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常冠軍 任先艷
【摘要】《有機化學》課程是大類培養模式下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乏味、困難。因此,本文針對有機化學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機制)進行了改革探索,旨在為“提高《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供相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有機化學 教學改革 大類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O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37-01
在現代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量及其轉化速度迅猛增長,人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便捷地獲取知識。在這種形勢下,“教師講,學生聽”的機械性灌輸知識的模式已跟不上時代腳步,不能幫助新時期的學生將知識升華為智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1]。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高速發展需要的是實用型、技術型、復合型人才,而這種人才應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及高度綜合化的知識體系。大類培養旨在培養“知識面寬、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并對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進行一次根本性改變,然而,大類培養絕非相近專業的簡單疊加,其涉及教育資源重整、課程管理及評價體系再構建、教學方法與手段變革等一系列問題[2]。
有機化學是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隨著有機化學新理論、新機制、新方法的發展,有機化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也日益緊密,對很多專業的學習都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因其知識點多、理論性強、信息量大和內容抽象等特點,導致學生對有機化學不感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課程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因此,對《有機化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和探索,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提升大學生專業素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3]。
1.優化教學內容
《有機化學》課程涉及的教學章節較多,知識點龐雜,內容繁多,不同專業對有機化學知識需求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結合不同專業的培養要求,優化和精選教學內容,以期讓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相應的有機化學知識。比如,有選擇性地省略教材中陳舊繁冗的內容,而將重點放在學生較難掌握和理解的各種有機反應類型、反應機理等內容上。同時,在教學中重視對基礎有機化學知識如有機反應中間體、過渡態、有機反應及歷程、合成路線設計等內容的歸納和總結,以便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此外,考慮到有機化學與許多非化學化工專業存在著學科交叉和滲透,講授內容應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相結合。例如,針對食品專業學生,應增強食品安全教育,如包裝材料(聚丙烯、聚氯乙烯)對食品造成的污染、羰基化合物的濫用(吊白塊、反式脂肪酸、增塑劑)、含氮化合物的濫用(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針對材料專業學生,可引入一些較新的前沿材料加以說明,如“21世紀的神奇材料”石墨烯,它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薄、最強、導熱性最好且擁有強大柔韌性的納米材料;針對環境專業學生,在教學中貫穿綠色化學理念,重點介紹防污減排的方法,包括有機合成路線的合理設計、副產品利用、催化劑循環再生等。通過對這些教學內容的整合優化,學生在學習時不僅感到輕松有趣,還能了解到有機化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而開闊眼界。
2.變革教學手段
目前,課堂講授是我國高等院校教學的基本形式,由于傳統的“注入式”教學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普遍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即課前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并對學習任務進行思考,自己提出問題并通過查閱資料解決;課堂上采取提問和分組討論的方式檢查和鞏固學習效果;課后布置相關具有一定難度的習題,并指定適當的參考書供學生查閱,由此鞏固、深化和擴展知識,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這種“啟發式”教學方式的實施不僅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介紹具體做法。
在教學中增加“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節,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小專題研討,讓學生組建學習研究小組,對研討內容進行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相互討論及查閱資料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并走上講臺進行陳述。如在講授羥醛縮合反應時,鼓勵學生思考設計有機中間體季戊四醇的制備工藝路線等。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節的實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使學習效果得到很大的改善。
此外,由于有機化學是門實驗學科,我們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我們以研究課題為載體,組建實驗研究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以開放實驗室方式組織學生在實驗室完成科技創新實驗研究課題。例如,設計小分子對二乙烯基苯的合成路線并實現其合成。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設計反應路線包括自由基鹵代反應及wittig成烯反應,并在實驗室完成所設計的合成路線,最終成功制備出目標化合物對二乙烯基苯。這種學習方式會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培養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
3.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
在教學過程中,考試是重要的環節。我們希望能改進“一考定終身”的考核體系,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這樣既有利于規范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行為,又可以保證教學工作順利進行,提高教學質量。為了避免學生“平時學習不認真,考前突擊就能過關”的現象發生,采用“結構評分”即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綜合成績達60分為通過,不及格者按照學籍管理規定進行重修和補考。同時,為了促使學生注重平時的學習過程,對平時成績注重考察學生課堂出勤、課堂練習、課堂問答和課后作業等內容。此外,還可開展“專題研討”進行課堂討論,根據學生的課堂講解表現進行綜合評定。在考試方面注重題型的多樣化和靈活性,不斷完善試卷內容,力求保證考試的客觀、準確和公正,確保考試結果既能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又可以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情況。考試結束后,對每一次考試進行試卷分析和總結,了解學生的學習對各個知識點及其重難點的掌握情況,從而為今后的課程教改工作提供重要依據。這種與多元化教學方式相適應的考核辦法可以在教、學、考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平時學習中對知識的掌握與積累,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教學理念,重視學生自學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影響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效果的因素很多,必須做好教學工作中每一個環節的編排和設計,才能最大程度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工作順利進行,并在不斷的實踐、反思和總結過程中,找到更好的方法來完善《有機化學》課程教學過程,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云海,武丹丹,李峰.影響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因素研究與對策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2006,(5):163-168.
[2]黎亞平,李磊.淺論高校“大類培養”模式實踐及面臨的問題[J]. 文教資料,2011,(8):175-178.
[3]陳淑偉,王俊儒.農林院校應用化學專業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4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