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鵬
【摘要】本文針對職校口語交際教學的特點,結合教學實踐,總結教學經驗,提出了基于“生活化”為策略的職校口語交際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職校 口語交際 教學 生活化 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32-02
一、為什么要“生活化”?
口語交際能力是以聽說能力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內的一種綜合能力。口語交際教學是指以口頭語言為載體而進行的交際雙方或多方互動的信息交流活動。口語交際教學“生活化”,就是教學內容要來源于學習和生活實踐,并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有話可說,在實踐中感受口語交際技能的價值。這也符合口語交際用于工作中溝通和交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實用性,也體現了口語交際教學的真正價值。
二、怎么“生活化”?
職校開展口語交際課的核心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根據學習、生活和職業工作的目的和情景進行恰當的表達和交流。職校口語交際教學“生活化”,就是在口語交際教學理論和實踐之間,緊密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專業,創設與之貼近的具體交際情境,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表達、交流能力,有的放矢地進行訓練。因為只有緊貼生活實踐的需要,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需要,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學習、體驗、總結,從而熟練“交際”。
筆者根據教學經驗,總結出中職校口語交際教學“生活化”模式的框架,如下圖。
三、“生活化”實施策略
(一)情境創設策略
1.緊密結合專業特色。引導學生在多渠道的與專業學習相關的口語交際的實踐訓練中,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筆者根據學校專業實際,讓會展專業的學生能根據給定情境,嘗試著做一名合格的講解員和接待員。讓旅游服務專業的學生能根據給定情境,嘗試著做一名合格的導游和酒店服務員。讓汽車營銷專業的學生能根據給定情境,嘗試著做一名合格的汽車銷售員等。
2.緊密結合校園生活。有效借助校園文化生活的平臺,如社團、班級和專業活動等,與各相關部門協作,為學生創設口語交際“生活化”實踐演練的機會。
3.廣泛聯系社會生活。筆者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給學生創設更廣闊的口語交際教學聯系社會生活的實踐平臺,打通學生口語交際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通道。
(二)教學引導策略
1.思維訓練。在口語交際過程中,圍繞創設的“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進行交際練習時,可從訓練思維模式入手。一是現象或問題概述,即為什么說(理由、目的、意義等),二是現象或問題分析,即說什么(交際的任務等),三是從現象或問題到本質或解決方法,即思考到了什么或如何解決(即感悟、解決方式等)。這也是被廣泛運用的“三段式思維法”。[1]
2.師生一起“交際”。陶行知先生說:“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2]在師生“一起交際”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示范。
3.重視平時積累。教師要培養學生平時注重積累相關知識。可利用課前五分鐘時間,進行語言積累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準備好相關內容,在課前五分鐘走上講臺進行展示,其他組學生進行評價。如歇后語串連、立志名言警句背誦、網絡流行語點評等。
(三)教材編寫策略
根據學校特色和專業設置情況,編寫“口語交際專題訓練”的校本教材。筆者就結合學校的專業設置特色、學生口語交際和普通話測試水平的實際情況,本著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普通話水平的宗旨,以實踐為主線,以職業技能比賽和鑒定為參照,強化口語交際的技能訓練,落實“4+5”的校本課程理念,編寫了符合學校特色的《妙語亦生“花”——口語交際訓練與指導》(包括上海話的學習)的校本教材(參加了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第三屆校本教材展示交流評比活動)。
(四)活動組織策略
中職校應用文“生活化”教學的活動組織策略,可根據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學校大型實踐活動,進行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探討。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屆學生實習前都要進行面試招聘的活動,筆者抓住學生想在招聘會上嶄露頭角的心理,舉行班級模擬招聘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求職應聘能力,還切實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和交際的能力。筆者還借助與學校校合作的100多個企業的豐富資源,給學生開創口語交際更為廣闊的“生活化”實踐平臺。
(五)評價方式策略
口語交際教學“生活化”模式的評價策略,主要是評價方式的策略。
1.明確評價標準。在評價過程中可以從交際內容、交際姿態、交際時的語音、語速、語調、交際時雙方互動情況等方面進行。
2.重過程性評價。不單以考試的結果性評價為主,制定出平時成績考核方案,細化考核內容。
3.評價方式多樣化。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小組互評。
4.評價方法多樣化。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逐步建立學生的發展性評價體系。
基于“生活化”為策略的職校口語交際教學模式,不僅縮短了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的差距,也增強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施逸豐.應用寫作的思維特點及教學方法漫談[J].才智,2013,(22).
[2]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