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班級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教學效率的高低,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領頭人,在班級管理,教育發展以及學生健康成長等多個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響著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因此,班主任在盡心盡力教育并培養學生的同時,還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為人師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本文簡單分析了當前班級管理的困難,并就此提出了對應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 管理 困難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85-01
一、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困難。
1.學生的思想工作難做
當前社會發展迅速,網絡技術發展,相比較于過去來說,孩子們變得早熟,再加上他們本身年齡尚小,自律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滋生一些惡習,而且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更注重知識的傳授,卻不講熱愛集體、熱愛勞動,缺乏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如很多一部分學生,組織紀律觀念差,經常遲到、曠課、抽煙、上網成癮、早戀等。有的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打瞌睡,作業不做,學習成績差得不能再差。盡管學校規章制度十分嚴明,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屢禁屢犯。
2.學生厭學情緒嚴重
目前,有大量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厭學情緒十分嚴重,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這一小部分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進入初中,幾乎不能用分數來衡量,學習成績好也罷,差也罷,全部錄取初中學習。進入中學,課程增加,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隨之增加。這一部分學生由于日常不重視學習,到了初二、初三就跟不上好一點的同學,逐漸掉隊,漸漸地就產生厭學的情緒,有了這種毛病,班主任做思想工作,一般是聽不進去的。
3.“頑皮”學生教育管理困難
教育本身不是萬能的。無論哪一所學校哪一個班級,都有違反紀律的學生。班主任對這種違反紀律的學生的教育和處理是非常頭疼的事情。雖然班主任對這些學生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但有的仍屢教不改。
二、班主任管理應對問題的策略。
1.深入了解學生動態,掌握學生反饋信息
了解學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級工作的前提。了解學生就是獲取學生學習、生活、道理、政治、情感、意志、信念等狀況,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能深入到學生中去,經常到學生中走一走,看一看,談一談,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至誠的心去接近、關心、體貼學生。從中掌握、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平時要仔細觀察,注意調查研究,善于體察學生的情緒,接受學生反饋的各種信息,做到教有對象,育有目標。
2.具備沉穩氣質,注重克己冷靜
班主任思想上要高度重視,行動上要親自過問,具備沉穩氣度,快速了解發生事情的經過。要允許學生有“偶然的錯誤”發生和存在,在處理過程中善于從不良事件中找出學生的閃光點,善于幫助學生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把批評教育的責任擔當起來,處理問題要冷靜,教育中遇到困難時,可以向學校領導匯報,取得幫助和指導,不要把學生直接推向學校主管部門,造成學生心理上的過大壓力,往往使教育表現得蒼白無力,限于困境,甚至產生負面效果。
3.批評時貫穿“愛”,教育時體現“情”
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表揚往往少于批評,在批評中一定要出言謹慎,要把“恨”鐵不成鋼轉化為“愛”鐵能成鋼。貫穿“愛”字,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在批評教育后,通過了解,學生反映能接受老師的批評,但希望老師也肯定他們的優點,不要挫傷他們的自尊心。
4.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杜絕偏“愛”現象
要正確認識“差生”不差和差生心理上的波動變化。經過了解得知雖然差生在某些方面表現不好,放縱粗野,但是心理上都是自卑的,他們對于自己所犯錯誤常常表現得滿不在乎,但心理上經常忐忑不安,往往后悔。這就是說,班主任在轉化工作中正確引導,使他們轉變過來。偏見與偏愛是教育工作者的大忌。因此在表揚與鼓勵時切忌偏見和偏愛,使學生在愉快中得到教育的目的。
5.用良好的形象感染學生
班主任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我們時刻注意自身對學生的影響,處處做到以身作則。平時我在班級經常強調:“要講衛生,不能隨便亂扔垃圾?!庇幸惶?,我看見教室的地面上有垃圾,就隨手撿起扔到垃圾桶里。我的動作被學生看見了,他們也都開始檢查自己的周圍是否有垃圾,并有同學在周記中寫道:“老師都能彎下腰去撿一片小小的垃圾,我們更應該按照他的要求去做?!笔潞?,班級衛生明顯有了好轉。
班主任工作應以育人為本,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以成人教育為目標,以成才教育為中心,以個性發展為特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觀念的更新是改革的靈魂,我深深地感到,當今的教育絕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也絕不能再充當傳授知識的機器。我們要教學生“學會認知”,培養學生受益終身的能力與素質。
參考文獻:
[1]袁玉建.淺談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新課程研究,2015
[2]王曉峰.初中歷史教學如何有效達成教學目標[J].學周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