個人特長的自覺性、積極性和目的性。根據新課程改革理論的指導,現階段初中學生體育鍛煉的模式采取的是課堂教學與實踐指導相結合。課堂教學主要是打破傳統觀念上的教學模式,以往的體育課是在上課時由體育委員把體育器材領出來分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自由活動,導致學生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不良習慣,起不到培養和刻意培養的目的和作用,新的體育教學模式則有效改善了此局面。
3.2發揮特長,全面發展
體育教師可指定有體育特長的學生為“小老師”,由其分別指導某項體育活動技能較差的學生學習,以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素質教育注重個人特長,體育教育教學具有實踐性、目的性和科學性,由于學生愛好、身體、文化和思想等素質不盡相同,掌握各種體育運動項目的能力也不相同,再加上興趣、愿望和重視程度的差異,因此,體育教師應打破常規、單向重視、獨立培養,彰顯個性優越性,使各項體育運動項目中均有特別技能者脫穎而出。
3.3制定計劃,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與“全面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是實現新課程改革理論指導下體育課程順利發展的捷徑。體育教師當對自己所教學生的情況全面掌握,詳細記錄,為制定詳細、實用、合理的體育培養計劃收集好第一手資料,把體育技能過硬的學生歸類、把對不同體育項目愛好的學生歸類、把對體育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歸類,做到心中有數,這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全面提高、共同發展。一個班級的學生是各種思想、文化和身體三方面素質指標各不相同的個體組成的集體,培養難度較大,因此,需要一線教師傾心觀察、“刻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