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鴻
【摘要】《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認識本土文化是學生學習藝術、認識藝術的基礎,是他們走向世界的起點。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本土文化,從他們的周圍環境開始,挖掘生活的美,鄉土文化的美。”
【關鍵詞】本土文化 課前參與 動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218-01
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于變化和絢麗多彩,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它源遠流長地孕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是中華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是史前的“中國畫”,是我們甘肅貢獻給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文化寶庫的一大瑰寶。下面結合我校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小學美術課中融合馬家窯彩陶的一些策略:
一、做好學生課前參與,鼓勵課外調查實踐活動
積極做好學生的課前參與,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寫生、資料自主收集等活動,這是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課前參與形式。
第一、組織學生利用周末去甘肅省博物館參觀馬家窯彩陶。了解馬家窯彩陶的發展歷史、類型、特點、價值等。
第二、現場指導寫生。馬家窯文化,產生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它的圖案之多樣,題材之豐富,花紋之精美,構思之靈妙,是史前任何一種遠古文化所不可比擬的,它豐富多姿的圖案構成了典麗、古樸、大器、渾厚的藝術風格,它神奇的動物圖紋,恢宏的歌舞,對比的幾何形狀,強烈的動感姿態,深深吸引著孩子們,指導學生通過現場觀察、比較、寫生等活動,進一步了解馬家窯彩陶的造型和紋飾之美。
第三、拍照片,整理圖片資料,先小組討論研究交流,再小組匯報。按照馬家窯文化的發展歷史,分別對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的器形特點、圖案、色彩、文化價值等方面做資料整理。
二、注重美術課堂中研討
通過前期的參觀、寫生、討論,匯報,我們找出學生的興趣點和疑惑,在美術課中進行研討,通過討論欣賞、繪畫表現的形式進行,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內容進行教學。1.馬家窯彩陶的分類;2.馬家窯彩陶的外形美;3.馬家窯彩陶的紋樣美。
石嶺下類型:距今約6000年—5300年左右,是馬家窯文化的初期階段。因首次在甘肅武山石嶺下遺址發現而命名。陶質以橙黃色陶為多,橙紅色陶只占少數,器形以喇叭口圓腹平底罐和平底瓶為主要特色。多用黑色繪制花紋,也有用少量白色的。
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300年—4650年左右。主要有水波紋、大漩渦紋、同心圓紋等,色彩以黑彩為主,用線工整,器形最大直徑多在肩部,器形豐富,色彩工整絢麗。
半山類型:距今約4650年—4350年左右。其紋飾色彩有黑紅兩彩,并伴有鋸齒紋。器形豐富,以彩陶壺和彩陶罐為主要器形,壺、罐最大直徑落在腰部。紋飾有漩渦紋、四圈紋、同心圓紋、方塊紋、折線紋等。
三、動手實踐,創作表現
(一)紋樣設計。在三年級學段,教學以欣賞了解馬家窯彩陶和學習借鑒馬家窯彩陶的簡單有趣的紋樣為主。先欣賞了解馬家窯彩陶,臨摹學習簡單紋樣,再組合紋樣,最后引導學生創造簡單的新紋樣裝飾在各種形狀的紙陶罐上。
(二)設計紋樣,廢物裝飾。在四年級學段,以重新組合和運用馬家窯紋樣、設計新紋樣為主,并且在瓶子、紙盤、紙箱、塑料盒、石頭等廢舊物品上運用新紋樣,變廢為寶,美化生活,學生們充滿熱情地去探索和表現,體驗到了成功造型的樂趣,增強了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陶藝制作。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知識,在五六年級學段,我們主要進行馬家窯彩陶的工藝制作學習,每個月開展一次陶藝課。工藝大致可以分為泥土加工、陶胚成型、器物裝飾、入窯燒制四個步驟。學陶藝是手、眼、腦協調互動的過程,兒童的智力發展起源于動作,而學陶藝的過程不僅可以開發兒童的智力,還可以發展他們的感知力、觀察力和創造力,提高兒童的動手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主要學習泥條盤制的方法,它應該說是陶藝成型的技法之中最為方便、造型表現力最強的技法之一,它幾乎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圓形、方形、異形乃至雕塑等等。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十分喜歡用泥條盤制法制作陶藝,一方面是由于泥條可以自由地彎曲與變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較復雜的、不太規整的、較隨意的陶塑,另一方面是他們更傾向于保留泥條在盤筑時留下來的手工痕跡和一道道盤旋的紋理——當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跡。
總之,通過在小學美術中充分利用甘肅傳統民間藝術資源,合理引入馬家窯彩陶藝術充實到現有的美術課程,并通過根據學生的年齡以及興趣點,有步驟、有計劃的研究和實施有效而多樣的美術教學,傳承和弘揚了馬家窯彩陶文化,感悟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使學生更加珍視民族藝術文化瑰寶。
參考文獻:
[1]《馬家窯文化彩陶瑰寶新賞》.文物出版社.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