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華
【摘 要】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聲樂是最容易被人們理解、接受的藝術表現形式。合唱作為聲樂的一種形式,是中學音樂課內與課外活動的重要內容。中學合唱教學是一種集體性很強的聲樂藝術,是音樂教育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利用高雅的音樂藝術表演形式不僅能表達思想感情,豐富精神生活,還能陶冶審美情趣,它更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是美育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中學合唱社團;合唱;音樂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152-01
中學音樂核心素養表現為三大方面,一是審美感知,二是對音樂的藝術表現力,三是文化理解。而唱歌教學是學生進行實踐,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合唱教學又是唱歌教學的高級階段,是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教學內容和學習音樂的重要形式,也是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種有明確目標的藝術形式,需要無數顆心靈的默契配合才能向完美的音樂天地靠近,合唱的藝術魅力,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人的心靈結合的巨大魔力,并意識到個人只有超越自我,融入集體,才真正有意義,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那么我們如何在音樂教學中進行合唱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驗及認識。
一、根據學生的興趣做好基礎音樂的學習
識譜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和關鍵,這也是中學音樂學習的重點之一。僅憑每周一節的音樂課無法實現,而每周二次的社團活動時間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時間,有了充足的時間才能打好這一基礎,教師才能有效的開展之后的教學工作。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當中,學生們往往都會覺得十分枯燥乏味,難以對識譜產生興趣。根據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一些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展教學。比如:在學習單音的時候,給每一個單音賦予一個學生們喜愛的卡通形象等有趣的方式,并且,可以通過唱來找音符,以加深學生們對于單音的印象。在平時教唱的時候,選擇一些規整簡單的歌曲帶唱旋律。對于其中一些比較簡單的節奏,可以試著讓學生們認識認識每一句末尾的長音,或者是句子中節奏較長比較有代表性的單音,然后通過師生接龍的方式練習,這樣可以使得教師更便于指導學生的學習,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進入到七年級之后,其思維能力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這時教師可以適當的提升對學生的要求。由原來的唱單音轉變為唱一小節或者一個短小的樂句等等,循序漸進的開展教學工作。反復引導學生學習音樂,培養好學生的讀譜能力,為以后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豐富教學方式,激發初中生的合唱興趣
教師應該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對合唱的興趣,使學生愿意學習合唱知識,參與合唱社團活動。學校一般都設有廣播站,主要目的是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利用課下時間為學生播放一些歌曲,緩解緊張的情緒;播放一些新聞,來拓寬學生的眼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音樂教師也可以選擇一些合唱曲目,利用課間時間或者中午、下午的放學時間進行循環播放。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對合唱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強化學生的合唱意識。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和學校范圍內舉辦一些合唱比賽,在比賽的激勵下,學生會更加努力地練習合唱。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欣賞作業,讓學生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合唱曲目,利用休息時間來欣賞這些曲目,研究之后,在班級范圍內與同學展開交流,分享自己的欣賞感受。
三、關注技能、技巧訓練,準確演唱歌曲
1.演唱姿勢。
良好的演唱姿勢是唱好歌曲的第一步,初中生在音樂課堂上不再像小學生一樣端正地坐在座位上,特別是音樂教室的座位更是給他們提供了擺出各種姿勢的條件,像蹺二郎腿、挺肚子、駝背等許多不良坐姿都會常常出現,對于這些錯誤的坐姿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在長期的教學中反復強調、及時糾正,讓正確的動作要領深入學生內心,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最終養成良好的歌唱狀態。
2.聲部協調。
學生演唱過程中音量不均衡、低聲部旋律演唱不準確都是影響聲部協調的主要因素。首先,初中生在唱合唱時,他們往往還是一種獨唱的狀態,完全跟著自己的感覺和情緒演唱,忽略了其他聲部的存在,爭先恐后比音量,生怕自己聲音不夠響亮、被另外聲部帶走調而讓個人的聲音“冒”出來,這樣就破壞了合唱的整體效果,結果就是聲部之間混亂、不清晰。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求學生盡量控制音量用假聲演唱,讓學生保持準確的歌唱狀態,反復練聲掌握對氣息的把握,咬字吐字,以及歌曲情感的把握,特別是在聲音本質條件差異很大的情況下,不但可以緩解聲部間的混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統一音色。初中音樂教材上的合唱大多是二聲部合唱,高聲部的旋律性強,學生印象深,相對容易掌握,而低聲部往往不那么流暢順口,演唱存在更大的難度,所以在學唱合唱作品時可以先練低聲部,再練高聲部,讓學生在強化低聲部訓練的同時主觀上更為重視低聲部的學習,同時可以通過分析作品的旋律特點找出難點處加強練習。
3.音樂要素。
音準、速度、奏等都是音樂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初中音樂課堂上我們不能用專業合唱團的標準去要求我們的學生,而是要體現出因材施教,在學生所能接受的范圍內提出要求。例如,在音準方面,每個人的音樂天賦天生就存在差異,初中生普遍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因此演唱中有太多可能導致音準出現問題的原因,那么作為教師,在常規教學中,可以用柯達伊的手勢引導學生唱音階,讓學生了解每個音符的傾向性,對音高位置形成記憶。
對于初中音樂合唱教學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對于非文化課程的教學方式的探討還有待加強,首先,學校應該重視對于音樂課程的開展,以及社團活動的正確評價,保證課程的質量和開課的時間,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應有的教學平臺。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教學知識體系的建立,不斷補充和完善,保證合唱教學的順利開展。對于學生而言,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是必須的,同時也要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在合唱的過程中學會協調和合作。
參考文獻
[1]黃曉云.讓美妙的和聲在課堂上交響:初中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現狀淺析與新課程要求下的策略優化思考[J].畫刊(學校藝術教育),2013(4).
[2]王飛.初中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11).
為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課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初中音美藝術拓展教育研究>(課題批準號WW[2018]GH172)撰寫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