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教育教學的重點是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 位。在小學語文閱讀過程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閱讀教學能夠很好地訓練小學生的思維和閱讀能力,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個體思維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上,要善于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發展問題、解決問題。
一、掌握學生心理,培養提問的自信
每個小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特點,不管是性格還是學習特長和興趣愛好,都有所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也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提問,對學生的問題要有耐心,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適當表揚,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培養學生提問的自信。小學生有的性格外向,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的則性格靦腆,不敢大聲發言或者提問;有些則因為成績不好,怕受到教師和同學的嘲笑。因此,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飛奪瀘定橋》時,教師在上課之前掌握班上每個學生對于紅色故事的了解情況以及學習能力,得知很多學生對于紅色革命故事了解不多。教師就可以在上課之前組織開展觀看一些有關的電影,讓學生了解一些紅軍長征的事跡,然后再閱讀課文,能夠更好地了解課文內容,了解紅軍長征的艱難,更加珍惜和平歲月生活。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閱讀,性格內向的學生負責搜集有關資料,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課堂上與學生分享,積極向教師和同學提問。而比較活潑的學生負責組織小組的問題,統一進行提問,分享長征小故事。這樣分工合作,提高學生學習和閱讀的自信,激發他們樂于提問的能力。
二、營造課堂氣氛,激發提問的欲望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氛圍對于激發小學生提問的欲望很是重要。小學生大多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問問題,但是有些學生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性格內向而不愿意發言或者提問,這就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積極發言提問的課堂氛圍,帶動學生進行提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愛提問的好習慣。平等、和諧、熱烈的氣氛能夠緩解課堂緊張的氛圍,激發學生踴躍發言提問。相反,如果課堂氣氛比較嚴肅,學習氣氛壓抑,學生進行提問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抑制了學生發言表達疑問的欲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注重營造活躍溫馨的氣氛,提高學生提問的欲望。
比如,在學生學習五年級下冊《科學奇才霍金》一文時,教師在讓學生閱讀文本之前,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宇宙奧秘的一些動畫片,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然后給學生提出問題“你心中的宇宙是什么樣的”,讓學生思考,然后再閱讀課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可以讓平時比較活躍的學生先提問發言,然后帶動其他學生進行思考和提問,比如“霍金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現宇宙黑洞的奧秘的”“宇宙到底有什么未知的秘密”,等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提問,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讓學生變得勇敢,更加樂于發言,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閱讀小組進行討論,然后每個人都提出一個問題,代表小組發言,讓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思考問題。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而且鍛煉了學生思維能力,增加了學生積極提問的勇氣和欲望。
三、培養閱讀習慣,提供提問的基礎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學生提問能力的重要基礎。在閱讀課上,很多學生對于課本內容只是走馬觀花、為了完成教師的任務而讀,對于內容的理解不夠,一知半解,也就沒有問題可問。很多學生在閱讀完課文后,對于課文沒有感知和體驗,更沒有思考問題,所以閱讀理解是提問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為學生的提問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礎。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第一,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師在布置閱讀任務時,要給學生布置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小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不但能提高閱讀效率,而且還能提高閱讀質量。第二,要學生學會帶筆閱讀。在閱讀課本內容時,難免會碰到生僻字或者比較難理解的句子,這時需要學生在旁邊做好標注,以便進行提問,也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在學習 《奇異的琥珀》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幾個問題,比如“作者為什么說這是一塊奇異的琥珀”“蜘蛛與蒼蠅還可能有什么故事”,等等,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去思考,提高提問的能力。對一些重點的詞語、句型,用筆標出來,比如“颯颯”“撣撣” “拂拭”等。做好標注,重點理解記憶,遇到不懂的或者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向教師和同學提問,提高提問的目的性,鍛煉思維運用能力。
四、注重文本誦讀,學會提問和思考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是一項重要的步驟,熟讀才能精思,也才能有收獲,有體驗。因此,要提高學生閱讀中提問的能力,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多讀書的習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尤其是古詩詞,很多學生沒有充分理解一些古詞的現代漢語意思,也就不能理解古詩詞的中心思想,沒有感受和體驗,更談不上有疑問。所以在進行古文的閱讀教學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誦讀。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古文二則》時,教師先讓學生對古文進行多次誦讀,讀熟讀順之后,大體了解文章的意思,對詩有了自己的感悟,然后再標注出自己不懂的部分,進行提問交流,能夠快速理解和掌握古詩的中心思想,提高閱讀效率。比如第一篇《讀書有三到》,學生在誦讀幾遍后,可以先大聲讀幾遍,然后輕聲默讀,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文中有很多文言用語,比如“嘗”“浪”“急”,與現代漢語中對應的意思大不相同,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查閱到解釋,掌握意思,所以經過誦讀幾遍古文,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文章的意思和思想,然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提出疑問,與同學進行討論和交流,掌握讀書的方法就是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提高閱讀的效率,不斷學習和進步。
五、積極有效引導,錘煉提問的能力
小學生思維能力不成熟,對于問題的思考層面有限,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循序漸進,科學合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提問,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學習進步和發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提問一般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零碎型”,這種問題多是因為學生沒有深入理解課文,而斷章取義地提出的問題,價值不大;第二是“廣雜型”,就是一些學生在閱讀文本以后,提出的與文本有關但是卻沒能抓住文章主旨的問題;第三是價值型,具有啟發和思考的問題,能夠表達文章的主要思想。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但是要講究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首先,教師要通過設定典型的問題,啟發影響學生進行提問。比如在教授五年級下冊《魯迅與時間》閱讀課時,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前,提出“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課下時間的”,然后讓學生去閱讀課本了解魯迅先生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完成這么多的作品的。他白天怎么擠時間看書寫作,節假日還在工作學習,是什么支撐他堅持下去的。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理安排時間去學習,同時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提高閱讀效率。其次,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切入點,展開延伸,進行提問。再者,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中,換位思考,進行提問。
六、結語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提出疑問是為了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營造熱烈的課堂提問氣氛,培養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誦讀,循序漸進,不斷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李云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J].教師,2017(14).
[2]郁秀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會問”的能力[J].現代教學,2017(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