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摘要】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高中古詩詞教學要立足根本,從賞析意境營造的藝 術、領悟古詩詞中的人生哲理和賞析字斟句酌的特色三方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凝練的語言、優美的意境、深遠的內涵對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有很大的幫助。
一、拓展思維,提升思維品質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
在古詩詞學習中,學生可以了解漢語言發展歷程,掌握漢語言的特點及使用技巧,增強語言組織和應用能力,打造自身獨有的語言體系,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這就需要高中教師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理解、鑒賞、交流,結合自身閱讀體悟,加深對古詩詞的解讀,從而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依托古詩詞教學,掌握創作規律,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應掌握鑒賞古詩詞的規律
古詩詞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表情達意的語言體系,要想真正讀懂古詩詞,就必須走進古詩詞,把握內在規律,用心揣摩,才能吸取古詩詞的精髓,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朗讀古詩詞時,首先,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再現詩詞描摹的畫面以及所營造的意境,從而感同身受地理解詩歌。例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描述了一位游子漂泊他鄉的畫面:在晚秋的清晨獨自趕路,聽著雞的鳴叫,看著已經西落的殘月,板橋上的霜路上鮮有人跡,槲葉落滿山路,枳花映亮了驛站的墻面,描繪出一幅靜謐寂寥的早行圖。學生可以由此感覺到詩人孤獨寂寞的情感。
其次,要知人論詩,通過大量的閱讀比較,總結出詩人寫作的整體規律。每一首能夠傳誦至今的詩歌都是經過歷史長河洗禮,能夠體現詩人獨特的情感體悟與獨有的謀篇布局,充滿了詩人的創造力,從詩歌的字里行間可以感受詩人的字斟句酌,感知整體布局的巧妙以及細膩的情感表達。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通篇借助夢境描寫天姥山雄壯氣勢、縹緲幻境的美好,一方面有對仙境美妙風光的向往,更多的是借以反襯世俗的黑暗,表達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豪情,彰顯獨立的人格與個性。在閱讀時不能被題目迷惑,誤以為這是一首惜別之詞,而應該了解其豪放飄逸的寫作風格,方能準確理解與體會本詩的主旨。
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還應該知世論詩,注意聯系詩人寫作的背景以及詩人的經歷,這樣才能感受到詩人的心境,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例如韓愈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講述自己貶謫途中,面對前來送行的韓湘,說出了“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關于這首詩,學生要了解韓愈之前因諫迎佛骨,觸怒唐憲宗,雖得好友力爭,得以保全性命,仍被遠貶潮州。本詩在鑒賞時要聯系寫作背景,才能真正讀懂文字背后的凄楚與無奈。
(二)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1.賞析意境營造的藝術
我國古詩詞營造意境講究精確簡練,例如“大漠孤煙直”中的“直”字以及“長河落日圓”中的“圓”字就充分地展示了沙漠中的恢宏壯麗的景象。古詩詞講究對偶,要求具有音韻美,例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這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用短短十個字營造出一幅早春江景圖。一個“出”字和一個“渡”字,賦予物以人的性靈,呈現一種流動的美感,把早春萬象更新、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詩人溢于言表的喜悅與興奮,感動詩人觀察的仔細與描摹的細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來很多詩人都鐘愛“秋”,用各自的筆觸寫下了氣象萬千的“秋”:它是王勃筆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杜牧筆下“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的灑脫,它是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不盡愁緒,是辛棄疾“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的悲壯豪情,更是劉禹錫“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超世脫俗。對同一題材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不同角度的描述,讓學生領略到不一樣的藝術風采。
2.領悟古詩詞中的人生哲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 ? ? ?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從大詞人的作品中摘引出三個句子來講成就大事業、做大學問人的三重境界,其實也可以看作是對人生三境界的概述。第一層境界是對人生前途的迷茫,踟躕不知路在何方;第二層境界是目標明確后,為實現目標不辭辛勞,鍥而不舍,執著追求;第三層境界是歷經周折與磨難,成功在不經意間收獲。高中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借助古詩詞中闡述的哲理,能夠引領學生正確觀念的形成,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讓學生明白人生易逝,要注重當下,活出不一樣的精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地面對人生風風雨雨的超脫,引導學生用一顆樂觀的心看待挫折與磨難;“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展示的風骨對塑造學生獨立的人格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3.賞析字斟句酌的特色
《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古人寫詩多為有感而作,表情達意多含蓄委婉,詩人并不會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心境,而是將感情通過景物描寫,借助典故等隱晦地表達出來。例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作結,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年華已逝、壯志難酬的憂心。而在他的《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中,“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愁于景,層層疊疊的青山有如美人頭上螺旋式的發髻,卻似“獻愁供恨”,毫無美意可言。詩人之所以面對美景有如此感慨,關鍵在于南望山河雖好,卻僅存半壁,南宋統治集團面對失卻的河山無意收復,這讓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只能“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也“無人會、登臨意”。詩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發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閱讀此類古詩詞,對提升學生詩詞鑒賞能力,更深入、透徹地去理解詩人的情感大有裨益。
總之,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教學的當下,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僅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更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所以,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而且在陶冶情操、弘揚民族精神方面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感悟古詩詞的精神、領會古詩詞的寫作手法,提升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編輯:陳岑)