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苑平
【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朗讀對寫作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大量積累閱讀,自主感悟文章,拓展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為寫作奠定扎實的基礎,更能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寫作境界。朗讀就是一把打開寫作大門的金鑰匙,讓寫作變得輕松有趣。
【關(guān)鍵詞】寫作興趣;積累;表達能力;寫作思路;寫作境界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今年2月份央視播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由董卿擔任制作人兼主持人,集結(jié)眾多的名人明星朗讀者,給我們帶來了一場文學與情感的沖擊。這場盛宴,打動人的不是那些朗讀的名人明星,而是文學的文化魅力。它以朗讀的方式展現(xiàn)大千世界,或詩,或散文,或書信,或一段劇本;以朗讀的方式傳遞情感,或悲,或喜,或淡然;以朗讀的方式震撼心靈,或感動,或思索,或共鳴……《朗讀者》,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朗讀的力量、文學的力量。其實,朗讀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一直有著非常重要的分量,無論哪個學段,對朗讀都有非常明確的要求。大綱指出:“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小學教學中‘讀的基本目標,也是衡量一節(jié)語文課任務完成的標準。”作為一名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我在寫作教學中更是感受到了朗讀的重要作用,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大量積累知識,自主感悟文章,拓展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為寫作奠定扎實的基礎,更能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寫作境界。我們都知道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我看來,朗讀就是一把打開寫作大門的金鑰匙,讓寫作變得輕松有趣。
一、朗讀能幫助學生大量積累,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古人的學習經(jīng)驗充分說明了朗讀能大量積累知識,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讀是寫的前提,讀是接受信息,寫作則是對信息的處理加工,如果沒有信息,處理信息就無從談起。廣泛閱讀,儲備語言材料,是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課程標準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是因為學習總是由粗到細,從整體到局部。大量地讀,不一定篇篇文章了如指掌,卻能更快、更有效地積累知識,而且知識有了積累才能沉淀,隨著理解能力的提高,這些積累就能被內(nèi)化吸收。
(一)朗讀內(nèi)容的指導
要擴大學生語言活動范圍,注重課內(nèi)外相結(jié)合,立足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語文課程標準》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分為低、中、高三個學段,推薦相應的閱讀書籍目錄給學生,有古詩文、寓言、童話、故事、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這些書籍無論內(nèi)容、思想、層次都非常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們教師應該多注重這些課文書籍對學生的影響,引導學生進行朗讀。
(二)開展活動,促進朗讀
小學生要養(yǎng)成長期閱讀的習慣,還需教師的督促引導。開展相應的讀書活動,就能促進學生多讀書,又能活躍學生讀書的樂趣。我結(jié)合學校開展的“書香進校園”活動,鼓勵學生多讀好書,自己閱讀的書目紀錄在閱讀卡上,勤寫讀書筆記,爭做“書香學子”。為了鼓勵他們的朗讀熱情,我們還模仿央視《朗讀者》的模式,每周五下午固定舉行朗讀會,邀請父母、老師共同欣賞,把自己最喜愛的文章朗讀給他們聽。不僅自己熱愛朗讀,也影響身邊的人熱愛朗讀,共同感受文學的魅力。
這樣,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中接觸到大量的文章,積累詞匯,熟悉句型,洗練語言,規(guī)范口語,包括文章結(jié)構(gòu)、描寫方法等,這就是一個知識儲存的過程。有了厚實的積累儲備,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寫作的素材也源源不斷。會表達,且有言可表,寫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朗讀能幫助學生自主品味文章,啟迪寫作思路
在教學中,我們許多老師擔心學生不會讀書,所以解詞釋句明主旨,殊不知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會應用,每一回合的感悟過程都不可少。語文學習自主性的培養(yǎng)有時比所學到的知識更重要。學生的學習需要是天生的,學習的潛能是無限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正是因為反復朗讀能幫助學生自主感知、感悟語言的意義,從而理解文章,感知文章傳遞的思想和情感。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放開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朗讀為“漁”,給學生時間去反復朗讀,反復品悟。
例如,我在教學老舍先生的《母雞》這一課時,就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通過朗讀去自主感悟。學生經(jīng)過初讀后就能了解到老舍先生前后對母雞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態(tài)度。我引導學生根據(jù)老舍先生的不同態(tài)度分成兩部分進行細讀,第一部分經(jīng)過一番細讀、品味。交流時,有的學生說母雞無病呻吟讓人討厭,有的學生說母雞欺善怕惡太可惡,有的學生說母雞拼命炫耀太可笑,有的學生把相對應的句子朗讀出來,朗讀時還能把老舍先生對母雞的厭惡之情表達出來。教室里一片熱鬧,大家和老舍先生同仇敵愾,都對這個母雞非常不滿。到細讀完第二部分時,教室里卻特別安靜了,此時我并沒有要求學生說什么,只是請他們有感情地齊讀這一句話:“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學生們的朗讀深情而有力,看來通過細讀課文,學生能很好地領(lǐng)悟課文,體會老舍先生對天下母親的敬佩之情。最后,我再引導學生學習老舍先生的對比描寫方法,學生很快就能明白到這樣描寫的好處:既突出了母雞的性格特點、對小雞無私的愛,又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變化及對偉大母愛的贊美。在學生讀懂、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練習寫小動物的作文時,不少學生就運用了對比的描寫方法,寫出的作文別具一格,生動有趣,且感情豐富。
讀《魚游到了紙上》,學習人物描寫,感受到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讀《七月的天山》,學習景物描寫,感受到天山的心曠神怡的美;讀《蝙蝠與雷達》,學習觀察事物的描寫,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科學的神奇……總之,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深刻的自主感悟,既感知了文章傳遞的思想和情感,還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及妙處,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學習自主能力,啟迪了寫作思路,可謂“一讀多得”。
三、朗讀能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寫作境界
語文新課標把語文定位在“培養(yǎng)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華精神境界”。朗讀是學生直接觸摸文字,感受文學的一種方式。通過反復朗讀能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使學生能獨具慧眼地發(fā)現(xiàn)文本的內(nèi)在價值,從而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寫作境界。
讀《觸摸春天》,讓我們感受到了盲童安靜對春天的向往、對生命的熱愛;讀《尊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自尊、自愛的年輕人;讀《將心比心》,讓我們懂得了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 著想;讀《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讓我們懂得了和平的可貴……歌得曾經(jīng)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是的,多讀好書,就能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升華精神境界。而寫作就是把我們的眼中所見,內(nèi)心所思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我手寫我心,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也就有內(nèi)涵、有境界了。可見,朗讀對我們的影響不可小覷,它能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寫作境界。
教師善于運用朗讀,就如手握利劍,披荊斬棘,幫助學生一步步向上攀登;善于運用朗讀,也如揮灑甘露,滋潤心靈,幫助學生一點點健康成長。朗讀的好處眾多,對寫作的影響非常重要,還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且讀且悟且行……
參考文獻
[1]李喆.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jié)合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